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而不完美,认识到这一点,一切的努力和奋斗,其实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接近完美。在本书中,沟通与理解的主基调始终贯穿全文,作者从发现人生的痛苦多来自于与人的关系入手,深度剖析亲密关系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等,引领我们进行自我梳理,自我发现。最终我们认识到:困惑和坎坷都是生命的提醒,痛苦是灵魂被困扰的呐喊,困惑是智慧的开始,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亲近真实的自己。如果能在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学会遇到苦难和不如意时,不对抗、不逃避,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 亲爱的,要感恩痛苦 人痛苦是因为常常不自觉地把太多的思想、时间和精力用在后悔过去、不满今天、担心未来上了,因为把眼光放在外界,看自己不具备的一切,所以感到无助、无奈。 这是内耗,是恶性循环。怎么办呢?出路是放下过去,面对今天,创建未来。 所以亲爱的,不要急于躲避或推开你此时感到的任何痛苦和不愉悦,不要急于把此刻难受的感觉死死认定为不好的东西。痛苦是我们保护身心健康的哨兵和卫士,告诉我们有的地方出问题了,需要调整,需要关怀或改变。 当痛苦来临时,要感恩痛苦的提醒,这时,你可能会发现感恩的心态会使痛苦减轻。静下来,细细体味其中的感受,身体的、情绪的、思想的,收获其中的所有。 每段经历中的困惑和坎坷都是生命的提醒,痛苦是灵魂被困扰时发出的呐喊,困惑是智慧的开始,都让我们更加贴近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疲倦不堪,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与疲倦对抗,所以才感到有点儿撑不下去了;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对抗痛苦,所以愈加痛苦。对抗,就会持续。而接纳和关怀,才能安心,抵达平静。 当我们能够不再任由头脑批判、控制、挑剔,试着学习接纳每个时刻的不如意和不完美时,痛苦就会悄然减弱,甚至消失。 人生没有意外 记得在汶川救援时,一位父亲在地震中失去了 8岁的儿子,他满脸挂着泪水,说道:“每当我想起儿子让我陪他去钓鱼,而我拒绝了他,去打麻将的场景,我就有钻心的疼痛,我总以为来日方长, ‘5·12’当天早上,他离家上学走的时候,我还凶他,让他好好学习,没想到竟是永诀。” 还有一位母亲,女儿在读高三的时候,因患癌症病逝。她一向以做严母自傲,认为女孩子要学会独立自主,让女儿学琴、棋、书、画,让女儿业余时间补数、理、化,让女儿把全部精力和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不准和同学玩耍,不准看课外书,也不准玩手机、打游戏,甚至看电影的时间都很少,总之,要女儿出人头地,功课名列前茅。女儿按照妈妈的标准是非常优秀,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只是郁郁寡欢,不太与人来往,回家话也很少,当然也没时间说话,当她因体力不佳学习跟不上的时候,去医院检查是患了癌症,不久便离开了人世。我听着这位母亲悲痛欲绝地呼喊:“我的女儿,妈妈恨自己,没有让你有过快乐的童年,也没有快乐的青春,妈妈只想让你学习好,成名成家;现在,你人都没有了,是妈妈害死你的,妈妈对不起你啊,可对不起你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给妈妈一次机会,我什么都不要求你,只求每天能看到你。” 不是所有的再见,都意味着再次相见,有的再见,就是永诀。有多少未尽的情、未了的意、未说的话、未做的事、未来得及的道歉、未告白的爱、未言的感恩和祝愿,一起涌上心头,让人痛苦难耐,不知如何化解。 失去是人生的痛苦之一,最大的失去是失去亲人和爱人。我们每天与亲人在一起时,常觉得来日方长,没觉得需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习惯了彼此,也就不以为意;因为会有矛盾,还可能互相伤害。可是,生命无常,我们真的需要在意外发生后、亲人离开时,才想起我们本该好好对待亲人和爱人吗? 人生的意外其实是常态 人生其实没有意外,意外也是常态。在充满变化和意外的世界里,不是每个人每天出门都能够安全回家;也不是每个人今晚睡下,明天仍然能够活着起来。人间唯有生死是大事,其他真的都是小事。 在岁月的流淌中,我们终究会发现,其实人生最宝贵、最让人心底充满温暖幸福的不是功名利禄,不是多么光鲜靓丽,而是晚上回家,躺在床上,身边有一位相伴多年仍不改初心的人——Ta从心底希望你好,希望你健康,希望你不要太劳累,你病与不病,怨与不怨,Ta将身心的温度都给予你,这才是生命真正的旋律和归宿。 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不公平,但有一样东西上天对谁都绝对公平,那就是时间。如果不珍惜每一寸光阴,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人生或将充满遗憾,或将悔恨难当。到头来,生命也许就像一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我们真实拥有的只有当下这一刻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他 17岁时读到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从那时开始,33年来,他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当答案连续多天是“No”的时候,他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所有的荣誉、骄傲,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通通消失。