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GO必备技能 |“神奇的”肌肉测试(直觉测试)

 勇敢的芯2 2020-05-04

观念决定我们愿意相信什么

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观念是如何影响我们选择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的。

让我问你一个简答的问题:一个人有多少个脑子?

或许你说一个,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捉弄人的问题,你会说“两个”——即常说的左脑和右脑。但人类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我们有三个脑——头颅里的一个脑,心脏里一个小的脑,另外一个在肠子里(注释1)后两个相对来说小多了,但尽管如此,它们彻底是自主神经系统。

尽管从技术角度看,它们本该在很早之前就发现了,发现它们只需要有一具尸体、一把手术刀和一个初级的显微镜就足够了。肠子里的脑在19世纪60年代就被一位德国医生奥尔巴赫(Auerbach)发现了,后来两位英国的同行又对其做了改进,但医学界莫名其妙地忘记了它!直到100多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一位美国神经系统科学家迈克尔·格尔森(Michael Gerson)才与其他人一起重新发现了它。

医学界怎么能忘记一个脑的存在呢?我相信这与我们很久以来所处时代的观念有关:在一个等级制的世界观里,一个人只能由一个脑指挥,就像每个组织的核心只能有一个老板一样。

如果我们相信世界需要清晰的等级制度来运行的话,那么让我们相信有三个自主的脑并肩工作是不可能的。

这就正如伽利略同时代的人拒绝用望远镜观察一样,因为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这个星球居然不是宇宙的中心。

对肌肉测试也是一样,更多的人相信身体只是一具“肉身”,几乎就是一个为自己服务的工具,除非病了,人们很少关注它。即便是那些认为健康很重要的人,也常常只关注于饮食、保健、运动等领域,而忽略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许多的科学研究都证实压抑感受和情绪宣泄严重破坏了体内的能量平衡,至少80%的慢性病是由未消解的情绪导致的。

其实,除了是一具“肉身”,身体有自己的智慧,它不仅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还知道情绪的能量种类,结合“正向意图”,身体更可以通过肌肉力量的强弱变化测试出你所描述的和身体“所知道”的是否一致。

肌肉测试的原理

肌肉测试的科学基础是肌动学(Kinesiology),这是一门晚近的学科,它奠基于其他基础科学:解剖、生理与物理学。在体育、运动、物理治疗、骨科及康复领域都是以物理科学的观点研究分析人类的动作。没有任何知识学问是来自偶然的、机会的。所有参与身体动作的构造都是依循物理与生理原则运作。

至于任何动作背后的神经系统基础,Loofbourrow(1973)在人类动作的神经系统基础中提出经典的见解,现整段摘录如下:

“驱动身体支撑结构的力量是在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接收到讯息时释放出来的。通常在缺乏这样的讯号时,肌肉呈现放松状态。动作的产生几乎都是由一群往些微不同方向拉动的肌肉造成,因此动作的控制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以精确的时机分发出适量的讯号所产生。为了使动作本身得以相应于外在环境做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必须能够侦测到这些不断变化的环境状况资讯。许多不同的接受器都能够立即提供有关温度、光线及压力等等相关讯息。这些接受器都是讯号发生器,透过传入神经纤维发散讯号(神经冲动)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接受这些讯号并汇同其他来自肌肉、关节、肌腱及其他身体构造传入相同的讯号,再以惊人有序的层层讯号发送到所支配的肌肉。虽然是非常复杂庞大的机械运作,但能让个体一次完成一件事。这就是经过整合的效果,也就是Sir CharlesSherrington所说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虽然这段话非常经典,也很专业、很详尽,但是有点拗口,我们拿立定跳远做个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自然状态下,神经系统未接到任何信号,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一旦接到信号要“立定跳远”——即设定了目标或意图,神经体系会“惊人有序地”将层层的信号发送到全身各处,形成整合的效果,最终我们就纵身一跃,跳出去了。

每项动作都有潜在目标,神经系统接受的信号即来自此潜在目标。比如立定跳远的的力学目标就是让身体投射到最大距离。而肌测测试也有自己的目标,我们称之为“意图”。一旦我们设定了意图,测定某物质对身体是否有利,肌肉可以通过力量的强弱即收缩或不收缩显示身体整合后的判断结果。上世纪60年代整脊医师GeorgeGoodheart也即肌肉测试的发明人在应用肌动学(AppliedKinesiology)上的研究引起科学界的关注。George在研究中发现身体“知道”什么对其好或不好,典型的实验观察到化学甜味剂让肌肉反应变弱,而健康天然的营养剂使肌肉反应变强。

