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的艺术与哲学

 至善哲论 2020-05-03

精诚     第九章:精诚之我——美

一、“美” 的字义

“美,造字本义:形容词,头戴花环的人,华丽,悦目,好看,漂亮。”——《象形字典》

“美,甘也。从羊,从大。”——《说文解字》

“头戴花环的人”令人心情舒畅,“大羊”味道鲜美。美是客体给自己带来的“美好的体验”。

客体的“美与不美”,是自己评价的。

自己的“美与不美”,不是自己评价的,而是客体评价的。

二、释“美”

1、为什么会有“美”的体验?

“美”是凭借着客体的相作用,自身情志得以抒发、需求得以满足的生命体验。

人的情志、需求体现了自身的不平衡、不圆满的状态。平衡的、圆满的状态,是没有情志、需求的,是没有自性的,是不会发生主动作为(想和做)的。

情志的抒发、需求的满足,使人回归了平衡的、圆满的状态,因而可以说,是人回归了平衡的、圆满的状态,才得以有“美”的生命体验。

比如:一个人憋了一肚子火,突然之间找到一个地方发泄了出来,心里会感觉十分的舒畅;一个人在不饿的时候,他不会想着去找东西吃,即使是吃了再好吃的东西,也不会感觉这个东西多好吃……

自身的不平衡、不圆满的状态,根源于人的历史的与外界存在相互作用的沉淀。

沉淀就是物及物性,所以物的存在是一个不平衡、不圆满的状态。

因而可以说,“美”的体验,根源于人的历史作为(与外界万物的相互作用)的不平衡、不圆满,是人对历史的作为、对人的自性的朝向平衡、圆满回归的结果。

比如:一个人劳累了一天,感觉特别累,终于可以休息的时候,会感觉特别美;一个易怒的人,动不动就会发火,发火心里才会舒畅。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书的第七章提出了:“阴阳相和方有万物,阴阳失衡则相互转化引起物变”,即阴阳的相等值、相平衡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条件。这似乎与上一段话相矛盾,但事实上两者只是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和电子是带电的。原子因平衡、等值而存在,在电磁力的角度,质子和电子的相互平衡是原子得以存在的原因。

相对而言,中子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质子带正电是个不平衡的系统,所以原子核的性质主要由质子决定;质子与和外电子达到平衡,平衡对最外层电子禁锢力最小,最外层电子又处在原子最外围(及最易发生相互影响的地方),所以最外层电子数就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这也是原子与外物最易发生相互作用的性质。

原子得失电子,是原子电磁平衡被打破的表现,原子会变成离子(物变),从而产生离子的电磁特性,离子的电磁平衡,则需要离子与其他物质的电磁相互作用来实现。

维持物的存在的平衡,可以因物的相互介入、相互作用而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导电对原子而言是一个电子离去另一个电子补充进来,原子的平衡使得,原子对这样一种运动变化有了抵抗作用,即对外加电磁力就有了抵抗作用,比如电阻。当然,电阻产生的根源并非全部是原子的平衡抵抗作用,比如超导现象。超导材料的电阻主要根源于“原子间因相互运动而达成的平衡”所产生的抗力,所以,超导材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即通过)才可以变成超导体,从而发生超导现象。

超导体、导体、绝缘体的导电性差别根源于,材料内的“原子性质及原子组成结构”对原子的“一个电子离去另一个电子补充进来”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我们看到,由于核子的不平衡特性(表现为质子的不平衡特性),它需要在原子的层面上与电子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在原子的层面上还达不到平衡,它就是离子,需要在分子的层面上与其他离子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在分子的层面上依旧达不到平衡,就需要在我们肉眼可见的物质的层面上达到平衡;肉眼可见的物质层面达不到平衡,就需要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上达到平衡。(追究质子、中子的不平衡的内在根源,就会在夸克的层面上找到原因,夸克的不平衡的根源,科学尚无答案)

