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酒人生 一百首--2

 sy0406 2020-05-03
诗人为何而醉?这也是有趣的话题。有时因为离别,有时因为相思,在分手前、分手中、分手后,都可以醉得很美。有时候,诗人并不直接引进这样的愁景,而是借着良辰美景就大醉一场,醉得不明不白,却是满腔愁绪。看到一朵好花也醉,听了一首好歌也醉,更不用提身边如果有美人了。这时,醉又何必有什么道理?
【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萧,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玉萧指酒席上的歌女。酒席行酒令,所以为“小令尊前”,也可以是唱着短歌的酒宴。这女孩的歌声真好,大家听着听着就醉倒了,这也是应该的,怪不了别人,连酒席散了,醉意都还没有消退呢!
下半阕是一片迷离醉意,是自己醉了走路,还是灵魂飘着,都不清楚了。只知道我的魂梦从来没有什么拘束,今天晚上就踏着杨花过了谢桥了,到了意中人的身旁和她相会了。名妓谢秋娘是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唐李德裕为她置宅,她住的地方,诗人称为谢宅,过了谢桥就到谢宅,泛指女子所居之处,小谢也泛指女子。
这也是晏小山的作品,算是凄美一流。关于灵魂离体,唐宋传奇小说多有描述,多半是多情女子因相思而离魂,诗人词人或许以为很美、很感人,道学之士未必如此想。不过,宋朝理学名家程灏知道小山写了“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的句子,曾笑着说:“鬼语也。”他笑着说,就没有责备的意思,有人因此认为这样的理学家、道学家,也被小晏的真性情吸引了。 晏小山被称为“古之伤心人”,是很痴情的,他的凄美迷离,“鬼话”不只一端。他的另一作品“思远人”,下半阕写道:“泪弹不尽临窗前,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叙述思念情人,用红色信纸临窗作书,泪一直滴下来,就干脆用来研墨,写到情深处,信纸也变成无色了。
红色信纸居然可以变成无色,当然是“鬼话”。可是,鬼话归鬼话,凄美的意境是人人被感动的。历来有不少人讨论晏小山的红信纸为何变白色:有人认为是泪水迷蒙双眼,他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无色。有人认为是泪滴沾了信纸,让颜色都褪了。不过,情深处,一切身外物都似乎不存在了,没有声音、没有颜色,见不到旁人,甚至忘了自己身在何处,这应该才是“红笺为无色”的意境吧! 同样是写情书,晏小山也有另外一种主张,是酒后的主张。

【鹧鸪天】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喝完离别的酒,拍拍衣服彷佛还传来暗香,老天爷也故意要让离愁别恨来困扰我这个疏狂的人。不过,相思这东西是说不清、写不尽的,也不必费心对着信纸而掉泪了。 情书可以写到“红笺为无色”,醉了之后想想也是太无奈了,不如不写。可是就算是不写情书,老天爷也不会放过你,“天将离恨恼疏狂”,只好一生醉而醒,醒而愁了。
情书可以不写,却不可以不思念心上人。喝醉的好处就是可以梦里相见,这或许也是诗人喝酒的原因之一吧!
