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最可敬”的太监,宣读圣旨时故意读错一字,救下千人性命

 怀旧書馆 2022-07-24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一九八九年十月,陈安利、马志详同志于西安西郊车刘村发现并征回了题为“大唐姑内枢密使清河郡张公墓志铭”一墓志,此志主经考证后判定为张居翰,字德卿,是清河人。

墓志文详细记载了张居翰历经懿宗、僖皇、昭皇、哀宗、庄宗和明宗六朝至天成元年退休的主要经历,但其上未有史书上如新、旧《五代史》均记载的“以一字活千人”一事,而此事早已成为张居翰的典型事迹,一直为人交囗称誉。

文章图片2

纵观张居翰的一生,可以发现此人十分矛盾,他谨小慎微,低调处世,一直明哲保身,却偏偏做出“改一字救千人”这样出格且危及自己生命的举动。到底是什么迫使他忤逆皇命,罔顾性命之忧,以己之力改天命?要想解开这个迷团,还得从他传奇的一生说起。

时局动荡,被迫归隐

张居翰生于唐懿宗大中十一年,咸通初,张居翰被掖庭令张从玫收为养子,看过历史剧,对历史有点了解的都知道,掖庭令由宦官任职,再结合唐代宦官养子制度,宦官养子是为了扩大自己政治势力,所以宦官养子常为宦者,常为宦官,这也为张居翰日后阉割成宦,开启漫漫宦官之路埋下伏笔。

文章图片3

往后,张居翰借着养父之势在官场上可谓平步青云,如鱼得水,屡次升职,有次奉命外任幽州军事,结识了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刘仁恭,两人结为挚友,刘仁恭这号人物对张居翰的作用那是相当于扭转命运,改写历史,如何扭转,如何改写于后面再提,此处不加赘述。

等到了唐乾符四年(877年),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均有记载,黄巢起义军行至陈州时,因粮草不足,“生纳人”、“掠人为粮”,除陈州外,余数十州皆遇害,一时之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文章图片4

黄巢集团这种吃人不吐骨头,残害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的行为,惨绝人寰,空前绝例。先不论其是否真实,古代战争本就百姓遭罪,太多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生命湮没在铁蹄之下。逃亡途中,张居翰也算第一次见识到民不聊生,真正了解到百姓的真实境况,不禁心怀悲悯。

所以可以说黄巢起义是张居翰性格和为人发生改变的转折点。起义之前,因着自己乃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张从玫的养子,张居翰顺借其势嚣张一时,与其他宦官沆瀣一气;起义爆发后,张居翰同唐僖宗逃亡成都。

文章图片5

在逃亡过程中,张居翰看着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昔日风光不在的大唐,联想到自己辉煌但荒唐的过去,翻然醒悟,激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返朝堂后,一改以往的飞扬跋扈,尽心尽力辅佐政务。

张居翰的改变不正好应验了这句话,为他往后在潞州城与百姓打成一片提供了线索,他的种种仁义之举才有迹可循,否则很难说通从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上层分子或朝廷官员可以如此安民济物,心怀悲悯,毕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例子在尊卑分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屡见不鲜。

文章图片6

天复年中,朱温假借昭宗之意,实则宣泄心中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大肆诛杀了第五可范等700余名宦官,原本张居翰也在其中,他恐怕也会认为自己在劫难逃,命丧于此,毕竟按朱温的脾性,是不会允许有漏网之鱼存在,好在刘仁恭顾念他们情谊,上奏谎报杀了张居翰,转而把他藏在大安山北面溪谷中。

这一招瞒天过海使得妙啊,张居翰因此保全性命,过上了隐姓埋名的日子,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刘仁恭救下张居翰,扭转了居翰的命运,但如何改写历史,还得继续谈谈张居翰到底做了什么。

文章图片7

东山再起,立功受赏

朱温灭唐建后梁称帝后便一心收复失地以扩大势力范围,刘仁恭所辖之地沧州就在其版图内。刘仁恭对朱温大军束手无策,向晋王李克用请求支援,李克用使出围魏救赵之计,打算通过进攻潞州来解沧州之困,刘仁恭便派遣张居翰和马郁等三万余人前去助其一臂之力,在这场战争中,张居翰运筹维幄,得到晋王赏识,他从此被纳入晋王麾下。

李嗣昭节制昭义(即潞州)军时,李克用任用张居翰为潞州监军,并配备燕军三千给他当部下。

文章图片8

张居翰在潞州时,除了日常训练士兵,对百姓也十分上心,旧《五代史》中也记载其“每春课人育蔬种树,敦本惠农”,在朱温部下大将李思安进犯时,百姓衣食仍以为继,因此受到百姓爱戴,民心安定,后方有保障,前方才有可能打胜仗。

