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萨沙大傻 2020-05-04

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王镛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前期主要是以魏体楷、行书自成家,后期则致力于草书的研究。先生在学习传统中下过一番苦功。同时反对死临,主张精读与记忆,反对斤斤于点画技巧,力图从艺术高度把握书法的根本规律。遂能博采约取,融会贯通,终于以其个性独具的风貌,开拓了现代书法的审美领域。1932年出版的《右任墨缘》,集中体现了于右任先生前期的行书成就。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简洁直率,似不经意。这可以说是于书用笔的最大特点。古法中的“藏头护尾”,以及行笔转折中的种种顿挫,在于书中都被最大限度地简省了。如果细察于书原迹,即使斗大的字,尺长的笔画,起止处也是直入直出,十分简洁。这一来,摒弃了一切无谓的“小动作”。笔笔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却满紙流露出弥漫的精力、博大的胸襟和过人的才识。初看给人一种似不经意的感觉,其实处处透出深思的痕迹。这正是先生追求的“威面不猛,亦是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若以方圆论,则并无定规,完全是信手而成。这“不计工抽”的大写意手段,恰恰反映出先生“超乎字外”的创作心态。如此说来,拘于形迹的更具体的分析,就显得多余了。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行书用笔能熔铸篆隶,也并非于右任先生发明。但能运用自如而又不露痕迹,则是先生高人一筹之处。如图的“宫”、“问”、“雄”、“慨”、“哉”等字,均在不同程度上有着明显的隶意。却又不能说哪一笔就是完完全全的隶书。于此可见先生非同一般的溶汇消化能力。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在结字上,先生更敢于打破固有模式,创出个性明的艺术语言。其基本特点,就是重心低稳、体势开张。字的外形多呈梯形,如附图中的“从”、“在”、“城”、“神”等,其中的“气”、“公”、“年”、“画”几乎成了三角形,这类造型重心都处于下部,在视觉心理上给人以均衡安定之感。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其中的“神”、“城”、“年”、“中”等字,舒其上,敛其下。或有竖画,亦引面不发・令其短。下部若有一横,则笔重力足,左右开张,有托举千钧之势。另外,先生能于稳中造险,然后随机应变,把握重心。如“宫”字是一个中心对称结构,写得不好,会十分呆滞。先生把下画的“ロ”.字右移,使重心线恰恰落在其左下角,造成动势。“贞”字的处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字由于口写得左重右轻,便依势将中竖立在右部,以取得整个重心的视觉平衡。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生”与“熟”,是传統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古人云:“书必先生面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后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可见生与熟是审美观念中互相渗化而又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由熟生之“生”,与开始阶段的“生”,有着质的差别。如果不能进入由熟面生的境界,艺术就会困顿于熟练技巧所带来的程式化之中,就会满足于审美惰性所构筑的既有模式之内。于书的率意之处,正是由熟返生,进入更高艺术审美层次的标志。

熟,则笔笔在意料之中,令人感到平淡乏味。生,则出乎意外,使人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如“曳”字,其“戈钩”笔不衫不履。“慨”字在原作中比起其他字十分粗大,尤其末一笔』看上去似欠精到,《生”得很,但这一笔若按常规去写,便不好收场。“雄”字,不拘常态,极力夸大右部,空其中下,整个造型,却实在使人感受到那雄视岡步的气概。“哉”字更反常,舒左做右,“戈钩”笔之钩十分弱小,但放在整体中又十分贴切自然,“生”趣十足。

先生说:“古人论画,谓其无定法而有定理,吾谓书道亦然。”可见打破成法,寓生于熟,时出新意,正是先生的创作给予我们最可宝贵的启示。

在行书章法上,先生并不追求激烈动荡的节奏,通篇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情调。其笔法、结字、章法所构成的那种自在超脱之中又不失奇险雄强的意境,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欣赏于右任先生的作品;若不能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而仅仅着眼于一点一画的得失,便无法领略此中的真意。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于右任先生名伯循,号神州旧主、骚心、大风、太平老人等。1879年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4年病近于台湾,享年86岁。先生是国民党元老,真诚的爱国者、诗人和书法家。他自幼立志反清救国,曾被清政府下令“拿获即行正法。”后加入光复会。1906年在东京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南京政府任职,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在陕的反动统治。大革命时期,先生赞成国共合作,拥护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1931年任监察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先生痛心疾首,赞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力主团结抗日。临终前两年写下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悲歌,表达了先生热爱祖国,切望统一的郁愤之情。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王镛:威而不猛的于右任行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