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如何度过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贵,为何下旨不许再制?

 剧透历史 2020-05-03

炎炎夏日已经来临了,咱们有消暑三宝:空调、WIFI、西瓜。但古人如何度过酷暑呢?不用替古人担忧,人家的花样可不比现在少。

先说普通点的原始消暑方式,摇摇蒲扇、树下纳凉、河里洗个冷水澡、早晚一碗绿豆汤,还早就发现了将水果放到井水里镇一镇可以变得冰凉爽口。

再说中级一点的,让小丫环不断打扇送来凉风,或者在屋子里放置冰盆,喝各种口味的冷饮。

冰块哪来的?

有些是冬天时储存在冰库里的,有些是人工制作的。没错,古人早就学会用硝石制冰了。

较为高级的消暑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冰鉴,这是周代就发明的古代版冰箱。形状如同箱子,用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内里涂有锡层。内部分层或隔断,中间放置冰块,将果盘放在冰块上,就能让水果保持低温,起到冰镇的效果。

同时,箱子底部设有一些小孔,可以让融化的冰水流出来,降低室内温度,起到类似现代空调的作用。但冰鉴的造价很高,一般人家用不起,都是贵族阶级才有的标配。

另一种是清凉殿,专门盖一栋房子,最好四面都能打开,事先设置好竹管或改好水道。

炎热天气里主人家呼朋唤友聚到屋中,一声令下,仆役们将水引到屋顶,如同瀑布般落下,屋子里的温度立刻就降低了,大家喝着冰镇饮料,听着水滴声,看着美好的风景,比咱们呆在空调房里舒服多了。

清凉殿的造价就更高了,不是富贵之家舍不得这么奢侈。房子不难盖,难的是如何引水。

还有一种比较精巧的用具,很多人家都有,那就是“竹夫人”,抱在怀里凉飕飕的,仿佛有风吹过。

别误会,这可不是真实的夫人,而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四周留有网眼,通风散热。此物在唐朝就出现了,那时叫“竹夹膝”,宋朝时才有了雅号“竹夫人”。

竹夫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晚上抱着睡觉的,比较大;另一种是坐着时放在膝上或用于搁置手臂的,好比咱们的迷你小风扇,精致小巧,可随身携带。苏东坡曾写过与它有关的诗:

“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

女词人李清照也对其赞叹不已,甚至到了没有就睡不着的程度。

与夏日睡眠有关的还有凉席,从上到下家家喜欢,小门小户用,权贵人家也用。大夏天的,晚上睡觉要是还躺在棉被上是一种折磨,有了凉席才能睡个好觉。

凉席可以很便宜,原料常见,用竹子或稻草、芦苇、草藤都能做。基本保证了家家买得起,实在买不起的,也可以自己胡乱编织一张,不讲究美观的话,这种技术并不难。

凉席也可以很贵,比如雍正皇帝所用的,就属于天价之物,民间百姓别说用,可能听都没听过。贵在何处?贵在原料难得,是用象牙制作成的,据说一共只有5张,是广东进献的贡品。

但象牙凉席不只是原料贵,工艺也复杂,象牙坚硬,如何将象牙软化成可以编织的丝线是一大难题,得先用特殊的药水进行浸泡。这药水配起来也不简单。

雍正是个简朴的皇帝,了解象牙凉席的制作过程后,便下旨不许再制。他倒不是为了保护大象,那时还没这种观念。纯粹是觉得这东西太贵太复杂,不欲引领奢靡之风,因而果断制止。

当然,对于清朝皇帝来说,象牙凉席虽好,但还有更好的,那就是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清幽雅静,是清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雍正帝一心扑在国事上,不注重个人享受,在位期间没有扩建或修缮过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将就着康熙时期的用。

他儿子乾隆帝却是个好大喜功的性子,继位后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修了多处富丽堂皇的宫殿和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并效仿祖父康熙,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建成之后,乾隆一年中有半年呆在温度适宜的避暑山庄,这里也逐渐成了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英法联军打到北京时,咸丰帝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后来病逝于此。

所以,古代普通的豪门最多制造技术含量高的避暑用具,或偶尔到郊外小庄园避暑几日,皇家是直接迁到温度低的山庄办公和生活,说起来还是皇家豪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