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拓南阳 | 栗元君:用墨色拓出厚重历史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5-04

全媒体记者 陈琼文/图 ,资料来源“龙腾南阳”

 用墨色拓出历史

 ——访民间传拓技艺传承人栗元君
收藏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汉画瓦当近百件,收藏汉画拓本近千幅……

近日,记者专访了传拓技艺传承人栗元君。

走进栗元君的“珍奇斋”,他正专心致志地工作,贴纸、喷水、上墨、拍打,一张完整的拓片作品完成了。

栗元君告诉记者,他1974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教育、科技和行政工作,退休前为宛城区扶贫办干部、高级经济师,现在退休在家,潜心研究汉画文化。

“传拓起于东汉,最早是为临摹习字;到盛唐后,这种方法被普遍采用;在两宋阶段,传拓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栗元君介绍,传拓作为古老的传统技艺,要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显示出来,从用纸、用墨、用具到巧妙运用拓技,将文图完美呈现,既要保证尺寸比例与原石相吻合,画面还要立体,传拓过程极为讲究。

从古至今,拓片都是保存文物资料的一种有效方法。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而流失、毁坏的甲骨文、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石刻等不计其数。栗元君说,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拓片能使大批石刻字迹风采永驻,让其“容貌”得以流传后世,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面目。

拓片是对古物的再现,能把原物本身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最原始、最本质、最朴素地反映出来,由此这项传统的传拓技术一直沿用至今。栗元君说,传拓的技术要口手相传,并没有一门统一的课程,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增加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栗元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创作汉画拓片5000余幅、碑拓600多幅、石刻300余幅、摩崖拓品100余幅、全型拓300余幅以及其他传拓作品。近百幅汉画拓片先后被新加坡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的知名学者和国画名家、收藏大家收藏。自己还先后发表秦汉文化相关论文10多篇,著有《南阳民间汉画集》专著一部,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国内各新华书店发行。在担任宛城区民协负责人、民协汉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汉画馆研究员期间,栗元君把全区民间艺术家组织起来,开展汉画像石、金石传拓、石雕石刻、印玺篆刻、诗赋楹联、剪纸剪花、烙画烙花、水印版画、民俗民风、七夕传说、太空陨石等民间文艺项目的研究。

“我先后在河南师大美院艺术馆、厦门兑山艺术馆、厦门阿罗海城市广场书店、云南红河学政考棚博物馆等地多次举办个人艺术画展和汉画传拓展。”栗元君说,一些拓片经过名人收藏、题诗、考记,其价值和意义甚至超过了原拓本身。拓片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栗元君最后表示,作为民间传拓技艺传承人,自己要发挥余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拓技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