你已经赤身裸体了,没有理由不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现在,无论你是妻子还是丈夫,无论你是孩子还是父母,停下来,是的,就在此刻。 当孩子说:“妈妈,你陪我玩儿。”请别再说:“宝贝,等我做完手头的事情再陪你。”记得蹲下来给 Ta一个吻,然后和Ta一起玩儿。 当妈妈打来电话问你几点回家,请别再不耐烦地说:“别催了,别催了,忙着呢!”而是轻柔地说:“妈妈,我很快就回来。”让她少一些牵挂。 当爱人要和你亲昵时,别再想着你的微信、邮件还有那些狗屁账单,和Ta温情地相拥相吻吧,带着爱去含情脉脉地凝望Ta的双眼…… 人生很长,也很短。所有的事情都在这一刻发生,这一刻组成了生命的全部。有人却用这一刻来后悔过去,用这一刻担心未来,用这一刻与人比较,总以为还有很多的未来,很多数不尽的时日,所以很少用心体验和珍惜这一刻。有时,一转眼、一转身,便是我们今生缘分的全部。实际上,今生,我们永远真实拥有的只有这一刻。 请在有生之年,请在这一刻,爱自己,爱你的Ta。 现在,深呼吸,静下心来,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这辈子的最后一天,我要做些什么?” 一切都可以放下,只要用合适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一些难以忘怀的经历,都曾经遇到过一些人,碰到过一些事,听到过一些话,看到过一些场景,有的甚至已经记不住细节,但那时的感受和情绪还一直萦绕在心间。比如亲人离世、恋人分手、遭人误解、经历不幸等等,让我们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每每想起心中都难以释怀。 许多人以为,时间可以疗愈一切伤痛。实际上,时间可以疗愈一些伤痛,但时间不能疗愈所有的伤痛。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后超过一年,你想起来还会感到难过、害怕、恐惧或者愤怒,还会对你今天的生活产生影响,这件事就是心理的“创伤”,就不是时间所能疗愈的了。 真正的疗愈是当你看到类似场景时,或当回忆往事时,心中不再有伤痛,能平静地观赏曾经的经历。 对于所有使我们伤痛的事情,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避,不去想它,把它埋藏在记忆深处,希望时间把它带走,以为时间可以让伤痛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其实是个误区。如果伤痛不是很深,时间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忘记过去;可是如果伤得太深,就会跟随我们很久很久,无法自愈。 这和身体遭受的伤害一样——如果只是手上被划伤,过几天它自然会愈合;可是如果伤得很深,愈合的时间就会变长;即便愈合了,也会留下很深的疤痕,甚至畸形,正常功能受损。 心灵受伤害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随时光远去。到底哪些可以自行疗愈,哪些不行?通常以一年为界,如果超过一年我们还不能够自行梳理的,就需要寻求专业的梳理,这种梳理叫作“放下过去”。 一切都可以放下,只要用合适的方法。 面对,才会让噩梦消散 举个例子,有一名外企的女主管,人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能干,她曾有一个中等身材、有些秃顶的丈夫。在婚姻生活中,丈夫对她经常实施家暴,于是两人离了婚。分手后这名女士一看到像她前夫那种体形的男人,就会身不由己地害怕,浑身发麻、颤抖,无法控制。而中等身材、秃顶的中年男性到处都有啊,可以想象前夫对她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 因为前夫施暴曾发生在某个城市,后来她就不敢再回到那个城市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的身体有一套自动记录危险信息的报警装置,会记录一切让我们感到不愉快或危险的人、事和场景,并且会把事件发生时相关的形状、颜色、味道、气味,环境中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作为不安全信号,每每遇到相关信号,身体就会自动反应,提醒我们远离和逃离危险。身体本能的趋利避害,可帮我们避免再受伤害。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中等身材、秃顶的男人都会对她造成伤害,她心里也知道,道理也懂,但就是无法控制和面对这种场景。相信读者朋友中也有很多人,道理都知道,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因为许多人不明白,其实控制人的行为最强大的东西,第一是本能,第二是情绪和欲望,第三才是道理。这个驱动我们行为的顺序,对了解自己、理解别人都很重要。 那个害怕中等身材、秃顶男性的女士,我们陪她到商场里去逛,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个外形类似的男性,她紧紧攥着我的手,浑身发抖,手脚冰凉,脸色变白,马上想转身就跑,我让她站在那儿,把关注点放在身体上,慢慢地呼吸,一边呼吸一边接着看那个男人,那个人在买东西,没有看她,也没有回头,更重要的是没有攻击她。 她的身体慢慢停止了抖动,心慢慢平静下来,她预设的危险并没有发生,这个过程我们叫“现实暴露”。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身体重新记录了信号,不是所有中等身材、秃顶的男人都是危险的。从此以后,她就不再惧怕这一类男人,生活自由和轻松很多。 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惑和苦衷,用 0~10衡量你难受的程度,难受程度在5~7的话,你可以尝试自己去面对,如果不确定,可以找专业人士来帮助你。 灾难所带来的伤痛,惟有面对才能放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时候,很多师生因为校舍的水泥墙塌陷而被埋。