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该怎样对待老祖宗

 祝冀馆藏 2016-02-04


林清平:应该怎样对待老祖宗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人笃定老祖宗的话全对,丝毫不能僭越;一部分人坚称老祖宗的话全错,一句都不可取。我不知道这些人何以这样偏执,连最起码的辨证法都不懂?

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一个辩证系统,是一种非常大众的哲学。儒家的穷达观,道家的祸福观,佛家的因果观,哪一个不是辩证哲学的典范?

数典忘祖的人,总是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个侧面进行否定,别有用心者,总是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侧面进行挞伐和颠覆。作为中国人,对此不能不察,更不能人云亦云。

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性格,几千年来,任何时代的中国人都无一例外被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凡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被传承和发展的时代,都是中国核心价值昌明的时代;凡是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沉渣泛起的时代,都是中国核心价值迷失的时代。

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坏并存。传统文化跟现实文化相遇,会产生两种结果,传统文化好的一面占上风时会变得更好,坏的一面占上风时会变得更坏。

时下,传统文化回归是国之幸事,值得为之浮一大白。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谨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沉滓泛起。传统文化也要正本清源,唯其如此,才能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应用于当代社会才不至于产生副作用。孔子的修齐思想,老子的自然之道,释家的善恶观,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所襄助。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让传统文化扎根国人心灵,载体固然重要,但不能搞形式主义。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让人们从形式上回到过去,而在于用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人的心灵,引领人的精神方向,促进人的成长进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必须找到契合点,才能有效发挥其正向作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的不应该仅仅是形式,扬的应该是其精神实质。形式和精神相得益彰,则弘之;形式和精神发生冲突,则改之。过年贴春联,既贴出喜气和年味,又传达世道人心,且无害环境和他人,这样的习俗应该传承。春节燃放烟花炮竹图个热闹无可厚非,若不因地制宜,在人口密集的城巿燃放难免有扰他人,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传统文化如果只是着眼项目的赚钱,一定不是传统文化之福,反而是传统文化之祸。真正致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着眼的是世道人心,不是什么文化项目赚钱就做什么,而是什么文化项目益世才做什么。拿传统文化当托是一种罪恶。

作为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的钟情者,我对近年来潮起的“国学热”也有过一些零碎的观察与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关系,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她虽然有一个非常清澈的源头,但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仅兼容并蓄了一个个支流,而且同时携带了两岸的泥沙。中华传统文化之河流至当代,已经非常浑浊,不可拿来直接饮用,必须过滤,剔除有害物,留下营养成分。

或有人说,何必这么麻烦,不如我们直接到中华文化清澈的源头取水就是了。我不太同意这样做,一则即使源头之水,也不一定就毫无有害杂质,照样必须过滤;二则在流淌的过程中,虽然不免泥沙俱下,但也增加了营养成分。

中华传统文化有“变”也有“不变”。个人认为,儒、道、墨三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儒家坚持的“仁、义、礼、智、信”,道家强调的“不争之争”,以及墨家推崇的“兼爱”,是它们各自不变的精神内核,三家的精神内核融汇成不变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这样的内核传至今日依然没变,但已经被很大程度忽略。“变”则是一种绝对,随着岁月流逝,王朝更替,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它至少衍生了两种结果,一种为文化内核输入正能量,一种则产生负能量。譬如儒家思想,在变动过程中,一端走向封建礼教,被统治者利用;一端造就层出不穷的仁人志士,为后代效仿。

搞清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事实,“变”与“不变”的规律,我们对时下的“国学热”就不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里引用一下王文用过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一些天真纯洁的孩童穿着汉服(现在被人们称之为国服),拿着《弟子规》、《三字经》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着,老师也穿着汉服摇头晃脑地教着……这样的例子在当下中国并不少见。

他们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吗?是也不是,面子上看是,里子却不然。其一,他们选择的教材不对,《弟子规》、《三字经》都是精华和糟粕参半的东西,哪能不加选择地一股脑灌输给孩子们?其二,二十一世纪的人为什么非要穿几千年的汉服?汉服能替代中华文化的内核吗?这不过就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形式罢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不在于形式的花样,而在于灵魂的扎根。灵魂应该扎根在哪里?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糟粕?无疑,我们应该选择前者,灵魂只有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我们才能真获得精神的给养;灵魂只有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传统文化也才能健康地延续。

那么怎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精华扎根于灵魂?回答很似乎简单,其一,剔除糟粕;其二把握不变的内核,厘清变的流向;其三,破除功利主义的形式观。

作者:林清平    

【作者简介】林清平,作家,文化名人,微博说禅第一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新派散文家,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专家成员, 安徽十大影响力名人微博博主,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文化顾问。著有散文集《浪迹萍踪》、《行走的泥土》、《一世安详》,禅系列《禅思微箴言》、《禅眼看尘世》、《禅心贯日月》。《禅思微箴言》为国内首部微博箴言录,被誉为“当代菜根谭”。林清平独创的微随笔被认为是微博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文体,林清平也被称为微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