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斩华雄—不要单从形式上看问 题 东汉末年,西凉刺史董卓率二十万兵入京,利用皇帝年幼,自任相国,把持朝廷政事,横行霸道,引起大家不满。 骁骑校尉曹操,谋刺董卓失败,便逃出京城,借皇帝名义,通知各路诸侯,发兵共讨董卓。不久,十七路军马会师,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指挥联军作战。孙坚自愿作先锋,攻打沦水关。董卓得报,派勇将华雄领兵五万迎敌。 这华雄魁梧勇猛,生的虎体熊腰,豹头猿臂,第一仗就斩了鲍忠,被封为都督。接着,又打败孙坚,杀了孙坚的部将祖茂。袁绍大惊,连忙邀集各路诸侯商议说:“现在我军接连失利,该怎么办?”各路诸侯都不发表意见。袁绍举目一望,只见北平太守公孙赞背后站的三个壮汉,在那里暗自冷笑。袁绍便问这三个壮汉是谁。公孙瓒指着其中一个面白耳大的人说:“这是平原令刘备,我的同舍兄弟。”袁绍听说刘备是皇室宗族,便让他坐在末位。因为刘备的官职太小,不能与诸侯并列,有个座位也算是优待了。另两人就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只能 站在刘备身后。 正在这时,接得战报,华雄又来挑战。袁绍问:“谁敢出战?”骁将俞涉 报 名 前 去。可很快传来消息,俞涉与华雄才战三个回合,便被华雄斩了。诸侯们听了都觉吃惊。冀州太守韩馥说:“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于是,潘凤手提大斧乘马迎战。不多会,飞马来报:“潘凤也被华雄砍于马下。”众诸侯听后,脸色大变。 忽听阶下一人大声叫道:“我愿往斩华雄脑袋,献给帐下!”众人一看,却是个红脸长须的高大汉子,丹凤眼,卧蚕眉,声如大钟,威风凛凛地站在帐前。袁绍问这人是谁,公孙瓒说:“他是刘备的二弟关羽,任马弓手。”南阳太守袁术一听便不高兴,大声喝斥道:“你一个小小的弓手,怎敢在这里说大话!你以为众诸侯没有大将出战么!快把这人打出去!”曹操忙劝道:“他既说大话,必有本领,让他去试试。如果不胜,再罚他不迟。”袁绍说:“派一名弓手出战,必被华雄耻笑。”关羽高声说道:“如若不胜,愿受军法。”曹操教人倒热酒一杯,劝关羽喝了出阵。关羽放下酒杯说:“等我战过华雄再喝它。” 只见关羽出帐,手提青龙偃月刀,飞身上马而去。不一会儿,众诸侯听见关外鼓声大振,与呐喊声混在一起,闹得很凶,简直象天崩地塌似的。诸侯们不明情由,以为是华雄领兵冲到,一个个都着慌了。正想派人探问,忽听马铃声响,一马飞回,关羽雄赵赵地提着一个人头,丢在地上。大家一看,呵!正是华雄的脑袋。关羽临行前留下的那杯热酒,这时还没有冷呢! 为什么各路诸侯的名将,都战不过华雄,一个小小的弓手竟能这么快把华雄斩于马下呢?照袁术看来,官职大,本领必定大;官职小,本领也小。官职决定人们的本领大小。关羽不过是一个县令手下的弓手,当然战不过身为都督的华雄啦!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从形式上看问题。凡事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因此,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当然不能不看形式,但更得注意事物的内容。 一般说来,形式与内容是一致的,可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职位与本领通常是相适应的。但在封建社会,官职大的不一定都有真才实学,相反,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社会的原因,有时却埋没在下层,官职很低或者没有什么官职。 两军斗将靠什么决定胜败?不是看谁的官职大,主要看谁的本领强。关羽斩华雄,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不看内容如何,只看形式,认为形式决定一切,那就是单从形式上看问题,叫做形式主义。它会使人丢掉事物的主要方面,产生错误的认识。我们反对形式主义,不是说形式就不重要。形式对于内容也是有反作用的。形式主义的错误在于只重形式,把内容根本忽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