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体质学的奥秘

 繁星1 2020-05-04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体质分类的命名,采取的是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的分类方法。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王琦教授经研究,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   

平和质

       特征: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和,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平素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即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体质特征:肌肉不健壮,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面色偏黄或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阳虚质

       即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体质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不壮,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面色柔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大便溏,小便清长。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

阴虚质

       即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体质特征:体形瘦长,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目干涩,视物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脉象细弦或数。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

痰湿质

       即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体质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粘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即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体质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脉象多见滑数。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瘀血质

       即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体质特征:瘦人居多,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或有出血倾向、吐血。易患出血、徵瘕、中风、胸痹等病。不耐受风邪、寒邪。

气郁质

       即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体质特征:形体瘦者为多,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平素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多伴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惊悸怔忡,健忘,痰多,大便多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证。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

特禀质

       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体质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参考文献:

王琦. 9 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