【鹧鸪天】
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
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颜。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秦朝蒙恬重制筝,由五弦变十二弦,所以称秦筝。小莲是女子名。晏小山的作品有许多“小莲、小碧、小苹”等女子名,是他年轻多情所怀念的女子。
“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醉了以后,当然是卧而梦,梦里和小莲能相逢。梦醒后,想起这些欢乐事有如花月,花易落、月难圆,更是增添离别相思的痛苦。 果真能与情人在梦里相见,为此喝醉也是值得。“梦里相逢酩酊天”有两层意思,首先是醒着时候定然为相思所苦,无法入睡,自然是要狠狠地喝醉才能睡,喝酒竟是为了梦里相见。其次,就像先前提到小山另一作品中的“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梦里相见,醒后也知虚幻,更怎么受得了连梦也梦不到相思的人?此时梦里见不着人的痛苦,只有醉意能消解,所以多喝点,多醉些,万一梦里不得见,痛苦也少一点。
晏小山的情诗写得很凄美,酒也喝得凄凉,但是他父亲晏殊的酒就不同了。晏殊一生官途顺畅,才三十岁就当了翰林学士,到六十五岁死前,除了狸猫换太子案一度被黜,大抵是荣宠集一身,是宰相家度,纵有闲愁也优雅,雍容自如。晏殊的酒,一部分是与友人离别的酒,一部分是感叹时光流逝而及时行乐的酒,很少像晏小山这种情酒。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也是把时光流逝加上离愁的思绪,所以请大家不要推辞酒宴吧!因为年纪渐长,就连很平常的离别就让人很多感触了。大晏的境遇和小晏不同,喝酒的理由也就不同,一婉约,一凄凉,开了两种酒路。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万口流传”。而晏殊喝酒,是因为有一曲新词,即使有一点点的时光流逝的感伤,也是很合他身分地位的闲愁。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祇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这是被称为“无双国士”秦少游的作品。据说,当年他在京城,有一位高官邀宴,主人有一宠姬名叫碧桃。席间碧桃一直劝秦少游喝酒,秦少游也回敬,主人插嘴说碧桃不会喝酒,碧桃却说今天愿意为秦少游、秦大学士拚了一醉,当场喝了一大杯,秦少游即席作了这首词送给碧桃。虽然有人质疑这种说法,词里却很有这味道。 碧桃指仙桃,也可能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碧桃小姐。“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轻寒细雨也是春景,虽下雨又寒冷,也是会因情生而景美,只是春天这东西是不归人管的,它要走就走,奈何不了它。为妳喝醉了原本是无妨的,只怕酒醒后,春去也,人也断肠了。
“为君沉醉又何妨”,点出了喝酒的原因,诗人可以为意中人喝,这意中人未必是情人,而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中,让他情生意动的人。碧桃想必仰慕秦少游的才华,临席被吸引而频频劝酒,秦少游想必也能领会美人的一番心意,而碧桃是主人的宠姬,“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即使如此,对方可以为我醉,我“为君沉醉又何妨”?这短短时间内的情生意动,不能说是诗人滥情,而是突如其来的真性情,即使酒后断肠,想必也是真要断上一段时间才能愈合。 秦少游才名重于当时,据说有次造访一位名妓,发现她只收集他的词作,这名歌妓知道他就是秦少游以后,对他很恭谨。他调到别处当官,这名歌妓就为他守身,后来听说秦少游病重,她千里迢迢赶往探望,到的时候秦少游已死,她也在灵前痛哭而气绝。
秦少游词中也有赠意中人娄琬、陶心儿的作品,风流韵事不少,至于对这些女子的情意,可能没有晏几道、晏小山那么怜惜与同情。秦少游一生官途不顺,几次被罢黜,流落四方,心境终究走入幽怨,酒路自然也是凄美而非婉约了。例如:
【满庭芳】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九月重阳,天已渐冷,砧杵之声是捣制冬衣的声音,也有催促游子返乡的意思。金波是指月光。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不要说喝酒可以解愁,这是为愁而喝。晏殊的闲愁是优雅的,酒也喝得婉约,由“满庭芳”看秦少游的闲愁是悲哀的,酒路还是凄凉而非婉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古文成就自不待言,诗词作品也是一流,评论家又以为他的词比诗好。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想必是以酒入诗入词的场景不少,而他的人生观较开朗,纵有闲愁也较婉约,又开苏东坡豪迈一路,算是唐宋词中酒路变化的关键之一吧。 【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是典型的感时伤景之作,是欧阳修很有名的作品。也有人说这是南唐冯延巳的作品。喝酒的原因就是为了惆怅,即使天天醉倒花间,拚了容颜消瘦也不能不喝。试想,河畔因为春天而长了青草,堤上柳条也新发,每年它们还会换上新装,我的新愁却和旧愁没有两样,还只是年年都有的老东西。结尾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也是名句,有空灵之美。
