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禁止端午赛龙舟,汤显祖任性的背后是对民生的考量!

 江东汪郎 2020-05-02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午日处州禁竞渡》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端午节,处州府遂昌县知县汤显祖下达了一道禁止端午进行龙舟竞渡的通知,他要求遂昌的百姓们在端午这一天,踏踏青,喝喝酒,安安静静地在家做个美男子就行了,没必要在大热天顶着太阳去做这种激烈的大型户外运动。

何况纪念屈原有多种方式,龙舟竞渡恰恰是最不可取的一种。

汤显祖

然而,龙舟竞渡在大明朝早就成为端午节一项重要的庆贺习俗。

这项起源于春秋时期,江南吴越地区的龙神祭祀活动,随着越王勾践称霸中原促使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后,被引进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也就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端午庆贺活动。

每逢端午,各地都会揭起龙舟竞渡的民俗活动,这也是端午节当天最隆重的庆贺运动。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会被这一项热血运动所深深吸引。

那么龙舟竞渡到底有多热烈呢?唐朝诗人张建封在他的《竞渡歌》中就有详细的描写: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端午竞渡盛景

事实上,无论是正史中帝王“观竞渡”的记录,还是地方志上记载的民间竞渡事件,亦或者是当时的诗人笔录,都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项社交运动。

宋代诗人程师孟在福州做官时,就亲自观看了当地的端午竞舟:

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拥道出重城。参差螮鰊横波阔,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樽前金潋滟,笙歌归道月华明。

明朝时期的无锡地方志《锡山景物略》中对民间的端午龙舟竞渡场面描写得更为详细:

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路则演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

以上就可以看出,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古代最具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这种不分贵贱、男女皆宜、老少皆好的比赛盛况,也是古代盛世的一种精神力表现。

观竞渡

龙舟竞渡既然在端午节这么隆重,那汤显祖为什么违背民意执意要禁止呢?实际上这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万历年间是明朝社会风气最为开放、自由、奢靡的时代,经过200余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积累,又得益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封建王朝对民间生产力的束缚已经非常宽松,远没有了明初时期的那么严格,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城谋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江南沿海的许多城镇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即最原始的手工工场,为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了谋生之道,继而又刺激市场的消费。

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畜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殽酒 , 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

而我国古代著名的徽商,也是在万历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万历时期的封建经济大发展,使得明朝的社会风气由初期的崇尚节俭转为追求当下的物质享乐,无论是大户人家的“侈靡无算”,还是穷苦人家的“强饰华丽”,都是抱着“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的生活态度,奢侈俨然已经成为万历时期的社会风气常态。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万历年间又处于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

当时的儒学因为派系的不同被分为程朱理学和王学,这就使得读书人在儒学派系的信仰中摇摆不定,这严重影响了读书人三观的树立,“天下尊朱子也甚于尊孔子,究也率流而据,而人厌之,于是乎激而为王子”,“天下尊王子也甚于尊孔子,究也率而狂,而人亦厌之,于是乎转而思朱子”。

况且万历年间又发生了西学东渐,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开始吸收第一批能够接受西方文明的儒家弟子。

在这种思想混乱的社会体系中,导致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和人们实际价值取向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进一步刺激了奢靡之风。

而这种奢侈之风是崇尚节俭的汤显祖最为痛恨的!

儒学先圣

当然,最让汤显祖最为不满和痛苦的就是大明官场的腐败和官员的不作为!

汤显祖在任遂昌县知县之前,原本是大明朝南京礼部主事。因为看不惯朝堂上的乌烟瘴气,尤其是当时的首辅申时行在“国本之争”中并没有坚持下去,反而让万历皇帝得到了拖延、喘息的机会,以至于皇长子朱常洛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这更导致了汤显祖的强烈不满!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大明朝不仅发生了湖广饥荒、京城灾害等自然灾难,又有蒙古火落赤部无视大明威严,出兵进犯临洮致使副总兵李联芳全军覆没,总兵官刘承嗣战败等等,这让身为王学弟子的汤显祖,不得不拍案而起!

他认为朝廷面临的种种困境,首要的责任就在内阁。为此,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汤显祖上了一道折子,即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

在这份短短三百余字的奏折里,汤显祖把死去的张居正、活着的申时行、许国等内阁大臣全都批击了一遍。他认为辅臣没有尽到辅佐皇帝治国的职责,反而利用国朝重器培植个人的政治势力,结党营私,没有廉耻可言,毫无道德底线,这才造成了大明朝的困局!

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

邮票上的汤显祖

从这篇奏疏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对大明官场不仅有思考,还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只是这份奏疏却让万历皇帝大怒, 他认为汤显祖是诋毁、污蔑,借抨击内阁为名,实则再骂他昏庸、无能。

为此,万历先贬汤显祖为徐闻县典史,后才升迁至遂昌县知县,“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

担任遂昌知县,并没有让汤显祖心灰意冷,相反他兴致勃勃,认为这正是自己大干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

遂昌县虽然地处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但属于浙西山区,山高路远,白云缭绕,经济落后,社会风气是比较淳朴的。

他相信自己的治国理念能够在遂昌得到实现,即做官就必须摒弃自己的私心,当以朝廷为重,以百姓为重,才能取得政绩斐然,民心拥护并决意把遂昌打造成自己的理想王国。

汤显祖劝农

在治理遂昌期间,他废除了严厉的刑罚制度,采取宽和的治理方式,“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同时他还做了一件震惊官场的举动,在大年三十那天,将三十余名囚犯释放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除夜星灰气烛天,酴酥销憾狱神前。须归拜朔迟三日,溘见阳春又一年。---《除夕遣囚》

为了百姓的口粮和生存,汤显祖还亲自深入民间鼓励农耕,奖劝农事。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班春劝农》

当然作为父母官,汤显祖更注重遂昌的文化建设,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视察当地的孔庙及附属教育设施。

当时的遂昌是比较破旧、贫穷,孔庙破败不堪,不要说骑射,就是讲读这种最基本的教育条件都不具备。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汤显祖亲自规划,亲自主抓,并拿出了自己一部分俸禄,建成了遂昌历史上第一座书院,相圃书院,为遂昌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遂昌班春劝农节

正是汤显祖的不懈努力,彻底扭转了遂昌的人文风气,使得这块原本贫瘠的浙中之地面貌大为改观,桑麻六畜都兴旺了起来。

毫不夸张地说,汤显祖为了证明自己,为了打造自己梦想中的那个桃花源,他在遂昌做官的这五年时间里耗费了很大的心血,而遂昌的逐渐繁华是对他治国理念的最大回报!

所以他希望遂昌永远保持着“市上无喧少斗鸡”的淳朴民风,而不会沾染奢侈、慵懒的不良风气。

在汤显祖看来,龙舟竞渡实在是太耗费财力、人力了。光是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跨度时间就需要月余,而且龙舟的制作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龙舟长短不一,船上还要用各种颜色的绸绢装饰一新,划船手也要仔细挑选,耗时费力,这种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的活动正是大明朝奢靡、攀比的表现。

何况五月初五前后,按江南的季节,也正是农耕、春忙的时刻,丝毫耽误不得。为了一场一年只举办一次的节日活动,实在太不划算了,而且还耽误农时,但影响的却是百姓一年的生计。

基于此,汤显祖下达禁止端午进行龙舟竞渡的政令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划龙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