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灾难中感悟“中国精神”的历久弥坚

 森林一叶 2020-05-0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灾祸不断,人们饱受磨难。以山西上党地区的明清时期为例:

明正统八年(1443),大雨雹,大如鸡卵;景泰四年(1453),大雨连旬,高河水溢漂流,溺死人畜甚多;嘉靖四十三年(1564)四月,大雪杀桑,民失蚕,花果不实;万历十四年(1586),春不雨至五月,秋八月霜,岁大饥而疫作,仅城中死者三万余人,次年春死者更众;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无蚕,夏秋不雨无稼。此后十而七年有灾。清顺治三年(1446)七月,飞蝗蔽天;顺治九年(1652)四月二十至二十三日,雨雹大如鸡卵,屋瓦俱碎;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陨石落,数月方止;康熙十八年(1681),七月,地震。九月、十月复震有水流声;康熙三十年(1693),五月霜,六月旱、蝗,漳水涸……

这只是《长治县志》“大事编年”里记载的一部分内容,有的灾难重复,有的不忍卒读。

然而,即使再苦再难,人总是要活下去的。要活下去,就不能屈服于现状,就要与大自然展开斗争,就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撑。于是,在古老的上党大地,人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丰富的想象化为生动的具象,生发出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长治县志》之“远古传说”载: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涉于衡漳。不仅有“大禹治水”,还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等《山海经》记述的神话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人们都有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人囿于认知的局限和诸多的不便,缺少战胜灾难的技术手段,但这种精神仍对后人发挥着重要影响,成为人们临难不惧、内心强大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亘古不灭的力量源泉,直面挑战、战胜困难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英雄的太行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展现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这种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的积淀和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凝练和提升,战胜灾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体现出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新的民族精神。以近二十年来全国的主要抗灾为例: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全国。在此紧要关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行动,给患病群众以关爱,给医护人员以支持,给发病地区以帮助,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手相连,取得了最后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敢与团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灾后重建的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书写了人类抗震救灾的不朽篇章,铭刻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现在,我们正在遭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疫情面前,14亿中国人民不惧风雨、全面动员,充分发扬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在全国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面对全球战“疫”中,中国与国际社会守望相助、携手并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充分体现“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直面艰险、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中国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为世界所瞩目和敬仰。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的伟大民族,每一次磨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洗礼和升华。此次战“疫”进一步凝聚起了我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中华儿女将决战决胜疫情防控阻击战,致敬英雄,勇毅前行,持续接力,创造奇迹。中华民族将亘久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精神”将激励中华儿女续写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壮丽篇章!

来源:原创

有理想的行走

有态度的行走

风景的行走

王清茗

行走山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