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中将未得到上级命令,自作主张打了一仗,却取得重大胜利!

 史说新域 2020-05-03

1943年10月的一天,八路军太岳二分区司令员王近山,刚吃过早饭,就接到刘(伯承)师长的亲笔信,要他带十六团赴延安扩编部队,保卫陕甘宁边区。

在这封信的末尾,刘师长特别交代王近山:“此次西行,你是独立作战,在敌我众寡时机变换很快,而上级又无法及时指导的条件之下,必须发挥我军机断行事的优良传统。”

这封信王近山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来,反复掂量首长每句话的分量,心中筹划怎么样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在与政委刘忠、副司令员周希汉研究机动方案时,他从地图上发现,在敌腹心地区的韩略村地形险要,可资利用,便暗暗记在心中。

按照刘师长指示,王近山率领十六团并掩护一批负责干部,从山西长子县东南峪地区出发,向西南方向开进。

这支部队于10月18日冲出日军重重封锁,到达临汾东南的岗头村。次日黄昏,敌人尾追而来。王近山又率部出其不意地杀了个“回马枪”,迎敌北上,神出鬼没地绕到了敌人背后,于22日进至韩略村。

在进村时,他先把其他人埋伏起来,以防有事好作策应,自己走进旁边的农舍中,找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结果在与乡亲们的闲谈中,摸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

王近山得知,日军每天上午都有若干车辆,满载物资,在少数部队的掩护下,由临汾出发,经过这里东去;下午又满载从根据地抢掠的财物,经此返回临汾。

在分析了敌情之后,王近山想,此时敌人主力正在我腹地扫荡,已无机动兵力可资调动,正是打击敌人的良机。

韩略村距临汾约50华里,是临屯公路上日军的一个据点。敌碉堡在村东南,有40余名日伪军驻守,公路通过韩略村内。该村西南地形险要,公路两侧多为两丈多高的陡壁,便于设伏。

因此,王近山决定抓住有利战机,在这里伏击敌人,速战速决速撤。

这一战斗决策突出地表现了王近山胆大心细、敢作敢为的战斗作风。

说敢作敢为,是因为他在没有得到上级命令、没有友邻部队支援的情况下,竟大胆地在敌人的心脏地区进行这场战斗。

说心细,是因为刘师长曾作过这样的比方:你只要在敌人胳膊肘的麻筋上弹他一下,敌人的胳膊自然会马上收回去。

如今王近山在这里开刀,就会牵制和调动敌人的兵力,配合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而往往这种地区,正是敌人防御松懈的盲点和要害关节的“麻筋”。

王近山斟酌再三,决定只派四个连执行战斗任务,其余部队掩护随军干部和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经过实地勘查,王近山命令在村头和村尾各由一个连分别负责堵头抄尾,另外两个连分居公路两侧的坡后,从腰部阻击敌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口袋阵”,于24日凌晨全部进入设伏地点。

当时上午9时左右,三辆小汽车、十辆卡车载着大批日军果然从临汾公路上飞驰而来。气焰嚣张的日军根本没料到八路军会在这里设仗,因此长驱直入,毫无戒备。

突然间,手榴弹、枪榴弹、炸药包铺天盖地倾泻而下,日军车队顿时炸营。然而,前路堵死,后退不能,日军只好钻到军车下抵抗。

王近山哪肯错过这个绝妙的战机,当即振臂高呼:“跟我来,冲呀!”

在一阵火力打击之后,全体指战员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下坡坎,扑向敌人,与敌人展开了肉搏。

激战中,一位班长举枪击毙了一个正在指挥的日本军官,缴获了他的“天皇赐予”的战刀。

整个伏击战前后约三个小时,除了钻进山洞的三名日军外,一百二十多名日军全部被歼,还缴获92式重机枪一挺,以及一批歪把子轻机枪、掷弹筒和步枪,将日军的十三辆汽车全部击毁。

战后,从缴获的日军文件中查明,此战歼灭的敌人,正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精心组织的“战地观战团”,包括少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其余均为中队长以上军官。被八路军打死并获其战刀的少将旅团长,正是“观战团”领队。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就在战斗结束后的当天下午,日军纠集三千余人,在十多架飞机掩护下,前来增援。冈村宁次疯狂叫嚣:“就算再赔上两个联队,也要吃掉这股八路军!”

然而,王近山和他的部队早己无影无踪了。冈村宁次怒气冲天,无处发泄,便将驻临汾的一位中将师团长撤职,并将韩略村据点日军中队长枪毙,该据点的其余日伪军每人都被打了耳光,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

韩略村战斗打乱了日军“铁滚扫荡”计划,对配合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军的大扫荡起了重要作用。

虽然这一仗是王近山在未请示上级的情况下自作主张打的,却意外取得了重大胜利,成为抗战史上最经典的伏击战。后来,开国领袖在延安接见王近山时,特别表扬了他指挥的韩略村伏击战,说这是一场硬仗,打得很好,很灵活。

可以说,王近山这个新中国开国中将戎马一生,打了不少漂亮仗,而韩略村伏击战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引以自豪的成名之战、得意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