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秦始皇诏量 秦 旬邑权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作为第一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秦始皇采用古时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他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纵观他的一生,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其中“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均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在天津博物馆中,保存了两件见证秦代统一度量衡的珍贵历史文物——秦始皇诏量和旬邑权,让我们得以一窥2000多年前大一统的遗迹。
秦始皇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字极为稀少, 此秦始皇诏量上的书法基本上是出于日常使用的目的, 所以行文大多错落有致、生动自然 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秦始皇诏量为秦统一全国时政府颁发的标准量器,用于测量容积。当年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并以该量器为标准,规定每升之容量大小,在秦人的实际生活中,这件器物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件秦始皇诏量呈椭圆形,有柄,高4.4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9.5厘米,器上印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诏书为秦代流行的小篆。 小篆是在秦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后,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有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取消其他六国文字而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总的来说,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其笔画、轮廓、结构逐渐定型,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本身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时期,才被隶书所取代。 如今,秦始皇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字极为稀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七处,遗憾的是,由于时代久远,很多石刻已经亡佚。与秦始皇时期论功颂德的“泰山刻石”等相比,此秦始皇诏量上的书法基本上是出于日常使用的目的,所以行文大多错落有致、生动自然,给人以天真、稚拙的美感。可以这样说,这些大小间杂、洒脱自如的文字才更多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小篆书法的风采。 秦始皇当年应该相当注重在全国推行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那时,秦始皇的这篇诏书或在权、量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或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这就是“秦诏版” 据天津市博物馆器物部馆员李君介绍,秦始皇诏量的诏书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其中“黔首”指当时的人民,“状”即丞相隗状,“绾”是指丞相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是指以法律确定质量等衡,规范之前杂乱不一致的情况。由此诏书看来,秦始皇当年应该相当注重在全国推行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那时,秦始皇的这篇诏书或在权、量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或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这就是“秦诏版”。 事实上,秦人对于度量衡的统一工作始于战国秦孝公商鞅变法时期。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并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后经秦始皇统一中国而推行全国,并被后世延续下来。 与秦始皇诏量相似,旬邑权也是当年秦朝政府颁发的标准衡器, 其上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 纵观历代考古,秦权出土的地域很广,几乎遍布当年战国时期的六国旧地, 这说明秦始皇当年统一度量衡制度, 确实已在全国广泛推行 与秦始皇诏量相似,旬邑权也是当年秦朝政府颁发的标准衡器,相当于如今的砝码和秤砣。李君介绍:“虽然秦代的‘权’‘量’有较多存世,但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旬邑权上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两诏铭文,在秦权中较少见。纵观全国,与这件旬邑权外形类似的只有南京博物馆的大騩(guī)权。” 旬邑为秦国地名,古称豳(bīn),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旬邑权为八棱体,重2270克,高6.5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9.5厘米,正视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顶口有一长方形横梁。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旬邑”,权体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诏书书体为小篆。其中秦始皇诏书内容与秦始皇诏量相同,而秦二世诏书曰:“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秦二世统治时期,强调了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绩,并决心将统一的法令继续推行下去。 纵观历代考古,秦权出土的地域很广,几乎遍布当年战国时期的六国旧地,这说明秦始皇当年统一度量衡制度,确实已在全国广泛推行。 总的来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客观上对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全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今天,当年的壮举早已成为过去,唯有这两件秦代标准衡器以及刻在其上的皇帝诏书,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见证。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