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罪状,阻碍了民主和科学?探孔丘哲思的另一面

 广州玉 2023-02-20 发布于广东

引言

儒家圣人都以“恭、宽、信、敏、慧”自居,但世上真的有完美无缺的圣人存在吗?儒家学者所留下的文化传统都是值得吸纳的吗?

诚然,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孟等人都是十分敬重,对于那些著名的学说思想更是极其珍视。但人们可能没有发现,如今我们要批驳抛弃的一些传统糟粕,正是所谓孔孟圣人的思想产物。

在近代化、现代化历程中被批驳的“三纲五常”;如今被认为是禁锢女性进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当今被列为糟粕的封建礼教,正是诞生于所谓圣人之教的孔孟文化。

毋庸置疑,孔子的智慧是非凡的,他在教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留下了文化瑰宝,但对于民主与科学,他的“儒圣”智慧,又是否还能始终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用呢?

文章图片1

图|孔子像

一、礼乐中的儒家智慧,走近孔子的哲思

在谈孔子时,当然无法回避他千百年来的圣人头衔。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向来都非常注重精神的修养,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养成,这种内在的要求使得儒文化之中关于人格修养的功夫被广泛的学习研究。

从孔子所说的忠、恕、仁、义再到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人格,古代的先贤们始终追求着一种顶天立地、善良正直的生活风格。仔细的观察分析儒家典籍,不难发现儒家学者对于社会事务的态度。

对比起老子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学士大多数是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他们在内圣外王的思维引导之下,坚守着仁义道德的内核,又发挥着治世理务的效用。

文章图片2

图|孔子画像

众所周知,孔丘讲究“仁”。

可“仁”的意思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就催生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孔子在与学生等人的对话中曾经说过:“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之中的“复礼”,讲的就是重新构建恢复周礼,而孔子在这里把恢复礼乐定义为“仁”,可见他的仁义观是建立在礼制的深厚基础之上的。

再细谈这句话的功夫论问题,就不得不分析“克己”的重要意义。孔子的仁义思想始终从个体出发,他讲究亲情的生发,讲究个人的严格自律。每个人都以良好中正的态度修炼身心,也才会造就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如此一来,社会治理也才有人才力量的输入。

对任何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分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体悟历史人物个体经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阶段性大背景,结合社会生产力状况与政治局势对人与事物进行评价分析。

当人们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功过时,应该秉持着科学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在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仁义与大爱的思想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到上层建筑的领域,政治当然也是要体现仁德传统。

众所周知,孟子提出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仁政思想其实在孔子的生活年代就有所展露,内圣外王的核心思维,使得孔子对于德治极其重视。

文章图片3

图|古代山水画

德治法制问题,想必是历史爱好者们所熟悉的回顾这对范畴的渊源,可以将眼光落实到历史上著名的“王道”与“霸道”的问题。

根据古代相关文书的记载“王道与霸道”,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的治国理念。前者,是指以德服人,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巩固政治、教化百姓。而后者,则是以力服人,主要通过战争武力和征伐刑罚来实施统治,集中中央的权势。

在这个问题上,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的是前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是言也。在政治的大局之中,仁德就不仅仅是单独个体的品格特质,而是一种维系统治的倾向方略。

注重仁德的统治者,务必要在复兴礼乐的基础上教化民众,其最终目标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对于社会民生也起到了良好的建设作用。回望历史,不得不承认孔子的这种观点有着初期民生、早期民主思维的火花。

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夏商时期的统治者便在王道与霸道中选择了后者。

夏商的统治者通过原始征伐的手段巩固政治局势,在社会体制方面也是偏向于严苛刑罚的路线。在严格强制的统治氛围下,民主几乎是找不到生存机会的,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必定要走向覆灭。

孔子有言:“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他的仁政民生观念,正是在前朝的反面历史经验中诞生的。

文章图片4

图|孔子画像

二、民主科学发展的阻碍?透视面纱下的圣人面貌

在充分了解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人们才能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历史评价。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伦理纲常的引导下,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也就成了孔子正名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想正是后来遭人摒弃的三纲五常的渊源。由此出发, 便不难发现孔子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的两面性。

一方面,仁德的本质是善良之心,宽恕与慈悲无疑有利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体察民心的统治者实施王道,大多会使得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秩序井然的大背景之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局势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文章图片5

图|古代山水画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讲究伦理纲常的思维,必定也就维护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孔子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可以与墨家学派的部分哲学观点做一个比较。孔子的仁爱,从最初就是由亲情出发,逐渐层层外推开来的,对于父母兄弟的爱与对他人之爱大不相同。

而墨子所主张的则是兼爱,也就是对于一切事物、人都抱有完全同等的泛爱。不难看出,孔子的仁政仁爱观还是受到了世卿世禄制度的熏陶影响,等级的严格划分意味着平等与民主不充分。

文章图片6

图|孔子像

孔子的礼法观念,也再次体现出他的思想对于民主科学的两面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大局。

在生产力水平有所进步的基础上,人们便会更好地投入创造创新活动。这种社会氛围当然是有利于科学与经济的向好发展的。再看政治民主方面。孔子主张礼制,讲求法则规范却反对严苛的刑罚,这就意味中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会相对的安乐稳定。

