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雪落成诗

 zzm1008图书馆 2020-05-05

图文:淡然

很想下雪天去颐和园,赏那漫天飞舞雪花时颐和园的另番景象;还想完整的走一趟我未曾走完过的西堤,到西堤去踏雪、瞰雪……领略西堤冬季里的别样风光!

2019年12月16日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再次飘落京城,这是继11月30日第一场雪后的第二场了,对于近年来少雪的北京实属不易,下午得闲的我午饭后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颐和园。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北京西郊,与圆明圆毗邻,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四季景色各异,无论在何季都美如画卷般令人留连忘返。

赶到颐和园后雪已停了,虽没见到我想要的雪花纷飞,但也没有丝毫的遗憾。银装素裹的颐和园所呈现的朦胧景象别具其他季节,更富神密色彩,更显端庄,更加迷人。亭台宫阙朦朦兮,静美如画!

到颐和园来一般都是从北宫门进入后往东或往西环昆明湖行至新宫门出。因这回我要把西堤整个走一遍,所以我北宫门进后穿过苏州街景区就往西方向直奔西堤而去……

西堤是颐和园中一道蜿蜒水中的长堤,是当年乾隆皇帝借用了苏堤的理念,仿西湖苏堤而建。如果说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那么西堤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

西堤的景致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里山环水绕,山水相依;这里山因水而清,水因山而秀;这里四季风光不一,各季景色秀丽。在寒冷的冬天,尤其飘雪之即,这里简直静谧成诗,无不入画。

西堤上有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由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沿堤二岸风光无限,目不暇接,可谓一步一景,步随景移。

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

界湖桥位于西堤最北端,就算是我“走西堤”的起点吧。

界湖桥在堤北端,外湖内湖两相安。

豳风桥,取名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豳风为桥名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豳风桥西部的耕织图景区包括蚕神庙、织染局、络丝房、水村居等颇具江南特色的田园村舍,极具江南水乡的风韵。

玉带桥,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代与北长河(玉河)相通,北长河南支水经玉带桥流入昆明湖,为昆明湖最大入水口。清代为御船往来昆明湖与玉泉山的必经之路。

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也是西堤之上最著名的桥。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镜桥是西堤上最为华丽之桥,乾隆皇帝曾为它题诗:

《镜桥》

冰镜寒光水镜清,

清寒分判一堤横。

落虹夹水江南路,

人在青莲句里行。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憩息之用。

练桥寓意如彩练,好似仙带落人间。

在练桥和柳桥之间有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

颐和园春和景明,景明楼波澜不惊。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

柳桥是西堤上最富诗意的桥,乾隆皇帝曾作诗:

《柳桥》

着个轻叨弄拍浮,

漾沿直到柳桥头。

漫漫晴落谢家雪,

却似山阴访戴游。

柳桥是园中山景变为水乡景观的转折,桥东远眺万寿山,桥西则是茅舍隐现。

柳桥是西堤上由北向南最后一座桥,走过柳桥即完整地走完西堤,终于圆了我的美好愿望,真乃不虚此行。

昆明湖畔小憩片刻,自拍留影兮……

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绣漪桥,俗称罗锅桥。

绣漪桥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是昆明湖和京城长河的连接点,也曾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历史上湖水自桥下流入长河,补充护城河水,直至流入通惠河。

绣漪桥是颐和园的水上门户,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也是颐和园最高的桥。

乾隆有诗题咏:

湖口东南第一桥,

锁波委影势飘萧。

假如借作天孙杼,

绣出应饶泉客绡。

绣漪桥昆仑石碑,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立,昆仑石碑象征昆仑山,石碑四面阴刻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诗文描述夏季乾隆皇帝从西直门外高梁桥乘舟至清漪园避暑时长河两岸美景及水利设施与农事景象。

伴着夕阳沿湖继续前行,隐约可见前方长枪短炮已摆好阵式,摄影师们正等待拍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因故我要赶时间就不去凑热闹了,直接往新宫门方向打道回府。

银装素裹的颐和园,于落日余晖中分外柔美,令人沉醉。

乌乎,颐和园实乃雪落成诗也!

更新于 2019年12月2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