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庄宗李存勖下旨杀害前蜀满朝文武,宦官不忍心,偷改一字救千人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5-04

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于人也。——欧阳修《新五代史·宦官列传·张居翰列传》

自赵高专权乱政以来,文人士大夫对于宦官的警惕就从未松懈过,两个团队的政治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

在这种前提下,“张居翰”更一字活千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竟能让骄傲的欧阳修抛弃对宦官的成见,称赞他为“君子”?

这一切,都要从发生在公元925年的那一场战争说起

【战争】

一、背景,唐庄宗灭前蜀,前蜀皇帝王衍领文武百官数千人归降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掉朱温建立的后梁后,他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放到了富饶的前蜀身上,公元925年,唐庄宗下旨让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率六万精兵伐蜀。唐庄宗试图像这样一步步统一华夏,结束唐朝灭亡后军阀割据的乱局,再现大唐盛世荣耀。

与准备充足,训练有素的后唐军队相比,前蜀政权无论是将领的统率能力还是士兵的战力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更坑的是,天雄军节度使王承休“握锐兵于天水,兵刃不举”,前蜀皇帝王衍的养兄王宗弼也已经暗中通敌,并打算在关键时刻倒戈一击重创前蜀军队。

后唐太子李继岌对于对手的举动都感到很诧异,蜀国灭亡后,他曾问王承休:“居大镇,拥强兵,何以不拒战?(不抵御抗击)”

王承休回答道:“害怕大王的神明威武。”

……

后唐士气高昂,而前蜀的将领都在给自己谋求后路了,此消彼长之下,前蜀政权的灭亡已成定局。

眼看大势已去,前蜀皇帝王衍为了保全性命,他选择了放弃抵抗。魏王李继岌到达成都时,他便绑缚着棺材,领着文武百官,到七里亭去请求归降后唐。

【唐庄宗画像】

二、经过,唐庄宗听信伶人景进建议,背弃承诺,下旨杀害前蜀君臣

李存勖对于王衍的归降,感到很高兴,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兆头,预示着自己霸业可成。

于是,唐庄宗李存勖下诏王衍,表示我接受了你的归降,并且今后不会亏待你,此诺日、月、星辰可鉴:“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王衍见到李存勖的圣旨后,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他“率其宗族及伪宰相王锴、张格、瘐传素、许寂、翰林学士李旻等,及诸将佐家族数千人”,向东而行,打算前往封地生活。

亡国之君的路,注定很长很艰难,王衍刚行至秦川驿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当时本应在魏州平叛的李嗣源反过来成了“叛军”的领袖起兵造反了

李存勖又惊又怒,他决心御驾亲征,讨伐李嗣源。可在出行前,他又顾虑刚刚归降的前蜀君臣万一趁机发动旧部起兵,那很可能给他的后方造成很大的破坏,因而他又纠结起如何处置王衍一行人了。

伶人景进看出了李存勖的忧虑,他进言道:此时陛下当务之急,应当是平定李嗣源,为此,王衍这个隐患咱们要先解决掉。

李存勖心里有了决断,他传下旨意:“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不良人李嗣源】

三、结局,宦官张居翰私改唐庄宗诏书,改一字,拯救千人性命

唐庄宗在诏令上已经盖上印章,只要传旨的宦官向延嗣将诏令带过去,那么前蜀君臣数千人的命运便难逃一死。

在此危难关头,张居翰发现了诏书中的内容,他认为既然庄宗先前对着日月星辰许誓给王衍君臣富贵,如今又出尔反尔,会招致不祥,也会影响到唐庄宗的声望,因而他:揩去“行”字,改为一“家”,将诏书内容改为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

传旨的人不知道其中的改动,他以为这便是君王旨意,如此一来,张居翰冒着生命危险改动这一字,便救下了“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

【配图仅供参考】

张居翰私改诏书本是不可赦的死罪,只是由于李存勖在讨伐李嗣源的过程中失利兵败被杀,继任的李嗣源无意纠结此事,故而此事也算已成定局就此了结。

不过,兴许是年岁已高,张居翰已经厌倦了宫廷的争斗,他打算归隐故乡颐养天年。

当唐明宗入主洛阳后,68岁的张居翰便前往至德宫向李嗣源“待罪雪涕,乞归田里”,李嗣源批准了他的请求。

张居翰回到长安后,他像一位厌倦凡尘、渴望田园生活的老人那般,为自己置了几块田地,每日过着耕作务农,与邻里闲聊谈心的悠闲生活。

【配图仅供参考】

在晚唐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了大半辈子的张居翰,晚年的时候才终于放下了身上的担子。于他而言,荣辱半生,或许这样平淡安适的生活,才是他一生所渴望的归宿。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旧五代史·卷七十二·列传二十四·张居翰列传》

【2】《资治通鉴》

【3】《新五代史·张居翰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