但在圣人常人、君臣父子的固定框架下,孔子思想仍然是在为等级规范服务,长期看来,这当然不利于自由民主的进步。

文章图片7

图|孔子画像

由此展开,可以再深入探讨孔子思想中存在的局限性,这些思维方式对于民主科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孔子所坚持的天命观。正如前文所述,传统宗教性的天命观在孔子这里得到了新生,他将宗教性转变成为了一种道德自律,也将传统人格神的鬼神理念搁置了。这是一种哲学思维的进步。

但是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并没有真正强有力的彻底抛弃封建天命迷信,而大多是一种回避。“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是言也。

再往远处延伸,受孔子影响颇深的孟子,还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理念,这类观念虽然宣扬了孝敬家长的品德,但也塑造了禁锢女性的传统枷锁。

在这种封建观点的广泛传播下,女性的思维与行动被局限,民主与科学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的树立起来。

历朝历代积累下的学术成果以及历史经验都告诫着人们,只有客观的评价才有有效的学习。对于孔子的思想,人们依旧要秉持这样的观念。在看待孔子对于民主科学的作用时,既要看到其积极的贡献,又要关注他的局限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继承与创新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总而言之,孔子提倡仁政,主张复兴礼乐体制,宽恕与忠厚的思想内蕴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而言,这种局势已经能够催生民生之花。“贵贱、长幼、尊卑、亲疏有别”的理想化社会,在太平安稳的背景下,又带着孔子所扬的等级观点,人们的自由发展将会越发被禁锢在难以撼动的森严等级之下。

对于社会利益的分配、政治的进步以及科学的发展,这些条条框框都是消极的,但这也并非孔子个人过失,而是时代背景的综合产物,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文章图片8

图|书籍

三、取其精华的孔儒文化,民主科学之种

所谓历史价值,便是要人们学会以史为鉴,吸收历史经验,服务现实社会。在探究民主与科学这一重大课题时,人们一定要充分吸收中华智慧的精华。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在中华儿女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文学方面,他妙语连珠、笔墨淳朴,在友人与学生的笔下,落成了一篇篇佳作。作为哲学家,他独立创新、思维深幽,构建了传统儒学和中国哲学的底蕴。而作为政治家,他主张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力图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以维护封建统治、改善百姓生活。

文章图片9

图|古代建筑

《论语》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关怀他人的品质在孔子的思想之中可谓处处流露。把这种思想延伸开来,便是一种关怀天下、关爱民生的情怀气质。由己及人的“爱人”思想,仁义中庸的淳朴风格,都是孔子个人魅力、思想魅力的展现。

一个“仁”字,充分的概括了儒家文化的典范,大爱与慈悲、关怀与志向,政治的抱负与思想的火花相互交织,衍生出了影响中华儿女千百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孔子留下的文化精华之中,有严肃自律的要求,有宽恕他人的慈悲,也有经世致用的决心。

这些思想中闪烁着现代文化精神的火花,它们为点燃民主科学之火备下了种子。

谈到孔子思想中有利于未来民主科学发展的部分,首先要讲的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个人来说真实的面对自我才能更好地推动个体发展,对于社会家国来说真实的把握发展状况,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才能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孔子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更好吸收有益的部分。转观民主与科学的萌芽成长历程,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要发展民主科学必须要直面社会实际。不论放在眼前的是多么艰难的局面,都不可以自欺欺人,直面现实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地基。

文章图片10

图|古代建筑

孔子的智慧在于将个人的人格修养与政治大局结合起来。在上述求真务实的要求之下,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懂得了虚心求教、敏而好学。

而本着“为学、为人、为政”统一并行的思维,他将许许多多的哲学知识融汇到了治国理政的现实战略之中。一个人若能在日常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他的细微观点便可能较大程度地反映出他的宏观价值理念。学而不倦的孔子,在为人上严格的履行道德实践,以一套礼教仁德塑造一种几乎理想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有着崇高道德志趣的孔子,在政治上自然也就不会是支持霸道的。秉持着儒家知行合一的理念,孔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相互渗透影响,由此,他十分贬斥春秋战国时期的武力征讨,也十分地反对统治者通过严苛的税赋刑罚压迫老百姓。

文章图片11

图|孔子画像

孔子曾怒斥残忍的统治者:“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这种关注人的思想,闪烁着中国古代早期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除了通过道德自律来修缮个性,他也时时刻刻考虑着他人的生活状况。

这种仁爱的精神,其实就是爱民思想,这当然就有着初期民主精神的萌芽。在孔子眼里,真正的正人君子和贤士,一定有着宽广的心怀,有着高洁的品质。而孔子理想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也有着类似的道德品质。

在中央集权的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治国策略的选择,而治国理政的方式又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从这个思路出发,孔子的思想当然是关怀民众的一种。

民主与科学在封建时代,当然没有十分合适、充分的成长条件,但从儒家思想中,人们仍然能挖掘到不少闪烁着民主科学之光的文化宝藏。

文章图片12

图|孔子画像

结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似乎已经被抬到了无法颠覆的历史高度。对于他的言论思想,幼至三五岁的小孩,再到耄耋之年的老年人,都无比熟悉。在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沿袭早已形成了一种习惯。

但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却被许多人慢慢忽视:人类只能无限接近真理。对于这个道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明白,但在对孔子这样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却忽略了。

文章图片13

图|孔子画像

人们必须要认识到,任何事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孔子的智慧是如此,民主制度与科学技术当然也不是例外。我们认识到了孔子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所诞生思想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的吸收其思想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孔子哲思的最佳态度。而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则仍有待于人们继续不断地追寻探究。

参考文献

《论语·泰伯》

《尚书》

《礼记》

《论自由》

《论语·子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