欧阳修的闲愁已不如晏殊雍容优雅,却也不是晏小山、秦少游的凄凉,可以是婉约一路,但意境较深。其实,他的酒路由婉约略入豪迈,由下一个作品可以看得出。
欧阳修的闲愁已不如晏殊雍容优雅,却也不是晏小山、秦少游的凄凉,可以是婉约一路,但意境较深。其实,他的酒路由婉约略入豪迈,由下一个作品可以看得出。
【朝中措】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在扬州当太守时,建了平山堂,还种了柳树,人称欧公柳,一年后就离开到别地当官。又过了几年,友人要在杨州当太守,欧阳修做了这首词送给对方,所以有“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的句子。而“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更见豪迈之气。
据说,后来有一个寒士拜相很自负,有一天生日宴客,一名歌妓奉命把欧阳修的作品改了几个字祝寿,很受欢迎,这名官员也重赏这名歌妓,曾留下一段佳话。这歌妓共改了八个字:
“屏”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庭”前“桃李”,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宰相”,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不”须年少,尊前看取“仙”翁。

“太守”改为“宰相”,正好呼应席上主人拜相。“垂柳”改为“桃李”,更具几分风味。而欧阳修以“衰”翁自嘲,这里改“仙”翁来祝寿,心态上更健康贴切。“直须年少”改为“不须年少”意即现在年纪大了,不是一样可以及时行乐,像仙翁一样?才更动八字,全篇韵味大变,很有意思。
欧阳修、苏轼、秦少游因当时的新旧党争,都曾被黜,每人境遇虽然不尽相同,彼此的哀怨是互相可以理解的。苏东坡后来也到过平山堂,写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的句子,怀念欧阳修。又如秦少游在他的作品“望海潮”中,更有“最好是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句子,是完全把欧阳修的词引入他的诗中。诗人为什么要一饮千钟?原来还是有藏在心里的深愁。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鸾鸟不鸣,对着镜子误以为有了伴侣才叫,并且因为无法和这伴侣相聚,竟哀泣至死,所以镜子称“鸾镜”,现在也有“孤鸾年”的说法。这是钱惟演的作品,他是五代十国中,吴越的王室之后,感触和别人略有不同,喝酒的理由未必不同。以前讨厌喝酒,现在年纪大了,情怀衰晚,竟然是担心起杯里的酒不够了。看尽芳草还绿着,自己的泪眼愁肠都已经先滴、先断了。原来,年纪大了,也是喝酒的理由之一,可以是欧阳修的豪迈,也可以是钱惟演的凄凉。
【水龙吟】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这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作品。芳醪是美酒,忍轻孤就是不忍轻易辜负。阮籍会使青白眼,合他意的就使青眼,否则就给白眼,青眼是指知己或老友,也可以是让人动心的眼神。 能留住春天更久的,恐怕是那细长的柳条吧?因为它的手可以伸得特别长。其实,就算春天可以长生不老,人们也会莫名担心春会老去,而这种愁,也只是人间才有。因此,这样的春恨其实是多余的,虽然很普遍、很常有,还是不去想它,不要辜负了美酒!桃花会谢,不就是结子为了下个春天?谁说是春天让它瘦了。
唉!这世上的功名、老来的情味,春快要走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感慨,最多情的还是酒杯前的笑脸、重逢的老朋友。
别人是伤春感时而喝闷酒,这里是劝人不必惜春伤春而喝酒。诗人总有理由喝酒,醉得有理,美得也可以,春来春去,真是“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点绛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这是汪藻的作品,有人考证主张是苏东坡的儿子苏过的作品。山衔斗是指北斗星横挂山头。半夜惊醒,这么一个凄美的寒夜,“闲却传杯手”,手边却没有一杯酒可以喝。可是不喝也好,一阵乱鸦啼过,思乡的情怀竟然是比酒还浓呢!
孤寂的寒夜也可以是喝酒的理由,只是手边没酒罢了。如果手边有酒,喝它几杯,也可和归兴来比比看谁比较浓。不过,没酒也有酒意,归兴也才比得出比酒浓,这酒意,不请自来,无需什么堂皇的理由,半夜起来梳弄头发,也可以立即有满腹闲愁。
汪藻或苏过这“点绛唇”很有意思,通篇未饮酒,但酒意十足、十足无奈,有喝酒的理由,也有不可喝、不必喝的理由,辗转反侧之间,已道尽闲愁,应属佳作。而另一词人叶梦得也有类似的作品,深情浓于酒而让人不知所措。
【虞美人】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殷勤花下同携手”,如此美景当前,美人在旁,还有什么理由不喝酒?虽然此时此刻一切都很美好,想必等会儿席尽人散,美人也会先担心起来了。美人啊,妳也不必如此,其实我和你一样多情,曲终人散是莫可奈何的事,还是“更尽杯中酒”吧!
