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宦官”这个词在现代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人们口中的太监,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其中,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东汉以后宦官都是太监任职,久而久之,人们便认为:两者就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表达方法。 在历史上,阉人最早出现的记载是在商周时期,这个时期的阉人主要是为了侍奉帝王。后来的朝代,从秦汉时期开始,在官场中侍奉贵族、皇帝的职位,被称为宦官。当然,这个时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直到东汉以后,才完全由阉人当宦官。 这其中,最有信服力的理由,便是防止除了自己之外的男人接触宫殿里的女人。之后,宦官这个制度,伴随着我国的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 在古代皇宫中,皇帝作为最高级的统治者,被予以“真龙”的称号,且拥有“神”力。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权力中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整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最终的解释权都归皇帝所有。也正是这种权力,才导致了皇帝需要一帮出谋划策的人,而这群出谋划策的人,便是我们常说的大臣。 大臣们所做的事虽说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但实际上,对皇帝个人却是有一定的威胁。古代的这种制度造成了一种神奇的现象:皇帝一个人和一群大臣“拔河”,如果,皇帝能够把握平衡,那么,整个国家过得不会太差。假如,皇帝一个人无法和群臣抗衡,那么,国家政策很有可能因此失衡。 历代的开国皇帝们通常都是领兵打仗,历经无数磨难登上皇位的,他们和群臣们的对抗有着很强的能力。但是,之后的皇帝们成长于宫廷之内,不仅没有那么强的能力,还没时间与天天给自己提意见的人吵来吵去。因为,皇帝作为“孤家寡人”,每天要和大臣们商讨大事,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显得非常累。 所以,这个时候便出现了宦官(太监)。太监作为一个从小服侍皇帝的角色,深得皇帝信任。皇帝觉得自己一个人和大臣们拔河太累,于是,一部分在宫中长大的皇帝,便寻思着让太监一起来,用以制衡文臣。这种行为,不仅会直接导致那些文化不高的太监参与政治,还最终会导致一些神奇的问题出现。 历史上出现的不少著名事件,都和宦官有关。甚至,而某些时候,某几个太监强到能够左右皇帝,成为“仅次于”皇帝的决策者。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宦官专权的朝代,是在东汉。东汉时期,皇帝寿命普遍不长。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年幼继位,太后辅政。 那么,太后如何能够辅政? 于是,汉和帝刘肇便想到与宦官联合的办法,毕竟,这是宫里唯一能利用的一个群体。刘肇联合郑众,逼迫窦宪自杀,从此,开启了宦官时代。 之后的好几任皇帝,都采用了类似的手法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直到第七任皇帝北乡侯刘懿逝世,时任宦官孙程、王康、王国发动了政变,立汉安帝之子汉顺帝刘保登基。至此,宦官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居然能废除皇帝了。 然而,此次宦官专权却在东汉中平末年被终止。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继位。何进被十常侍郎中张让,赵忠杀害,袁绍便派袁术和曹操杀进皇宫,见到宦官就杀。经过这么一场闹腾,使得宦官时代结束,历时31年。 此外,历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专权时代,当属明朝。 这个现象的根源,来自于明朝起家的身份。朱元璋拼死拼活争取到天下,他知道武装力量的可怕性,于是,像许多王朝一样重文轻武。同时,打压宦官的地位,不允许宦官识字。然而,这种种因素却造成了后来的隐患,导致之后文官的地位抬得比天都要高。 可惜,“只有燕子才能从北京城外飞进来”,朱棣在靖难战役中没少通过宦官获取利益。在他继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开始用宦官办事,比如:派遣郑和。之后,宣德年间,宫中设立内书堂,用来教太监识字,不仅导致后来宦官的地位逐步上升,还出现了司礼监等一类的职位。 1435年明英宗继位,太监王振当权,揭开了明朝太监专权的序幕。 恰恰这个神奇的朝代从嘉靖开始,皇帝们一个比一个神奇,要么,沉迷制香,要么,当自己的木匠,不上朝的时间论年算!于是,继王振之后,就出现了刘瑾,冯保,魏忠贤,曹化淳等人。尤其是魏忠贤,他掌权时期,甚至有着“九千岁”的名号。当然,最后一次的宦官专权,亡于明朝覆灭。 明思宗朱由检纵然知道当时的宦官集团能和东林党抗衡,能够遏止东林党的所作所为,从而延续明朝寿命,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实在恶劣。最终,朱由检不仅制裁了“九千岁”,还清除了大部分宦官势力。后来,直到清朝建立,改了制度,才最终结束了前朝宦官当权的罪孽。 参考资料: 【《明夷待访录》、《史上十大乱政太监》、《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