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宗人府”是干什么的?为何妃子们闻之色变,进去后永不翻身

 剧透历史 2020-05-03

很多清宫剧里都有这样的情节,宫斗中失败的妃子一听自己要交由宗人府处置,立刻吓得瘫倒在地,连哭带喊,宁死也不去。

娘娘们惧怕宗人府有着充分的理由,别的衙门有可能因为她们的身份不敢动粗,但宗人府不一样。宗人府管的就是皇亲宗室,背景深厚,皇帝是坚实的靠山,用不着给娘娘们面子。

其实宗人府并不是清朝首创的,明初就有了,是一个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机构,皇子公主、妃嫔、亲王及王妃等皇帝的远近亲戚,都在其管辖范围内,可以看成一个大的宗族组织。

古代宗族势力很大,人们聚族而居,有点历史的家族通常都有族长及长老们,掌控着族内事务,很多普通百姓只知有族规而不知有法规,朝廷某些时候也得依赖宗族管理地方。

皇家也有宗族,那就是宗人府。只是天子无私事,皇家的宗族当然也不像民间的宗族那么随意,而是正式的衙门。每一位皇室成员从生到死,重要的人生历程都由宗人府打理。

比如婚丧嫁娶、官职升降、谥号安葬等事宜,除此之外,宗人府还肩负着为皇帝挑选、推荐本族人才的重任,族人要出了问题,也由宗人府出面处置。

“宗人府”的存在,其实是皇帝让自家地位更加超然的一种方式,将皇族中人与天下百姓区分开,意味着朝廷的法令管不到皇族头上,皇族若是犯了错,只有宗人府,也就是自家人有权力管。

不过,虽然这个衙门是在明朝时设立的,明朝后来却没怎么用,皇家的事务都移交礼部了,到了朱棣时期,宗人府名存实亡,只是个摆设。

清朝大体上承继了明朝的官制,宗人府也沿用了下来。由于满清初期有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俗,宗人府作为一种强调皇族至高身份的机构,反而得以发扬光大。

顺治时期,宗人府设宗令一人,由亲王或郡王担任;左、右宗正各一人,由贝勒或贝子兼任;左、右宗人各一人,由镇国公、辅国公及将军兼任,后来降低了对宗人的爵位要求,只要有才能,无爵也可担任。

宗令、宗正、宗人,这三个职位就是宗人府的直接领导团队。下面还有启心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岗位,整套班子比明朝时复杂多了。之后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都有所增减。

这里的宗令,相当于民间的族长,一般是皇室中辈分最高、最有名望的长者。这个人不会是皇帝,皇帝没那闲功夫,他只需要偶尔指导一下宗人府的工作就行。

所以妃子们怎能不闻之色变?正式的朝廷部门不敢冒犯她们,宗人府可不怕,他们都是皇帝的亲戚,顾虑不像大臣那么多。

何况,皇帝也不乐意让宗人府管他后宫的事儿,妃子们要是犯个小错,自有宫规管着她们,实在不行还可以打入冷宫。

真到了需要宗人府那一步,就说明事情比较严重,皇帝已经打算放弃这位妃子了,她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很难活命。就算侥幸活下来,皇帝也不会再要她。

对于依附皇帝而活的妃子来说,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吗?

要是打入冷宫,也许还有再次翻身的机会,一旦入过宗人府,被皇帝以外的男人审讯过,身上就仿佛带了耻辱的烙印,再也洗刷不清了。

这不是有罪或无罪的问题,而是有损清白、身价大跌的问题。

如果是皇子、亲王等男性宗室成员,到宗人府溜达一圈不算什么。有罪定罪,无罪放出来依然是高高在上的皇亲权贵;如果是公主格格等有血缘关系的女眷,那也还好,宗人府主事的基本都是她们的叔伯兄弟。

如果是妃嫔,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宗族对媳妇本来就不大友善。活着进去不一定能活着出来。

当然了,事实上皇帝很少把妃嫔交给宗人府,丢不起那人,他要觉得妃嫔有罪,一条白绫或一杯毒酒什么事儿都解决了。

宗人府管得更多的是阿哥贝勒们。举个例子,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失败的几位阿哥便交由宗人府看管。雍正登基后,八阿哥、九阿哥还不老实,其结局就是被雍正暗示宗人府弄死。

纵观历朝历代,宗人府这种性质的机构只有清朝最为盛行,究其原因,不过是统治者过于抬高本族地位、保护本族利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