叶梦得和美人花下携手喝酒喝出情浓,而喝酒越浓越近席散,这酒不知要继续狠狠地喝,还是赶快停止不喝,让酒喝不完、席不能散,或许人们才能不必分离。就算喝酒有了充分的理由,喝完了却必须分离,真不知这酒该喝不该喝?这就是诗人令人迷离之处。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这是周邦彦的小词。自古以来,喝酒的最大理由是为了浇愁,愁分很多种,最多的是闲愁。正如宋朝另一大词人贺铸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就是俯拾皆可得的闲愁。也因为有这么多闲愁,才要喝这么多愁酒。诗仙李白说:“白发三千丈,闲愁似个长。”又说:“千金马,五花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就是这道理。
在周邦彦的小词中,酒是用来浇愁,睡了才能暂时抛弃闲愁,没想到半夜就酒醒。“夜永”指长夜,漫漫长夜还真不知道怎么打发。道足了喝酒的理由,喝足了浇愁的酒,可是酒醒时候,还是让人有“如何消夜永?”之叹。这酒,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不如喝个烂醉,不去理会这难题。
第四章 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遮断春归路:
苏东坡的酒路虽属豪迈,却也有仙气,他相当有名的一首作品,豪迈俊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自序,这是中秋夜欢饮达旦,怀念起他弟弟苏辙而作。苏东坡当时被贬在密州,宋神宗读了他的作品,认为他还有“爱君”的忠诚,后来又把他调到汝州。不过,大家读这词,未必要有所谓忠君爱国的想法,倒是由分离想到月亮,再提醒自己不要自怨自艾,只要大家都平安,即使分隔两地,也是可以在中秋夜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婵娟,指美丽的月光。苏轼、苏辙分隔两地,因此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待。词人专由月亮下手,先是质问“何事常向别时圆”?问问青天大老爷,为什么总是在这个分别的时候,月亮就特别圆呢?接着是词人自问自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原来人的悲欢离合是不须讶异的,像这么美丽的月亮不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些都是自古以来无法完美的,大家只好认清现实,先求彼此平安,中秋夜分隔两地也还能共享月光。 苏东坡写。:“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也是安身立命的想法。原本在这样的中秋夜想乘风归去天上的神仙府,却又怕高处太寒冷,那么就在地上随着月光起舞,只要自己尽兴,一样好像感觉已不在人世之间,过着神仙般的愉快生活。
苏东坡这几句,后来被其它词人引为创作的一种手法。例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时,红露湿人衣。”又如:“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苏东坡的仙气,在这几句表达无疑。宋神宗读到“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为苏东坡关心他在皇宫的起居,这是他个人的感受,一般人未必这么以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豪迈之气。月光下举起酒杯问青天,为什么这么明亮的月光不是天天有?那么,又是什么时候才有?唐朝的诗仙李白就有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诗人饮酒,豪迈之余,举杯邀月、举杯问天,把自身际遇放在一旁,和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云彩谈起话来,这就是几丝仙气。
诗人与大自然对话,未必就有仙气,有的时候是希望一些美好的事物能够在人间多留一些时日。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似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是苏东坡的前辈欧阳修的作品。他举起酒杯向东风祈祷,希望多留一会,不要走得太急。
春神古称“东君”,春风是东风,请东风“从容”,就是希望春天不要走得太快。宋朝王观有一词:“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而黄庭坚也有“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的幽叹,和欧阳修的意思相同。
“把酒祝东风”和“把酒问青天”笔法相近,意境略有不同。苏东坡用这个“问”字,有豪迈之意,欧阳修用“祝”字,略为婉约。欧阳修这个作品也因为用了“祝”字,仙气少些,婉约多些,感慨也深些,幽恨终究没有办法完全排解,所以才会有明年谁共赏花的怨叹。 “今年花似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几句话相当悱恻。今年的花顶多是和去年的花一样红,可惜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再和你一起赏花?因为,明年的花说不定会比今年或往年的花都还要红呢!欧阳修毕竟有仙气,如此悱恻,也写得让人空灵。
