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2020年,一個讓人感歎之年、讓人不得不說之年! 一個念頭在心中閃爍:難道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嗎? 突然想起來了:幾年前,曾經買過主持人一本書? 馬上去找,沒找到,懷疑是不是沒有買過這本書? 過了一天,由於晚上必看新聞1+1,所有還得找。 於是乎,第二天又找,那就的好好的找/多找找。 還是沒有找到,雖然,我的書不多,也找不到。 因為,我的書櫃是沿著牆壁向裏,且裏面橫放一櫃, 而且,有相對侧壓,且很少進去,只能斜著身體, 說白了,靠印象才能知道那部分是放的什麼書? (二) 這本書的購買,我猜測:本身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1、當時,宣傳、報道的厲害,一時沖動就買了一本; 2、畢竟這位主持人也是名主持,一名新聞老兵戰士; 3、報道出書的內容可能影響了我,也就是書中內容。 4、找不到的原因只有一個,買回來一看,或不喜歡, 5、或者翻啦翻啦,覺得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放一邊。 最後,找到了,也就是可想而知,不是按照堆放邏輯, 而是,在不喜歡的情況下,隨便哪裏有地方放哪裏了。 (三) 疫情凶猛,幾近恐怖,權威的新聞需要快捷而精准。 在一個重大的時刻、億萬、幾十億人矚目的焦點上, 相信對於任何一個人,哪怕是資深的媒體人或政客, 也許還真有點,“小樣的,走兩步”那種心理壓力? 除此之外,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說又意味著什麼? (四) 9萬年前,人類發明了語言; 3.9萬年前,人類開始使用語言。 唐朝時期,文明的第一個高峰來臨, 也就是承前啟後的四大發明都與此時期關聯中。 秦始皇時期,統一的秦帝國,就開啟了中華的文明封裝, 在三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儒家文化被“奉若神明”, 即:給皇帝建議,“多種文化,不如選一種文化”的教化效果好, 也造就了也許是中國封建三千年最為重要的統治支柱之一, 也可能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統治力:儒家文化。 (五) 這種利用儒家文化的教化選擇,成就了儒家文化, 也成就了知識由權威生成的主渠道,也有利於其它統治。 文化有利於統治,而形式本身就是思維的邏輯, 不是說,實踐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嗎? 這種對文化結構的塑造和傳承,形成了權威的話語體系, 通俗的講:在一個權威的平臺上, 你的“說”和別的渠道說的是“不盡同”的。 那麼,這種“不盡同”: 一方面是平臺要求的、大眾需要的; 另一方面作為個體的你,又不得不“擺脫”平臺,去“說明”你自己。 (六) 說,本身的意義。 該不該說? 該說,該怎麼說? 不該說,就是不說嗎? 為什麼要說? 那是因為非說不可, 或許有些人是養成了習慣,動不動,不加節制的,就說。 界限能夠分得清,那就不是一般人了, 所以,通常生活中,少說話的人,可能謀利益多一些? 而常說的話的人,不僅得罪人,連自己也得罪了。 說本身,就是一種動作, 一種和動動手,皺皺眉頭,等等身體動作一樣。 只不過是表現得結果不同、內涵豐富程度不同而已。 就像俗話說的:你一翹屁股,我就知道你想幹什麼? “翹屁股”是一個人可能最隱蔽的動作、最少活動的部位, 即使如此,也有人可能看出你的心理變化主導的動作, 換言之,說的內容沒有多大意義,看看你的動作就知道了。 (七) 聽其言、觀其行。 說話有自由的法律依據,這就是西方人堅決不認錯的原因。 東方人,認為不僅僅看他說的內容和說了的動作, 還要看他說了之後是怎麼做的。 也就是以觀察他說了的內容和之後的行動是否是關聯的? 如果說的內容和行動一致,那就加強了行動的迅捷和執行的力度。 《鏘鏘三人行》這是節目很成功。 如果你相信裏面說的話, 那麼,節目最後有提醒:嘉賓不代表本臺立場。 如果你不相信裏面說的, 那麼,你可能失去某些判斷,也就是行動的方向。 如果,你讓嘉賓也按照你臺立場去說,那就不會有這個節目。 (八) 說,不是個事;又不能不是個事。 一本書是關於說出來的東西,少說還好,我也容易找到; 說多了,就像是沒有說一樣,至少不符合傳播規律, 這本書我是2016年12月20日買到手的, 不是這次疫情期間看了好幾本書,我看還會把它束之高閣下去。 書中內容頗為豐富,也頗有立場建議,高光劍靈的地方也很多。 我從2020年3月16日周一22點25分開始看, 直到2020年4月26日周日00點38分全部看完。 書沒有連續性,消費的就是四處演講、到處醬菜的經曆。 雖然,我有每天爭取看一點的習慣, 但是,由於書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說的形式, 所以,沒有思考記憶的吸引力,也就是進入不了思維通道。 說了上句,知道下局是什麼? 像聽歌一樣,聽著舒服: 聽著上句,馬上就感覺下句的潺潺流水。 反正,“你說東來,我說西; 你唱黑來,我唱白呀!” (九) 人類還處在一個特別重視內容的一個時期, 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的。 這說明:人類需要延續下去的動力仍然磅礴。 而“說”這件事情。是語言粘合劑的作用之一。 從字面析字來看:“說”由“言”字旁和“兌”組成, 根據漢字是象形來看:說和兌是先後同時發生的才是說。 說,作為一種動作,它不應該僅僅是滿足人的感覺; 讓內容流於只是為了呼吸空氣一樣。 既然要說,那就的“兌”,否則,光有“說”,那不就不是說了嗎。 說,不僅是個動作,它還是具有語言共時性的載體, 要說,就大膽的說,因為,它是有力的工具。 同時,敢於說,也得腳踏實地、利於大眾傳播。 …… 張愈 2020-5-4周一1836於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