期间朱温多次劝降,但李嗣昭和张居翰都置之不理,焚其书,斩其使,继续固守潞州,军队数量占优势的梁军在张居翰等的守御面前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久攻不下,只得于城外另寻良机。

文章图片9

天祐五年元月,李克用死,李存勖嗣晋王位于晋阳,在张承业等人的劝说下,亲率大军驰援潞州,打了个后梁军出其不意,后梁军抱头鼠窜,丢盔卸甲。

城中的张居翰、李嗣昭等见援军,从城内杀出重围,后梁军腹背受敌,一败涂地,一万余人阵亡,其副招讨使符道昭及将佐三百人也都被生擒,正如墓志上面所写的“表路合攻,夹寨败北”。

文章图片10

由此可见,张居翰在固守潞州上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他继续被李嗣昭器重,一直替李嗣昭守护后方百姓,同时也得到了庄宗的赞扬,同光元年四月,召为枢密使,后加封为骠骑大将军。

这一系列的职位变更显示了张居翰完成了从宦官到政治家的转变,这也是因为他自己的真材实料,能力出众。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具备了能力,就差发挥的机会,而张居翰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做出业绩,一步一步走上人生的巅峰。

文章图片11

张居翰步步高升,在每个职位上都尽可能履行职责,造福百姓,惠及后世,业绩斐然。此时的他千帆过尽,怀仁在心,即使身居高位,仍低调处事,只为避难自保,可是就在后唐灭蜀后,本答应放过前蜀众人的李存勖,自食其言,竟下诏处死王衍一行,而张居翰于心不忍,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改了圣旨,解救了上千人,因此留下了千古佳话。

改诏救千,流芳千古

时间来到同光三年,正当前蜀主王衍醉生梦死之际,唐庄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与枢密使郭崇韬率大军进攻前蜀以。后唐军所行之处,前蜀守将没有人能打得过,皆败北,王衍就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但众人都毫无头绪。

文章图片12

之后,王衍也不顾手下劝阻,用白衣、玉璧、白羊和草绳向庄宗表示投降请罪,这可是最高的投降仪式了,李存勖为此专门颁发一道诏书,并承诺不杀他们,命令王衍携带百官宗族等数千人随唐军迁往洛阳。

在一年后的三月,王衍一行人到达秦川驿(长安),无巧不成书,此时唐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李嗣源起兵于邺城,王衍也不会想到这竟让庄宗李存勖猜疑王衍借机作乱,还打算亲自东征,伶官景进谏言全部诛杀以顾全大局,庄宗闻之有理,遂下敕'王衍一行,并从杀戮',令中使向延嗣前去执行,并派枢密使张居翰前去宣旨。

文章图片13

张居翰对此时庄宗下诏感到疑感,心中顿感不安,展开密诏查看内容,看完后大吃一惊,怎么也没有猜到庄宗竟如此冷酷无情,只根据自己的无端猜忌就滥杀无辜。

他觉得皇帝此番行径大有不妥,须知,“王衍一行”四字所承载的共有干余条性命,是已经放弃抵抗归顺后唐的前蜀百姓、文官武将和皇亲国戚,另外,圣上违背诺言,出尔反尔,处死手无寸铁的已降群体,实属不该。

文章图片14

面对这么多鲜活的个体,张居翰进退两难,要知道,偷看圣旨本就是大罪,还要涂改诏书内容假传圣旨,事情败露了肯定是要斩首的,说不定还要诛九族,毕竟那可是欺君之罪,艰难抉择之下,他还是动了恻隐之心,见诏书墨迹未干,私自将“行”改为“家”,又在宣读圣旨时故意读错这个字。

而负责执行的向廷嗣并不知道圣旨内容,更没有想到平日里唯唯诺诺的张居翰会擅改诏书,不疑有他,便按旨行事杀王衍及其一家,“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皆获免”。

文章图片15

天佑居翰,庄宗因为忙于镇压起义军而没有发觉,张居翰逃过一劫。后逢明宗(李嗣源)继位,张居翰因此事一直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便向圣上请罪辞官,得圣上恩准后,回故里度过余生,享年七十一岁,这在古代已算高寿,好人终有好报,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结果,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皆大欢喜!

结语

张居翰从小太监到大将军的艰辛之路,跌宕起伏,几次大起大落,充满着传奇色彩,见证了国家从歌舞升平,河清海晏到战火连天,兵荒马乱,在逃亡之际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自此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其仁义之心造福了多少百姓,挽救了多少生命,这为什么不能说刘仁恭救下他算改写了历史呢?

文章图片16

张居翰常常行善,其善有大小,独“改诏救千”一善至大。改诏救人是张居翰成仁取义,慈悲为怀,悲天悯人的生动体现,也难怪向来诟病宦官的欧阳修为之作传,赞其“有善可取”,薜居正也评价其“有仁者之心焉”,这种弃自己生命于不顾的大义,古来又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个宦官能像他这样至纯至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