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块钱买不了吃亏,十块钱买不了上当。在现实生活中,十块钱可以买杯奶茶,买块糕点,但在1967年,镇原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却花十块钱收到一件文物,经过鉴定,它竟是秦朝非常重要的诏版。这件文物究竟长什么样子,身上还隐藏怎样的谜团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镇原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去当地旅游时,相信大家会去天恩寺、原峰山、潜伏山等旅游景点,但部分游客却不知道,镇原县存留有一段很重要的战国秦长城遗址。 战国秦长城遗址位于镇原县的西北部,总长约为392277米,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就是在战国七雄留下的长城的基础上完成的。随着朝代的更迭,秦长城已不见往日风采,但从残存的城墙和烽墩上,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秦长城独有的魅力。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到秦长城遗址混凝土碑,它已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由此可见,镇原县应该与秦朝很有渊源,更是秦朝的文物埋藏丰富之地。 1967年7月,镇原县乡下的一位农民扒掉自家的房屋,再盖几间大瓦房。当农民拿着铁挖地基时,他突然感觉铁锹触碰到一个硬东西,将这件物品挖出来后,农民才发现是一个铜板,上面雕刻一些看不懂的文字,因样式不精美,农民也没太注意,就直接将其丢在一旁。 让农民没想到的是,他“修建房屋挖出东西”的消息竟传了出去。碰巧,镇原县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到乡下考察,他闻讯后,立即来到农民家中,想要看看这件挖出来的铜板。 工作人员将铜板拿到手中,铜板的正面雕刻秦小篆,文字的形状和内容竟和书籍上记载的“秦诏版”一模一样,他觉得这是一件文物,当即,这位工作人员用十元钱将铜板买了回去,并带回博物馆进行研究。 这件长方形的铜板,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上面用阴文书刻秦小篆40字,具体的内容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根据记载“黔首”是秦始皇对百姓的称呼,“皇帝”是对秦始皇的称呼,“法度量”是按照法律规范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未统一六国前,各国有各国的制度,但制度不统一,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并会造成制度、交易的混乱。秦始皇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将秦朝的标准推向全国。 统一制度不能只喊口号,还要付出相应的行动,而发现的这块铜板,就是推行这项制度的官样“文书”,我们可以看到,铜板下有小圆洞,专家们推测,它应该是钉在官定木容器上的钉子孔,这样一来会方便使用,并让大家遵守规则,按照统一的“度量衡”办事,久而久之,度量衡便会推行下去,并逐渐被民众接受,正因如此,专家将这块铜板命名为“秦铜诏版”。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秦朝丞相李斯等人,先做了另外一件大事,对文字进行统一的整理,以秦书为主体,逐渐淘汰其他地区的文字,最终实现文字统一,而秦铜诏版雕刻的秦小篆,便是当时的官样文书。 从秦铜诏版雕刻的小篆上看,字体的笔画均为匀圆,笔体的笔画向外拉伸,字体大小错差落错,给人一种挥洒自如之感,这也为后人研究秦小篆,提供了重要依据,看到秦铜诏版的小篆,我们也可以想象到秦人的风采,以及他们提笔书写秦小篆潇洒的样子。 一块看似不起眼的铜板,却因上面的文字,价值翻倍,因为它不仅是秦朝统一文字的见证者,更是专家们研究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证明。如果大家想近距离感受这件文物独有的魅力,可以趁着空闲去甘肃镇原县博物馆看一看,说不定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