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可能是个坑?

 昵称55657209 2018-08-21


传统可能是个坑?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需要警惕什么?以前的书上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作品时喜欢用一个词叫“历史局限性”。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什么叫历史局限性。后来,慢慢知道那应该是这个人物的行为体现出的他所属阶级的落后性,或者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某个阶层的落后思想。但是这样的认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


比如人人皆知的四大名著,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其历史局限性体现在哪里?其所谓的“糟粕”是站在谁的角度说的呢?专业研究者可谓众矣,但一般人从中受到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能发现并积极剔除其糟粕吗?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对韩愈大力提倡儒家之道的功业大加赞扬——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认为儒学传统从尧舜到孔孟就失传了,所以以孔孟继任者自居,要把天下人从沉溺佛老等异端的困境中拯救出来。但是韩愈苏轼两大文豪所谓的儒家之道,韩苏之后众多的追随者所推崇的儒家之道,到底是个什么“道”,是谁的“道”呢?


《论语·阳货》里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这里的君子指的是统治者,小人指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意思是统治者学习了儒道就能够爱护人民,老百姓学习了儒道就能够容易使唤。《论语·泰伯》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钱穆先生如是译释这句话:“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通俗地讲,即可以让老百姓按照统治者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孟子》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这话是替谁说的?显然是替统治者说的,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脑力劳动是统治者的专利,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是天然的被统治者。


由此,我突然对“历史局限性”有了极为感性的认识。纵然我读《论语》是断章取义走马观花,但孔子这样的“人民观”还是让我看到了其学问的“历史局限性”。当然其糟粕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三纲五常等。可以说儒学其实是封建统治者的哲学。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站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角度。


也就是说孔孟之徒及其后世历朝历代的追随者,所鼓吹所推行的莫不与巩固封建政权有关。像后世的朱熹、王阳明等人,虽说他们的言行客观上也使普通的老百姓得到某些益处,但其从根本上对孔孟之道的发扬,则是继续做了封建王朝的吹鼓手,纵使很多的吹鼓手最终被统治者所遗弃,但也阻止不了浩浩荡荡蜂拥而至的后来者。


那么,今天我们要从历史的沉淀里汲取什么样的营养?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问题。可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并没有做出条分缕析,以及操作性强的规定,告诫人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里,哪些东西是糟粕需要坚决抛弃,哪些东西需要继承发扬,只是笼统地提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这“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需要一代一代的学习者自己去摸索、判断、选择,这就是学习者在接触传统文化时普遍感到乏力、感觉无从下手的原因。


任何传统在形成初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环境。但是世异时移,一个群体在其处于弱小态势时所形成的习俗、思想及文化,并不适宜于后来所有的情况,这时再机械地坚持传统,无异于自绝前路。比如人人称道的“孝”文化。它应该被赋予新的内容,而不是还和两千年前一样。


传统文化日渐成为鸡肋,新时代的人们,更关心眼下的生活质量,至于精神层面,更多的是向往新思想,更想跳出旧有的窠臼,更加开放的社会使得人们对于异域的思想的更感兴趣,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则日益缩减。这是社会大变革时代人们的精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