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之道——学会与欲望相处

 zcjb366 2020-05-02

      通常而言,人们对人体健康与病苦的理解是二元对立的,我这次就用两篇文章的篇幅和大家聊聊关于健康与病苦的关系吧。这篇文章着重于探讨健康与不健康的关系、健康的基础、以及如何学会与欲望相处。下一篇文章着重于探讨健康的两面性、病苦对于修行人的额外价值、以及我们应对健康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人体身心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其实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 肝经不健康的时候,要么因其升意不遂而烦躁易怒,要么因其升意已丧而抑郁,情绪不稳定。而肝健康的时候,则情趣盎然。欲望体现为:多志。说白了就是整天都会很开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什么都想干。而多欲、多事则多烦扰,多烦扰则又会伤肝经;

  • 心经不健康的时候,人就好像总是高兴不起来,不喜欢热闹、喧杂的环境。就是俗话说的“没心气”。心经健康的时候,充实而喜悦。欲望体现为:多动、好事而好热闹。而多动、好事、好热闹则又伤心经;

  • 肺经不健康的时候,则气虚,少气懒言(说话上不来气,也不爱说话)。肺经健康时,气足。欲望体现为:话多,话多则又伤肺经;

  • 肾经不健康的时候,容易惊恐不安,难以放松。肾经健康时,有充分的安全感。欲望体现为:性欲,房事不节则又伤肾;

  • 脾经不健康的时候,食欲减退,因缺乏自我认同、缺乏安全感而多忧思。脾经健康时,充满自信。欲望上体现为:食欲,不但胃口变大,而且相对会更喜欢油腻和重口味食物,而多食、油腻、重口味饮食又会伤脾。

      所以,人的思想、意志、欲望、情绪等等都是和身体密切相关的,健康的时候则多欲,纵欲伤身,而后成病;有病,则欲少,欲少则害减。所以实际上也可以将疾病视为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的平衡机制。

      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体会吧。比如我前段时间就是,脾胃好了,食欲越来越好。然后把持食欲也就越来越难。后来虽然明知面包中的奶对我的脾胃不好,但忍来忍去也没忍住,一下买了好几个面包,两天全吃光了。然后呢?就又把脾伤了。脾胃的状态一下又退步回到了2个月前……所以如果不能很好的应对自己的食欲,那么脾胃就总会是好一段时间又退回去,循环往复而已。

      短期而言,养生保健、吃药练功,毫无疑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健康状况。只是从长期来讲,单纯的依靠这些,无法大幅度的、从本质上提升健康状况。

      当然,如果我们一直吃药,或者一直练功,即一边泻一边补,那是不是也能让身体好一些呀?理论上是这样的,但通过药物和功法这些外力所带来的健康会对人有一些潜在的负面作用,我们后面再谈。同时,补益身体的方法或多或少会有副作用,而且补得再多也禁不起泻。更何况人体本身就有自愈能力,只要少泻,身体自然就会慢慢补起来。

      古人云,“兴一利不如去一弊”。多做一件有益的事,不如少做一件有害的事。养生之道,简而言之无非三个字——“勿自伤”而已。

      任何事中,如果我们倾注了无数心力,但总是在得失、成败间往复循环、徒劳无功,那一定是因为我们舍本逐末了。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持满”呢?自制力当然是有作用的,但作用有限。自制力会帮助我们多把持一段时间,但如果身体不断变得越来越好,自制力终究有崩溃的时候。另一方面,自制毕竟是一个自我压抑的状态,如果长期在所有越来越强烈的欲望面前都保持严格的自制,会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

      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法,在于“学会如何与欲望相处”。这样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也才是获得健康的根本。

'

      我们不需要磨灭欲望,或者与欲望隔绝。我们需要的只是不被欲望所驾驭,学会好好和它相处。

'

      当我们难以掌控自己的某个欲望时,一定同时有三个基础:

  1. 把欲求的对象当真了;

  2. 把自己当真了;

  3. 把自己的这个欲望当真了。

      三者之中,但凡有一个能看得淡然一点,那么人也就会变得淡泊一点。在面对相应的欲望的时候,也就更从容一点了。当然,如果把这三者都彻底看破、参透,那么我们的身心也就彻底不会再被这欲望所驾驭和驱策了。

      在练习时,我们首先不要给自己订个太大的目标,比如“彻底放下所有的欲望”。一个有效的方法和一个适当的小目标,总会是成功的第一步。

      欲望的基础之中,最容易看得淡然些的是第三条——“自己的欲望”。需要我们理解的是——我们的所有欲求,都是基于这个肉体的,都只不过是细胞之间的化学反应导致的结果而已。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欲望(如食、色)、心理层面的欲望(如美貌、安全感)、还是精神层面的欲望(如自我实现),都只不过是细胞之间的化学反应——这是目前国际现代心理学界的共识。