对于花的感触,诗人总能和人生扯在一起。有一种花叫葵花,据说是清晨开花,晚上就谢了,只有坚定地向着阳光,也只有一天的生命。因为生命短暂,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蜀葵花”写道:“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这是昨日黄花之叹,欧阳修讲的是去年的花、今年的花、明年的花,时空拉得更长一些,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诗人刘希夷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由时间的迁移,感叹聚散的无常,和欧阳修的境界较为相似。
欧阳修号“醉翁”,不是只因酒而醉,有时因花也醉。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词、曲可唱,一曲为一阕。唐宋离歌是一曲一曲接连着唱,但请妳只唱一曲就好,不要换新,因为一曲就能让人愁肠寸结。
唐朝时,长安城里的牡丹最有名,每年三、四月,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上街,“载酒买花”,根据白居易诗里的描述,一盆好牡丹的价格是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负。据说女皇帝武则天有一次下令园中百花齐花,牡丹晚了那么一会儿开花,她就把牡丹贬出京城长安。也因此,到了宋朝,洛阳的牡丹成为天下第一,欧阳修还写过洛阳的“牡丹谱”。在诗人眼中,牡丹如果谢尽,代表春天也完全走了,所以对牡丹花的着墨特别多。大抵唐宋之际,牡丹是中国的“花王”,也称为“富贵花”。 “尊前拟把归期说”,喝着酒还没有提到很快就可以回来看妳,妳的花容已经先惨咽了。人生的恨,有时不关风月,其实就是离情别绪,如果想要压低离别的情绪,那就好好把洛阳城里的花看遍,才能从从容容和春天一起离开。毕竟,春天走了、花已谢了,此时离别也就不会怨叹自己没有留住美好的事物。
春天代表一切的美好,“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就是代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而这美好的事物,在诗人眼中就如酒一般,秦少游就有如下的作品:
【如梦令】
门外鸦啼杨柳,春色着人如酒。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
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
酒和春色一样是美好的事物,以前就有诗人写“钱塘春色浓如酒”。秦少游写“春色着人如酒”,着是附着的意思,春色依在人旁,让人好像喝了酒一般的美妙,女郎睡醒要烫衣服,可惜已没有拿起熨斗的力量,唉!就这么会一直消瘦下去,就因为春天会走,花也会谢,人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呢?
诗人因身旁美好事物之易逝而感伤,所以有欧阳修的“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宋朝另一名家宋祈也有类似的创作。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欧阳修持酒祷告,留的是春天、东风;宋祈持酒,留的是斜阳。希望斜阳不要走得太快,且在花间多照一些,让我也可以多赏一会儿美丽的花朵。
“縠皱波纹”是描写水波平静几乎没有皱纹;棹是船。
宋祁,字子京,官至尚书。前面提到张先、张子野被欧阳修称为“桃杏嫁春风郎中”,宋子京也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传诵一时的名句,被张子野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特别提到,这一个“闹”字,使境界全出,就像张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一个“弄”字。
王国维讲的是境界,我们现在讲的是“酒”字,是酒的境界。先从苏东坡的“把酒问青天”、到欧阳修的“把酒祝东风”,再到宋子京的“为君持酒劝斜阳”,意境也有,而且逐渐哀婉,已经不只是唐朝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仙家酒徒般狂态而已,多了些人性,也多了些闲愁。

以宋子京劝的斜阳一例,在中国文人眼中,本来就是极其哀怨的,代表美好事物之将逝,词人饮酒,可以伤春伤别,可以感受大自然重种神秘,以及人类的无奈,不是一般人所看到的酒鬼滥饮。谈到斜阳,有一首不错的作品,是宋朝另一词人赵令畤所作:
【清平乐】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霄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隋炀帝开通沟渠,筑堤植柳,所以是“隋堤柳”。鹅黄是指柳色。去年紫陌青门上有宴会,今年却是雨云般匆匆散去。“断送”两字十分悲凉,真的是几个黄昏就能让人觉得一生憔悴,这也是宋子京“为君持酒劝斜阳”的原因。