物质因为内在的不平衡,而产生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其在“更为广大的层面上与其他物质通过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的需要。

这样下来,物和外界万物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直接的或间接的),维持物的存在的平衡是在与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平衡。

外界环境的变化、内在结构的变化,都会打破这种平衡。并且,切断了与外界万物的联系、相互作用,物就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所以物是有物性的。

因此,“阴阳的相等值、相平衡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条件”与“物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平衡、不圆满的状态”并不矛盾,前者站立在物与外界万物共同体的角度上说的,而后者则是站立在“切断了物与外界万物的联系、相互作用的”物的角度上说的。

2、“美”的意义

在切断了与“外界万物的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下,物的存在,是不平衡、不圆满的。物由不平衡到平衡,由平衡到不平衡,都是通过与其他存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表现为物的运动变化。

在这个角度下,人的存在、自性是不平衡、不圆满的,人的一切的需要、作为的目标都是在追求平衡、圆满。

在这个角度下,人感知到的外物也是不平衡、不圆满的,因为不平衡、不圆满的才有“被切断了与外界事物的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下的”存在形态与特性。平衡、圆满的存在不具有和外界万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内因;不平衡、不圆满的存在才有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属性、需求。

所以,人的感知根源于人的生命结构的变化,即根源于不平衡、不圆满的状态的变化。

平衡的、圆满的由于不会引起人的感知,所以,原本的平衡、圆满的事物,已经得到平衡、圆满的事物,就会退出人的感知。

善的、美的、和谐的事物,人们总是想不起,反而恶的、丑的、令人难过的、引发困难和灾难的事物,却能够久久地深入人心。

比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总是易于发现,善于捕捉事物不好的一面;两个相爱的人,在得到爱后,就会逐渐失去爱的动力,如果不能将爱情转化为亲情等其他更深刻的情感、关系,结果就只能是分离了。

事实上,平衡、圆满的东西是大量存在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不平衡、不圆满的事物构成了显性的世界,平衡、圆满的事物就构成了更为庞大的隐性世界,并且构成了显性的世界的基础。

比如:讨论原子,人们更加关注于质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经常忽略中子;讨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关注核外电子,经常忽略质子和中子;讨论可见世界,更加关注物质的特有属性及其与外物的相互作用,经常忽略它们的共性。

美的、善的、和谐的事物(比如爱情、幸福)是人人想要的,但得到后有几个人会珍惜?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失去后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才知道去后悔。

动人心魄的美,不是因为它的更平衡、更圆满,而是因为它是迎合、满足更多的需要、期望的外在力量。沉鱼落雁只能算一个传说,因为鱼和雁根本不存在与人一样的审美系统。所以,美”是 “和”的在我体现。

“美”的体验,是生命由不平衡、不圆满走向平衡、圆满的历程,是与“生命自性的加强相反”的生命历程,它能够消解自性的膨胀,从而消解自性对人的精诚度的遮蔽,从而使人的感知更加地敏锐,人的作为更加地符合自然的规律和趋势。

从自我的角度看:“美”是凭借着客体的相作用,自身情志得以抒发、需求得以满足的生命体验;“美”是生命由不平衡、不圆满的状态到平衡、圆满的状态的回归;“美”是 “和”的在我体现;“美”是满足生命需要、实现生命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此,引述《至善论集》的论述,以求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对“美”的意义进行拓展(“美”与“道、德”的关系,可由“和”追索)。

“美”,情的彼岸、魂的寓所。

“美”,道之所爱,德之所厚,势之所趋,物之所含。是故,不行道不配其美,不厚德不配其美,不任势不配其美,不容物不配其美。

3、安闲舒适,颐养自我

在切断了与“外界万物的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下,我及自性都是不平衡、不圆满的,因而就有了作为的内在动力,不合道的,达不到“和”的标准的作为,就是自我的膨胀。

