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卷老师透露:作文想拿高分,关键在于这五点!

 长沙7喜 2020-05-04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考场作文的具体要求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了解阅卷老师们在阅卷时的评价标准,做到知己知彼,也能使自己的作文备受青睐。

01

审 题 立 意

近年来,中考考场作文大多数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其实不管哪种类型的作文题,同学们要想在考场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写作水平,且不产生大的审题和立意失误都很不容易。

全命题作文要多读几遍,总体感知,细处重视。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要认真阅读、揣摩、分析,特别注意题目中出现的“也、这、那、慢慢、渐渐”等词,最后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对于半命题作文题目,大家则有一半以上的自主决定权,可以借此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加自由地挥洒笔墨。但并不代表可以天马行空,信笔发挥。

准确审题,吃透题意,把握好命题意图;恰当立意,而且旗帜鲜明,让人一目了然,不玩深沉游戏。

举个例子:2018年苏州中考作文题目是《什么是个好》,这道作文题目“很苏州”,有诗意,有情调,有娇羞,甚至还有点小精致。这道作文题,审题难度不可谓不大。虽然没有语意理解上的九曲连环,但考生也要冲破三重障碍:一是切中命题意义的内核“好”。考生把“好”理解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可以的;二是拨开命题对象的迷雾“什么”。考生不仅要写出“好”,而且要写出若干个不好或者欠好;三是建立命题旨趣“什么”与“好”的叙事逻辑。写作的重点不在于“好”的内容选择,而是设计出确定“好”的过程故事演变情境,以及如何展开叙述和描写。

02

精 心 打 造 标 题

看标题,是阅卷老师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同学们在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如《美妙在于创新》《常怀敬畏之心》《深厚积累铸就一鸣惊人》《智慧是一种境界》等。其中“创新”“敬畏”“积累”“智慧”就是切题的字眼。这些标题,既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又文采斐然,怎能不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恰当使用副标题,也可以让吸引老师的目光。若正标题不易懂,则辅以副标题进行提示,如中考佳作《人言诡鬼——舍弃欺诈,还我诚信》;若正标题一般则佐以副标题吊人胃口,如中考佳作《心灵的选择——陆游与诗、国家》。

03

着力设计开头结尾

文章的开头,就如同人的脸,是人们第一眼关注的对象。好的文章开头,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是作文得分的关键点。好的文章开头应当明确两个要素:点明主题、简洁明快,字数不宜过多,过多显得累赘,以一百字左右、三四行为宜。

关于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尾结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获得感悟。结尾时应当做到两点:简练和恰到好处,切不可拖泥带水。结尾的方法很多,如“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式、“抒情议论,升华主题”式、“环境烘托,情景和一”式、“巧妙发问,引人深思”式、“巧妙引用,营造意境”式……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明确自己的结尾方式,以取得好的写作效果。

04

有创意的选材

在阅卷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取材扎堆”的现象。很多同学并没有挖掘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素材,而是选择大家一看作文题就能想到的“第一感”素材,千人一面。试想一下,阅卷老师在几天的时间内,重复看某一样素材成千上万遍,哪怕再有趣,老师们也会审美疲劳吧。

别致的选材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别是一些老题目,能否写出新意,关键就在于选材是否与众不同。有一位同学写作《我的母亲》,没有写母亲在自己考试失利后的用心劝告,也没有写自己生病后的悉心照料,而是选取了这样的材料:我特爱吃瓜子,临近毕业考试,我分秒必争,许久未曾悠闲地嗑过瓜子了。一天深夜,母亲送来一袋白白胖胖的瓜子仁,足有半斤,这是母亲一粒一粒亲手剥出来的。这样的材料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是自己有别人无的,自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别致的选材要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色彩,要善于选择精、小、深的素材,力争以“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让人心生“亏他想得出”的由衷赞叹。

其实教材上也有很多我们可用的素材,单是语文教科书上所学的那些长长短短的课文中,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阅卷老师一定都很熟悉语文课本,见到教材中的故事被写进作文,想必他们也会多看几眼吧。

05

细节决定成败

阅卷老师们对于试卷的第一印象,不是标题也不是开头结尾,而是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忽略的一点:字体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

漂亮字是高分作文的通行证,难看字是低分作文的墓志铭。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你一定要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只要能保证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给老师的第一印象也就不会差了。这一点在平时的写作中,大家就要注意,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这是训练考场写作最好的时机。另外对于标点的书写也要注意,千万不能“一点到底”,阅卷老师在看这样的文章时也常常感到吃力。

来源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