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 文/黎莘 时常有人在指斥儒家文化,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儒家文化。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原因呢?我想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自序中有过一句话:“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则犹之不学无术未化之民而已。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昏也哉!” 我想严复先生的这句话还是说到了根上。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固然不是要复古,固然不是要墨守成规。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以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做,对于儒家文化也应该是这样的态度。“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也是儒家的主张,我们是不是该继承呢?这难道也是罪孽吗?也是落后的原因吗? 孔子以“六艺”教人,要知道射、御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就像今天我们教人开车、开飞机、开坦克、开轮船一样。“礼、乐、射、御、书、数”,在今天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内容上不同罢了。如果今天,我们还是要求人们去学习那个时期的射、御,恐怕就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式的去认识和理解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应该求其神而不是简单的求其形。 记得高中学习政治的时候,有句话说“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工具的认识很早就已经非常的透彻。《周易·系辞》上说:“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荀子《劝学篇》中,更是指出:“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样的思想是不是该发扬光大呢?为什么没有发扬光大的呢?难道也赖在老祖宗身上吗? 固然,传统文化里面并非都是优秀的,也有其弊端和糟粕。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样的态度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不能泥古不化,西方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老祖宗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要继承。老祖宗精神文化的“债务”,我们也要偿还,洋为中用,以取长补短。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古代的思想文化怎么来认识?怎么来传承弘扬?这需要有正确的、科学的态度,这需要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这需要有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更需要以现代的效率方法去解读诠释。我们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进行传播,进行继承,进行弘扬。要剔除糟粕,更要消除误解。传统文化其实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火把”,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看清脚下的路,看清未来的路。 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的光亮可能更为耀眼一些罢了。如果它可以被湮灭,其实不会等到今天。儒家思想文化命运的坎坷波折,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和认识,为什么它会流传到今天? 2016年6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