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绩被低估了的帝王之唐高宗

 苕国土鱼 2020-05-03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公元649年-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个儿子,嫡子中排行老三,其母为长孙皇后,与唐太宗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为同胞兄弟。

  如果不是他有一个更出名的老婆-武则天,大家可能还不熟悉这位老兄,其实除了他的老婆比较牛以外,他也是一位功绩很大的一流帝王,只可惜的是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后期执政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

还是直接列举一下他的主要功绩吧:

政治方面:(1)缓和国内矛盾。刚即位不久就下令政府及官员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公元653年针对陈硕真(有说是武则天的闺蜜)领导的农民起义,他果断下令停止向辽东的用兵和国内的主要工程建设,减少民众的经济负担。

(2)重用人才。即位之后,重用其父李世民留下的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略微稳定后,他也伺机启用像韦思谦等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等被李世民冷落的能力很强的大臣,形成自己的班底,避免政权落入长孙无忌等控制之下。关键时候发动对长孙无忌等人的清算,彻底控制住了政权。

(3)编纂法典。他统治下国内治安情况良好,公元652年,编成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犯罪率较低,执法状况也较为宽平公正。有记载,某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50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军事方面:(1)公元650年,唐名将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2)公元655年起,李治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到公元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日本军队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逃奔高句丽。公元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了高句丽。这是朝鲜半岛历史唯一的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3)公元655年遣程知节(就是程咬金的历史原型)西击沙钵略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到公元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投奔石国(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后来还是被擒,西突厥灭亡。

(4)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还有说是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盛况维持了32年之久。

经济方面:(1)人口稳定增长,从公元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公元652年的380万户。这在农业社会是典型的经济发展的特征。

(2)从公元670年起,粮食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不断的发生,一直达到严重危机的程度。公元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李治的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中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李治就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看来钱真能逼死人,不光是穷不蛋被钱逼死,皇帝也有被钱逼死了的)。

(3)虽然困难重重,唐高宗的政府仍然推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其中的部分政策还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公元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

(4)在公元639年其父李世民在部分重要城市发展“常平仓”的基础上,公元655年,京城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这就近似于现在的“中粮储”了)。

  文化方面:李治让科举制度发挥出其选官的重要功能。在他统治时期大面积地通过科举制选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是有功名的,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这个趋势他也只是开了个好头,官员中科举出生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当官的,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比如在公元656年,有1400多名胥吏有资格进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过进士考试。

外交方面:唐高宗统治时期萨珊王朝卑路斯王子在长安定居,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安建一座袄教(摩尼教的源头)寺庙。按照另一种说法,李治在公元677年还派出中国军队帮助王子重获王位。但中国军队护送卑路斯最远只能到龟兹,然后便返回唐朝。事实证明,卑路斯复位的企图完全失败了,他回到长安后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数民族滞留在中国的京城。

唐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公元651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

不得不说,按传统的观点看,唐高宗李治是存在致命的缺陷的,他在执政后期,被其皇后武则天不断的夺去了各种权力,他更没有能力安排好身后事,还导致了唐朝的短期灭亡(变成大周了)。

在我个人更看重的经济方面,他在经济建设和民生方面的成绩并不突出。相反他的“武功”还不错,按常理来说“武功”好的皇帝最能讨好史学家了。但唐高宗李治不行,他“武功”虽好,但更怕老婆,这个连史学家的大男子主义都受不了他,给他个明君的评价,除非女史官来修史了。

我们如果跳出陈旧的史观就可以看出,李治实际上是很有成就的。他在经济多重困难下,仍然带领国家和民众度过了王朝成立的第二、三代所必然经历的瓶颈期,顺利实现初唐的稳定,并向盛唐过渡。

他在朝鲜、西突厥等方面取得的军事成就,虽然是在李世民甚至杨广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能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完成如此大的军事成就,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比如他的父亲李世民和杨广,都是才能远胜他的人物,两人均未如愿。

我们不能因为他有一个更能干的皇后就觉得他是个废物,他的功绩甚至并不低于其父李世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