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小学六(1)班 罗棕译 证号:20040118610 指导老师:黄之江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乃是一年中最潮湿最闷热的日子,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大约是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关于三伏天,可追溯到2700年前的南宋时期,当时处于农耕社会。逢农事相关的芒种、入梅、伏天等重要节点,就用干支来计算时间。由于天干推算没有一定规律,因此每年入伏时间和伏天时长也不相同。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为10天,中伏是10或20天,末伏是10天。所以,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天气晴朗少云,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于是天气一天比一天热。 湖南这边,由于热是伴着湿气来的,所以伏天的热也叫“湿热”。老一辈株洲人传下来的习俗,三伏天要烹伏狗、吃叫鸡。株洲气候潮湿,春天多雨潮气重,狗肉和鸡肉都是“发物”,若在伏天吃发物,能把积累的寒气、湿气通过发物排出体外。 因为这个习俗,株洲一到伏天就非常热闹。大街小巷,只要有饭馆、酒店的地方,门前都贴着“伏鸡”“伏狗”的牌子。随便进一家饭馆,香气扑面而来,惹得人们吃完了这顿就开始约着下顿。土狗是制作伏狗的基本主料,佐以干椒、大蒜子、桂皮、八角、老姜等,可红烧,可黄焖。而伏鸡,定要本土雄鸡,俗称“叫鸡”,2至3斤的重量,最好皮色白里透黄,鸡冠血红,佐以嫩姜、大蒜子、鲜红椒,下茶油猛火小炒。 有些离株洲远一些的地区,虽然三伏天也很热,可当地的习俗不吃伏鸡伏狗,人们吃“三伏米”。村里孩子会向每一户邻居讨一碗“入伏米”,而母亲们把米掺入红枣桂圆中炒好,再煮熟,分送给施米的人家。据说,只要吃了,伏天就不会中暑。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让我们伴着伏鸡伏狗的香味,一起期待家乡味蕾大开的三伏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