分享

人体穴位图及内脏器官对应疼痛图:为家人收藏备用吧

 终生未悟 2020-05-02

3个养生小穴位!常按轻身健体,花几分钟了解一下

明目醒脑穴:风池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

养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关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1个穴位祛除腰背疼痛! 简单方便自己可操作,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

委中穴

所谓“腰背委中求”,是指凡腰背症状,尤其是腰背疼痛都可以选择按压委中穴来治疗。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四总穴之一。

它位于膝关节后侧,也就是腘窝处,腿屈曲时腘窝横纹的中点。

中医认为,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刺激委中穴可用于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症。

具体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每天揉搓点按这几个穴位,身体越来越健康

搓涌泉穴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中医认为体内肾经的经水是由此外涌而出的,故可开窍宁神,交通心肾。

以涌泉穴(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为中心,用左手中食指稍稍用力擦右足心,再以右手擦左足心,令脚掌发热即可。

搓手

经常搓手有利于刺激穴位,也能防止冻疮和伤风。对于肾虚的男人来说,搓手可以防止手部肌肉萎缩,还能延缓衰老,巩固动手能力等等。

搓脚心

人体在脚心上反射区较多,经常搓脚心能起到补脑益肾、益智安神、活血通络的疗效,还可以防治健忘、失眠、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心、肝、脾、胆等脏器病症。搓脚有干搓和湿搓两种。

搓鼻子

用双手食指搓鼻梁的两侧。经常搓鼻可以使鼻腔畅通,并可起到防治感冒和鼻炎的作用。

擦丹田

此丹田即下丹田,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可健脾益气,柔肝补肾。

将两手搓热,右手掌心捂于右侧耻骨结节外上,距正中线约2寸的“气冲”穴处,左手掌心沿大肠蠕动方向绕脐做圆周运动。

搓耳

用手掌来回搓耳朵50下,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来促进全身的健康,并可以增强听力。

搓腰眼

人的两肾在腰部之内,因此经常搓腰可以健肾。腰部还有一个腰眼穴,位于腰部第三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中医认为,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居于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常搓此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中医1个穴位,每天按摩5分钟,远离甲状腺结节

廉泉穴

在我们的颈部,

喉咙的上面,

舌骨的下面这个位置

它具有清热化痰、

消痈散结的作用,

我们常用自己的拇指或食指关节向上顶按廉泉穴,每次最少五分钟,这样就起到了预防甲状腺相关疾病的作用。

调节湿疹,三个穴位轻松解决,祛风止痒、健脾益气!

血海、丰隆、足三里

取穴时,端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侧会出现凹陷,凹陷上方有隆起的肌肉,肌肉顶端即为血海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操作时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有酸胀感为佳。每个穴位按揉150~200次,每日1次。

头晕眼花,视物模糊,长按这4个穴位,助你缓解眼部疲劳!

晴明穴

定位: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效:按压晴明穴可以缓解眼睛疲劳、消除眼周皱纹;对于目赤肿痛,目眩,迎风流泪等症有缓解作用。

阳白穴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功效:按压阳白穴可以缓解眼睛上方的疼痛感。对于目赤肿痛、眼睑下垂有治疗作用。

太阳穴

定位: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功效:按压太阳穴可以缓解眼睛疲劳、改善视力模糊,还可缓解头痛、偏头痛。

四白穴

定位: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功效:按压四白穴有消除眼睛疲劳、缓解眼部痉挛、改善头痛的作用。

这些穴位对心脏好、越按越健康

高血压:百会与太冲穴

一般来说,肝火炽盛证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证型。肝火炽盛证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胀,或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小便黄,大便秘结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的患者常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腰膝酸软,耳鸣如蝉,失眠等。针对这两型患者,我们可以选用太冲穴和百会穴进行穴位按摩。

穴位选择: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处,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穴。

太冲穴,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即是太冲穴。

按摩方法:力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和(或)发热为准。每穴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可以按摩穴位辅助治疗,但千万不要擅自停药。此外,在情绪激动或者身体不适、漏服降压药等情况下,一些患者血压会突然升高,常伴随头晕、头胀痛,有的可能还会出现恶心、胸闷等症状。这时不论是高血压病人还是家属都会比较紧张,反复地量血压,殊不知,紧张的情绪会导致血压居高不下或越量越高。一般建议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时间测量血压是正确的。

如果血压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大可不必紧张,尽量放松,在床上静卧休息,按摩上述穴位,多数情况血压会逐渐降下来。如果血压超160/100毫米汞柱,建议口服降压药,然后静卧休息并进行穴位按摩。

如果血压超过180/100毫米汞柱,出现恶心呕吐或胸痛、喘憋等症状时,应马上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