      我们只需要明白,并且时不时提醒自己

'

      所有欲望都只不过是这个身体、这颗“心”的把戏而已。

'

      当我们相信这句话,并且时常以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时,我们就有了超脱其上来审视它的能力。

      当某个欲望产生时,慢慢试着超脱在这欲望之上来审视它。审视之后,我们可以选择置之不理,同时审视漠视这欲望的时候以及之后在自己身心发生的变化;或者也可以选择随顺它,从中享受乐趣,同时审视自己享受乐趣的过程与结果。我们的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尝试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这欲望及其转归。

      随着不断的尝试,我们就会越来越熟悉这颗心的把戏,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在面对欲望的时候,变得越来越有能力看清它、驾驭它、享受它。我们会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淡泊,继而,也会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刚开始不要优先在能够困扰自己的、比较强烈的欲望上去做这种尝试,否则我们会体验到挫败感和无力感。不但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获得快乐,而且无益于我们对这种尝试的长期坚持。刚开始我们需要的是从这种尝试中体验到乐趣,而非挫败感。试着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欲望上开始,观察自己的这颗心、观察自己各种欲望的生起、流转和消亡。这会是一个有趣而且能不断从中得到益处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一定不要评判自己的欲望。因为无论是什么欲望,都没有高低贵贱、善恶是非之分,因为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细胞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已。比如:想要造福全人类的欲求、想要打人的欲求、想要赚钱的欲求、追寻快乐的欲求、乃至食欲、性欲等等,本质上来说都是平等的。而作为一个人类,有欲望本身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

      一旦产生评判,客观的审视就会中止。

'

      至于不生起评判之心,其实挺难的。心理学中的“自我觉察”之所以作用有限,就是因为一般人是不可能跳过自我评判这个坎的。而只要对自己有评判,就会无法深入而客观地觉察自己。不过也并不是没有方法可循,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聊,不急~ 只要刚开始的时候先在自己不是很关切的欲望上做演练,这个问题就还不太大。


后面为超纲内容,供修行人继续看哈~

      现在随着疫情的普及,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包括练功之内的健康产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可是西医发展了几百年,至今为止其实还不知道免疫力是怎么回事,如果不知道免疫力为何物,那又如何提升免疫力呢?君不见,著述中医核心理论的《黄帝内经》怎么谈的养生呢?一言以蔽之: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平和淡泊,不执着于一切,真气自然就会充盈且运转无碍。精与神固守于内,怎么可能得病呢?

'

      至于练功之道,这句话其实也已经点透了——平和淡泊、于一切不生执着心,就是最好的炼气法门,不但效果好,而且绝无风险。啊对,还省力气,适合我这种懒人~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道德经》

      从出生,到死亡。对人有益的事,十中有三;对人有害的事,十中有三。而普通人把生命当成生命,所有的行为都是做的那有害于自己的十中之三。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把生命当成生命呀。

'

      这段话中的核心是“生生”二字,历史上各家解释都不通。其实第一个“生”是古文中的“以动用法”,也就是说“以之为生”,“生生”就是以“以生命为生命”的意思。其实就是咱们前文所说的——“把自己当真了”(即佛家之“无明”,亦即《瑜伽经》所说的“认同于心的意识波流”),于是也就会“把欲求的对象当真了/把自己的欲望当真了”。于是就被欲望所驱策,最终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反而伤害自己的。不是因为做的事都错了,不是因为做的事情伤害了自己,而是这种执着本身在伤害自己。在执着之下,做的一切都是错的;如果放下了执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就是为什么老子说,“而民生生,动皆死地之十有三”。正如佛家所言,无明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基于无明,一切所作所为都只会招致痛苦。

      有一次有人问萨古鲁,当别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我应该如何对待他们。萨古鲁回答说,“你怎么对待别人都无所谓,你善待他们、打他们、甚至在马路上直接杀了他们都无所谓。关键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是超脱的。 ”(原话记不清了,大致是这意思。至于为啥杀人都无所谓,这话题就又扯远了,以后有机会咱再慢慢扯~)

      世人之劳苦而无功,皆因南辕北辙之故也。

      “恬淡”,平和淡泊,安享当下。也就是——学会与欲望相处。这是前段时间在尼泊尔博卡拉湖拍的照片,做成壁纸送朋友们吧。如果希望练习更好地与欲望相处,可以设成壁纸,时不时提醒自己,暂时进入超脱的视角来审视心中生起的欲望。试着驾驭和安享欲望,而非被欲望所驱策。

      自由不在尼泊尔,只在这张壁纸中。祝朋友们每天自由多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