根据肌动学,我們的身体都有本能,凡是受到外界对自己不利的能量影响(包括化學毒物、輻射线过敏原、负面信念、干扰情绪等),局部肌肉就会马上产生变化,力量減弱,这是因为身体将运作之中的能量自动提取一部分作为自卫,准备好去应付入侵的“异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肌肉的力量減弱。相反,身体每當有接触到对本身有利的能量时,身体的局部肌肉也會在无須指令的狀況之下,自动力量增强——我们的「身体」(本能设备)知道。

70年代John Diamond发展了行为肌动学(Behavioral Kinesiology),他发现肌肉对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和智力刺激也如物理刺激一样,比如一个微笑就会使肌肉测试变强,而陈述“我恨你”则让肌肉测试的反应变弱。

从理论上来说,人体全身的肌肉都能对物质、思想方面的东西进行感应和判断,在“行为肌动学”里有压臂法、转腰法、脊柱法等有各种各样的肌肉测试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最被广泛应用的就是手指肌肉测试法,首先因为用手臂、手指做检测简单易行;其次,手指是最灵巧的,也是感觉最为敏感的,它是大脑皮质运动领域与感觉的最大限的代表。对于初次体验者来说,手臂肌肉测试更为常用。

肌肉测试在疾病诊断和预防领域的应用

说到肌肉测试的应用,不得不提日裔科学家大村惠昭博士。他之所以对肌弱测试在疾病诊断和预防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和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取得实验物理学,药理学,外科学3个博士学位,他在取得外科学博士以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急诊室工作。因为急诊室的治疗往往非常急迫,病人也常常没有办法明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甚至根本已经失去了意识。而急诊室醫師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处置。

大村惠昭从上文提到的古德哈特博士所研发的「肌肉测试法」得到灵感。他于1978年发表论文,经过一连串科学化的实验后,在1981年公开O环测试法,并在1993年获得美国政府特许局的专利权。

正如许许多多的新方法所经历那样,该方法发明之初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挑战。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是,美国医药总署曾派出一位医生到大村博士的诊所调查,该名医生亲自接受他的诊断。测试的结果是该医生患有肝癌并已扩散。该医生马上到其它医院仔细检查,未找出出任何癌症的症状,于是便向医药总署打了一份报告,医药总署随即吊销了大村博士的行医执照。然而,不出两年,该医生死于肝癌,这个事件轰动了美国医学界,也为大村惠昭博士打开了知名度,获得芝加哥大学特别聘用,带领专家整整深入研究15年,做各种临床实验,逐步建立标准化又系统化的检测法,终于成功发明双指O环测试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http://)

因其对医学和健康领域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村惠昭博士先后入选「美国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创造21世纪的500人」,2010年更被剑桥大学评选为「全世界百大健康照护专家」。

现今,肌肉测试范围覆盖众多领域,肌肉测试的手法也呈多样性。

肌肉测试在IGO中的应用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与在疾病的预防诊治领域的肌肉测试不同,在IGO中,肌肉测试的有非常精深的应用,常用于以下两大类:

  1. 情绪能量的种类判断(IN或OUT)

  2. 其它的大脑“所思”与身体的“所知”是否一致

其依据的原理依然是肌肉动力学,不过在对“意图”的精细化、清晰化上,比之前的肌动学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举例来说,立定跳远的“意图”是很简单的——将身体在空中投射到最远处。而IGO中肌肉测试的“意图”与“意图”之间的差异很细微,比如在某应用案例中“该问题至少60%可以在意识层面得到解决”的肌肉是强反应,“该问题至少61%可以在意识层面得到解决”的肌肉是弱反应。那么在意识层解决该问题的几率就是60%了。再比如,某位学员曾描述自己的意图是“想要很多钱”,肌肉测试该意图不是最优,因为肌肉呈现弱反应,将意图优化为“我的愿望和需求被充分满足”再测,此次肌肉呈现强反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意图的精细化、清晰化在IGO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我们也了解一门学问会朝向几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例子,比如最近比较热的“博物学”,其起源是关于自然的学问,和自然哲学本是一奶同胞、并驾齐驱的,但不同的是自然哲学研究想研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原则、原因,而博物学根本不关心现象背后的本质,它只关心现象本身。一个研究“为什么”,另一个研究“是什么”。

IGO中的肌肉测试也是基于肌动学的,不过它大大的发展了肌动学中的动作的“潜在目标”,即“意图”的部分,并对其有极其丰富而精彩呈现和应用。有同学曾这样描述过Tom Stone老师教授的对“意图”的陈述就像是用收音机在调频一样,细微的兆赫差异就是不同的频道差异,调频要准确才能收到想要的频道,意图陈述也是如此。

当然IGO课堂上教授的远远不止这些,关于肌肉测试的部分就先写到这里吧。

注释1:心脏和内脏中的神经系统分别有1亿和4000万个神经元,而头部的大脑大约有850亿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