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名诗人的一首诗,诗名也遗失了,却流传千年,收入唐诗三百首

 净化工程者 2020-05-03

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被后世很多文人效仿,如襄阳才子,终身布衣的大诗人孟浩然。今天我们就赏析一首有陶渊明情怀的诗作,作者的诗清淡空灵,清淡似孟浩然,空灵似王维。

《阙题》

唐·刘昚虚

道与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世之外,春光像那潺潺溪水源远流长。落花随着溪水流去,远远就能闻到飘来的芬芳。房门对着弯曲的山路,柳树掩映中藏着书堂。每当太阳穿过柳荫,那清辉就会洒满衣裳。

阙题:就是缺题,诗的题目已经丢失,后人就冠之以'阙题'为诗名。这首诗有多好,'贾宝玉'化用其意境,雍正皇帝也都引用过。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甚为清幽的地方。随着带有落花香气的潺潺溪水,行至白云的尽头,一所书屋,面对青山,绿树掩映。俯卷屋内,清辉照衣。这是多么惬意,又是多么高雅啊!

分析全诗,从描绘的景物和意境看,诗人不是写闲适的自己,而是隐居山中的友人的幽趣生活。那么,我们就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探访一个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

首联:一个远景。进入深山,沿着山路往上走,仿佛走在云里。白云缭绕,通向那个幽所的山路仿佛是从白云尽出开始的。伴随山路的是长长的、飘着落花的、带有花香气味的清清溪水。那为什么说'春'也'长'呢?因为沿着山路而上,一路上都是花繁草茂,高山苍翠,溪水幽长。满眼是赏不完的春色,看不尽的风光,所以说'春'是'长'。

颔联:从总写到分写。细化'青溪'。'至'和'随',既拟人,也暗示诗人在行动中。溪水上落花飘香,而且这香气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此时已被春色、被青溪所吸引,毫无'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伤感,却大有悠悠自适,心旷神爽的怡然。

这两句的意境极美。《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曾题过'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对联,并给亭子命名为'沁芳'。这'沁芳'这'花分一脉香'不就是这'花随流水香'吗?

前面四句,先粗写山路与青溪,然后细写青溪,由远到近,层次井然。

一路观赏,一路前行,不觉已到目的地,引出颈联:抬头看,已经到那个'闲门'了。'闲门'就是少有人来,也就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地。主人的书斋就在这杂人罕至、翠柳掩映中。主人就在这种环境中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

这不就是陶渊明的生活!这不就是陶渊明的境界。

后人极爱这句,很多人就把自己的书斋取名叫'深柳读书堂'。雍正皇帝也曾为圆明园一景观提名为'深柳读书堂',就在福海西岸。

尾联:坐在这样的书斋里,春日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柳树枝缝,柔和地洒在读书人的衣服上。'每'不是每天,这里当'虽然'讲。春日融融,环境安谧,清辉洒衣,真是最好的读书地儿了。汲取春天的元气,汲取书卷的香气,正像那句唐诗所说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珍惜大自然的春天,珍惜人生的春天。

写到此,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诗尽而韵无穷,诗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通篇写景,没有议论,更没有抒情。但是,诗人却在景物中融入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和心理,景语中蕴含情语,有直觉的美感,也有形象之外的趣味,无奇词丽句,把自己所闻所见娓娓道来,读了让人轻松快乐。

刘昚虚是盛唐时期诗人,八岁属文,拜童子郎,不折不扣的神童。开元年间中进士,但为人低调,不爱荣华,寄情山水,与孟浩然相交颇深。诗风既有孟浩然的'清新淡远,平易流畅',又有陶渊明的'质朴率真,情景浑然',在当时名气很大。《明皇杂录》中把他与李白、杜甫、王昌龄、常建并列,可见其诗词造诣。可惜作品多已遗失,仅存诗十五首,连这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好诗都丢了名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