除了祝东风、劝斜阳,诗人们持酒要劝的事物还有其它,心境一样哀婉。
【蝶恋花】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这又是“无双国士”秦少游的作品,还是一样悲凉。“可无时霎闲风雨”,是指风雨一定会有的,即使是霎那之间的风雨,也会使春色大减,所以才“屈指艳阳都几许”,原来美好的事物是留不住的,像流水、落花,一去都无处寻其踪迹,只有白云,时时去了还来。因此,“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拿起酒杯请白云多留一会儿吧!也只有靠你才能遮断阳光,让春天找不到归路。由艳阳的可贵,到惜春的情怀,一切莫可奈何,人力留春不住,举杯敬酒,白云又过,真能留住春天? 有人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对秦少游很推崇。最主要,他有一颗细腻的心,当别的词人还为男女之情期待重逢、相聚,他已写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句子。北宋词人中,和他一样深于情的,大抵是晏几道、晏小山而已,两人同样痴情。
周邦彦有一首作品,评价很高,其中最美的也是想请白云不要遮断西楼的残月。
【浪淘沙慢】
昼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断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迭,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这是送别的诗。“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讲的是最难忘的就是离别,也才有接下来的“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残月已老,还殷殷期待留住它,真也是悲哀的小小心愿。云能遮月,要不遮,只能是断云。“翠尊”当然是酒,虽然没有讲到“劝”字,持酒“劝云”的味道还是出来了,只是劝云不要太浓。
可是这也都没有用,我就常常怨恨春天要走之前都不跟人打个招呼,说走就走。断云可以留住月,春天却径自走了,空留下梨花和雪花般的白色月光,这春天,还真是无情已极。 周邦彦的词,十分铺陈,一层景、一层悲,层层不断,绵绵而来,越读越有意思,越回味也越深沉。起首谈景,先是白天的阴暗,岸草的霜凋,城堞的雾隐,车子已准备出发了,东门外送行的宴会也结束了,她掩着泪,折柳送别。想想看,那鸿雁去了许久,不也是没有捎回任何消息?人走了,不知会不会也如此?
中阕谈情,难忘最是离别,送行的酒其实还有一些,那就用来劝云,希望留住西楼残月。以前送行也有赠衣带的习俗,怕衣带的旧香久了之后也淡了,我随着哀歌敲着酒壶,壶嘴也被我敲碎了。这一切,都是恼恨春天不跟人商量就走了,留下一地哀怨的月光。
【水龙吟】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片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这是宋朝程垓的作品。周邦彦讲“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程垓讲“留云借月,也须拚醉”,文字近,悲凉也近,是诗人触景的共同感怀。
夜来一场风雨,想故乡的花园里一定没剩几朵花了,这一季的春天,难道就这么容易走了?我的愁怨已深,是不是也容易辜负这一年的春意呢?像桃花柳花已经慵懒,我只好对着还没有成熟的杏子梅子,权充赏花。其实,春天还是有的,花也还是有的,只是我自己的心已经憔悴,无法领略这春意。
回想以前的种种,现在自己满头白发,有些事已经不堪再提了,因为我只剩下老眼和容易掉落的清泪。你看,我不是怕花谢春走,其实怕的是自己老来的情怀。如果花能再盛开,我也愿意拚命喝酒,希望连月儿、云儿都留住,白天晚上都能赏花,永远保住这些美好 程垓这“水龙吟”,起首悲凉,末尾则提振精神要拚醉,意境峰回路转,和周邦彦是不太相同的,反而有点像晏殊的另一作品:
【踏莎行】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羽袂萦春,修蛾写怨。秦筝宝柱移雁。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是倒装的手法,指绿树的莺已归去,梁上的燕子也已向我告别,所以是“春光一去如流电”。袂是衣袖,羽袂指女子轻盈柔羽的衣袖,当然是留不住春天了。修蛾是女子修长眉毛,尽是写着离别的幽怨。绿醑是指美酒,这美酒和所思念的人啊,希望永远在花前月下能相见。
晏殊的优雅,在哀怨中也不失其度,比程垓的“拚醉留云月”,多了一点婉约。 古时的筝只有五条弦,秦朝蒙恬改制为十二弦,所以称“秦筝”。到了隋唐时候,筝又增为十三弦,分别代表农历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支撑弦的柱子也有十三个,斜斜排列有点像天上一队雁子,所以称为“雁柱”、“宝柱”。雁子在诗词中原本就有离别的意涵,筝能奏出离别的哀调,两者合一,造成文学上特殊的象征。 宋词里有很多这样的写法,像:
