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三征高句丽也没打得下,为何唐高宗能做到

 汗青正浩 2020-06-06

高句丽是困扰隋唐几代君王的最大难题,可以说,隋朝的灭亡就与高句丽有着很大关系,三征高句丽极大地耗竭了隋政府的国力,从客观上加快了隋朝灭亡的进度。大唐初建,唐太宗便又起征讨高句丽之念,几次兴兵却毫无进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被唐太宗不太出名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办妥了。

以大隋之国力,以李世民之文治武功,尚且没有解决高句丽,李治为何就成功了呢?

隋炀帝的心头大患——高句丽

它建国于公元前1世纪,最初的势力仅仅只在朝鲜半岛。到公元3世纪,也就是我国的三国时期,高句丽将手伸到了我国的东北地区,虽然曹魏组织兵力打败了高句丽,但是其贼心不死,加之于中原长年战乱,无暇顾及高句丽的入侵,让高句丽将势力拓展到了辽水以东。

在隋朝统一天下以后,高句丽拒不称臣纳贡,且屯兵于隋朝边境,这引起隋政府的警觉,与高句丽一战在所难免。

公元598年,隋文帝第一次派兵征伐高句丽,恰逢雨季,道路泥泞,加之后勤供应不及,隋军无奈退兵。此战失利,让高句丽愈加猖狂。

自公元612年年起,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誓要让高句丽臣服于天朝国威之下,但事与愿违,三次征讨,损兵折将,耗费民脂民膏,却都以失败告终,最终结果,大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声讨下灭亡,而高句丽却依然还在。

唐太宗再战高句丽

唐取隋而代之,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基本的恢复,四夷宾服,唐太宗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却只有高句丽依旧坚挺,不服大唐管制,基于此情况,李世民决定,完成隋炀帝没有完成的大业,再伐高句丽。

贞观18年,李世民任命李世勣(即民间演义中的徐茂公)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负责战场具体指挥,自己亲自坐镇后方,征讨高句丽。

此战,唐军取得重大战果,作战六月有余,连下高句丽数十城,歼灭俘虏敌军数万,到了九月,天气转凉,且后勤供应困难,李世民无奈之下,下令退兵。

这一回,高句丽算是真正吃到了苦头,与大唐的仇算是解不开了,而李世民也觉得没有灭亡高句丽,仗就没有打完。

其后的数年时间,大唐帝国对高句丽采用了以骚扰为主的疲敌战法,并且发动外交攻势,联系位于高句丽后方的百济与新罗,三方共同制敌,高句丽的国力与大唐肯定是比不了的,在这种打法之下,高句丽的国力越来越难以支撑了。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对于这位伟大的帝王来说,死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灭亡高句丽。

新继位的唐高宗李治没有忘记父亲的遗愿,在李世民时期多年打击高句丽的基础之上,李治再接再厉,连年袭扰高句丽,终于在公元668年,攻下高句丽都城平壤,自此,高句丽王朝灭亡,这场耗时近百年的战争最终以唐朝的胜利而告终。

平平无奇的唐高宗为何能顺利平定高句丽

隋唐两代,三位杰出帝王都未能完成的壮举,为何会在平平无奇的唐高宗手上完成呢?

其实说到底,李治应该感谢先辈数代的努力与付出。

高句丽不是一个小国,根据史料记载,高句丽最强盛时,人口总数300余万,拥兵达到60万,其强大国力不得不引起中原王朝的警觉,也正因为它的强大,才让隋唐两代紧紧咬住它不放。

在唐高宗之前,历代君王已经和高句丽打了几十年,这几十年间,高句丽国力大损,已经难以与中原王朝再做旷日持久的斗争,所以,高宗皇帝实际上是沾了前人的光,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另外,唐高宗的运气也很好。

在李世民时期,高句丽的上层建筑一直很稳定,一心一意对付唐朝,难以寻找突破口,但是到了唐高宗时期,高句丽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统治阶级离心离德,内耗严重,对于唐军的进攻已经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

最后,李治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并不平庸,他虽然没有如父亲一般上马打仗的能耐,但是他知人善任,也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高句丽进行打击。

在对高句丽政策上,他延续了李世民时期的疲敌政策,继续拉拢高句丽后方的新罗,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他给予李世勣全权,保证了战场上的有效指挥,赫赫有名的薛仁贵,也是在对高句丽战争中所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

所谓命由天定,高句丽的命运注定在唐高宗这样一位帝王的手中终结,无论从哪方面比较,高句丽的国力都是难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所以,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它的灭亡是必然的,最终亡于唐高宗之手,或许是历史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