“爱”是通过外在的作用来拆除自我膨胀,“美”则是通过自我的作为直接消解自我膨胀。

“安”,女人在房子里(参考《象形字典》的甲骨文结构)。

女人性情安静,房子遮风挡雨。 “安”是长久存在,是内不生异动、外没有威胁。

“安,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象形字典》

安家,这里有了创造“长久存在,是内不生异动、外没有威胁”的意思。

“闲,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王公贵族立在房门与卧床之间、遮挡房门视线、保护卧室隐私的木屏。闲,引申义有:无目的、无为、未派上用场的、时间上自由的、遮挡等”——参阅《象形字典》

“闲”的意思是,能无作为就无作为(包括想和做)。

“安闲”即长久地安住于内无作为、外无威胁的状态,创造条件达到这种状态。

“舒,伸也”——《说文》

“舒,缓也”——《尔雅 · 释言》

“舒,徐也”——《广韵 · 鱼韵》

舒,性情、作为的缓缓伸展,从容不迫。

“适,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诸侯国按最高人才标准精选出的贡士,遵令往赴中央朝廷。”——《象形字典》

“适”,去该去的地方,干该干的事,满足客观存在的需要,履行自己的天赋职责。

“舒适”即朝着“和”的方向,遵循“和”的要求,使性情、作为的缓缓伸展,从容不迫。

“安闲舒适”就是:长久地安住于内无作为、外无威胁的状态,创造条件达到“长久地安住于内无作为、外无威胁”状态,有作为就要朝着“和”的方向,遵循“和”的要求,使性情、作为的缓缓伸展,从容不迫。

“安闲舒适”是对自我膨胀的消解,也是对自我合理的部分、性情的颐养;“安闲舒适”是对生命的美好享受,也是生命精诚度的提高。

4、于平凡之中,体悟美、享受美

在切断了与“外界万物的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下,我及自性都是不平衡、不圆满的,我所看到的万物也是不平衡、不圆满的,存在的世界就变成了“苦”的世界,旧苦去新苦来,苦苦循环不断。

存在的不平衡、平衡凭借着存在间的达到“和”的条件,从整体上得以平衡、圆满,美是人与客观事物“和”的状态下的体验。

“和”的状态没有内在的动力,隔绝了联系,没有变化,因而屏蔽了感知,因而,人感知不到平衡、圆满的事物,只有在不平衡、不圆满的状态向平衡、圆满的状态回复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美”。

存在间的相互作用等值于存在间的相互运动变化,即势的不平衡由物的运动变化补充,因此,整体上看,平衡、圆满无处不在。把平衡的整体割裂、分别看待,则任何部分都不平衡、不圆满。因而,分别是一切苦的根源。

人若不懂得在“安闲舒适”中颐养自我,就只能通过“依靠外在的恩赐而来的”自我的宣泄来得到美,而这种美是易逝的,它建立在自我痛苦的基础上。没有苦的积累,就没有自我宣泄的资源;宣泄过后,想再次感受美,就需要先增加苦的累积。

平凡之中,美无处不在,只是需要放开心胸,安闲舒适,生活中处处是美。

5、迎合众人之美

众人之美,是众人的需要、期望的体现,迎合众人之美,是自我作为达道的起点。

人在社会中,自己的美与众人的美的相“和”,会提高自己的精诚度,人自己更易满足自身需要、实现目标,也会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让自己活得更幸福。

所以,保持和众人同样的价值观、审美观、性情趋向,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

人和众人同样的价值观、审美观、性情趋向,都根源于历史的和外界存在的相互作用的积累,都根源于自身作为的历史沉淀。

因此,保持和众人同样的价值观、审美观、性情趋向,就需要在平常的一切作为中保持和众人的相和谐的关系,从而进行良性的定向积累。

 “性相近,习相远”,大家都是人,都有人性,不要让自己在一次次标新立异的作为中,让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性情趋向变得和众人越来越不一样,从而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大的不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甚至是把自己扭曲的性情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样最终痛苦的是自己。

人生在世,须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须知“孤独即是痛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