【菩隡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这是张先、张子野写美人奏哀筝,有幽恨、有美态。秋水是指眼神,美人弹奏时,眼神随着心境流转,弹到断肠时,眉毛也低低垂下。诗中像“纤指十三弦”、“玉柱斜飞雁”都是蕴含关于古筝的具象和意象,在诗词中有一定的意义。 诗人对具体如古筝的事物,可以衍生许多美丽的情怀和文字,对于大自然的事物,感触更多。从“把酒问青天”、“为君持酒劝斜阳”到“持酒劝云云且住”,要留住的美好事物却都留不住,用酒来留,就算留不住,自己还可以一醉解千愁,算是一种自我逃避。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家都知道这是苏东坡赤壁怀古的名作,虽然起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大格局、大气势,却有许多无奈。其实很多诗人和词人无法了解为什么美好事物留不住,只好以酒来逃避,苏东坡或许酒喝得多、喝得深、喝得透,看尽人生如梦之后,还懂得把酒洒地,因为这总总无奈,祭告起江中的明月。
“酹”,是将酒洒地,有祭拜、祈求的意思。苏东坡懂得“把酒问青天”,叹尽人间如梦之后,这酒其实也不必喝了,“一尊还酹江月”。想想,连江中的月光都是虚幻的,这一酹想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大家尽尽人事、听听天命,日子或许会愉快一些。
这样的酹酒还有些豪气,周邦彦的酹酒就十分哀凄了。
【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晖。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教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唏嘘酹酒,望极天西。
这是描述别情的名作。凉夜中在河桥畔举行离别的宴会,斜月余晖、露湿沾衣,渡头报晓的鼓声在风中传来,象征别离的参旗星也挂在树梢。天亮后,我送她一程,连马都意会到不能轻易分手,即使扬起鞭子,马儿自己也懂得慢慢走。路弯弯曲曲一路扶携走去,到了一处空旷的平野,已经没有再送下去的理由了,附近的确也渐渐没有送行人们的声音,等妳的声音和影子不见了,我也独自一人带着离愁,往回走了。 回到惜别宴的地方,落花竟然已铺了满地,妳掉的首饰怎么找也找不着,甚至觉得路都变了,难道一分手,一天内整个世界都不同了?早上送别之后,现在黄昏了,只剩下葵草、燕麦长得像人一般高,风中向着斜阳乱舞。我徘徊在妳昨晚铺草而坐的地方,酒还有,就洒它一地吧,我一个人怎么能再喝呢?现在只能哀怨朝妳所去的方向静静望着。
周邦彦此处的酹酒,有残酒不敢喝的意思,其实也可以是酹酒祝祷远行之人的意思。不论如何,他这个酹酒,是比苏东坡更无奈、更凄凉。
酹酒 拼音:lèi jiǔ。以酒浇地,表示祭奠。古代宴会往往行此仪式。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正月孟春》:“元日至月晦为酺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 宋 周邦彦 《夜飞鹊·别情》词:“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酹酒之制,应昉自古祼礼。《周礼·大行人》:享上公再祼而酢,侯伯壹祼而酢,子男壹祼不酢。古凡享大宾,皆先摄瓚,酌鬱鬯之酒,灌地而后送爵,故今饮席效之。”
词人也喜欢用酒浇水,或是让眼泪滴到水里,让江水把种种相思情意带给远方人,或是就让种种愁绪随江水一去不复返,和酹酒的意思有些相同。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这是陈与义的作品。午日指五月五日端午节,榴花五月红似火,如今渐渐不如舞裙红,而七月才盛开的葵花现在也开始要冒出来了,恐怕只有我惊觉到时光的流逝,其它人还浑若不觉欢饮高歌。想想去年喝着酒分手的人,我把酒倒入桥下,希望一些情意可以随着流水到湘中,那个我思念人所在的地方。文学作品中多隐为所思念人的居处。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正在洞庭湖畔得知舜死,投湘江自尽,化为湘水之神,潇湘二江会于湖南零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是美极的句子,浇酒与酹酒的无奈是一致的。
酒是奇妙的东西,与人同饮可以乐极生悲,悲极之后只能再饮。如果愁丝终究无可解,诗人只好又想出“把酒问青天”、“持酒劝斜阳”等等自我解脱的方法,还是可以继续喝酒。一直到没有其它办法了,诗人终究也能“一尊还酹江月”。“试浇桥下水”,让流水带走一切,或许此时是酒量已到极限,不能再喝了,酒就用来浇水吧!愁也是如此,酒都浇不动了,只好让愁自己随着江水而去。 辛弃疾写过一曲“祝英台近”,其中结尾是:“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是春天把愁带来的,现在春天跑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把愁也一起带走。
这样的幽怨,在酒和愁的关系中一样存在。敏感的诗人喝着酒引起愁,酒醒之后也不懂把愁带走,真如李清照在“声声慢”的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