一些幸存者在地震过后开始害怕和恐惧水泥砖瓦的空间结构。其实这些空间结构在正常生活中是不危险的,但是因为和创伤事件连在一起,使得他们看到所有水泥结构的建筑,都会不由自主地恐惧回避,有很多人因此不能走进学校、办公楼、甚至餐馆,心里创伤使他们不能正常生活。 对于环境和具体物体的恐惧,“现实暴露”疗法非常有效。我和我的团队在汶川处理了大量地震创伤的案件,经过梳理的师生都能重返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也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还有更多的伤痛来自于,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你久久不能忘怀,不能原谅。绝大多数来自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伤痛,都是因为没有看到事情的全相,偏听偏信,只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没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放下过去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当时他(她)在什么场景、什么背景、什么时刻和什么状态下这么做。当你真正理解那个人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一般都会放下。在我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只要愿意面对,看事情的全相,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基本上没有放不下的隔阂。 很多人,不是选择面对,而是回避,把这个事件当作彼此关系的一个壁障,特别是在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和母子之间,无论对方做了多少件好事,但只要有一件对自己伤害特别大的事情,这件事情就会替代和掩盖过往的一切好事。 一件坏事可以把一千件好事抹掉,使双方深陷痛苦,让自己多少美好的回忆化为尘埃。就好比我们携手旅行,走过无数青山绿水,路过无数如诗如画的地方,而回忆时只记得路上的一坨狗屎。 这其实不怪你,本能使然。但我们需要知道:动物靠本能生存,而人还需要对本能以外的能力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把握它。 重要的是,不因为自己害怕而逃避或抗拒。对我们有恶劣影响的创伤性事件就像身体上的脓疮,你可以不管,但是一碰就会疼,并且将伴随一生;而如果切除,虽然会痛,却是暂时的,而且可以一劳永逸,以后虽然会结疤,但不会再疼了。 我曾在美国最大的心理健康中心为来自 32个国家的移民和难民治疗创伤,做过大量的“放下过去”的治疗;包括在汶川抗震救灾的三年,也帮助了很多失去父母、失去孩子、失去爱人的人。通过这么多的案例证明了——没有放不下的过去。 放不下过去,会像带着一个一直流着脓血的伤口生活,会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背负着创伤生活,不要让一个个创伤性事件像乌云一样笼罩自己的一生。 所有的不满后面,都有一个你认为的应该 所有不满的后面,都有一个你认为的应该。“应该”是痛苦之源。没有人会完全按照你的标准行动。 有一种深渊叫“应该”。如果仅仅因为对方是你的父母、孩子、姐妹兄弟、叔舅姨姑、朋友、爱人,你就认为他们应该为你做什么,就必须对你负责任,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你的期望,就得背负理所当然的谴责,也就是所有和你有关系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欠了你一生还不清也说不清的债务一样。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对方是谁,得到过帮助就应该学会感恩戴德,没得到帮助,理所应当自己担当,没有人欠你。 当现实和你的预期不同时,先别急着抱怨,而是怀着好奇,问为什么?然后再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不会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跟别人过不去了。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感到疲惫不堪,这关系一定有了问题。而且问题是:你用了太多的时间对抗、逃避、纠结;你想了太多的应该、不应该、公平、不公平、谁对谁错;你用了太多的精力想让对方按你的标准和方式说话、做事。但事实上,每个人骨子里都希望随心所欲,所以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而健康的关系是在自律和任性之间找到平衡。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传递出了一种气息: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而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观察对方当下的样子,关注他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陪伴。可我们经常的做法是,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要强迫别人 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或是违背他人的意愿,以爱之名做伤害 Ta的事。例如,在北京 5月份的天气里,妈妈觉得天冷,就让孩子穿羽绒服,但是孩子不想穿,妈妈坚持要他穿,孩子去学校后,同学问:“这么热的天,你竟然穿羽绒服?”孩子回答道:“有一种冷叫作‘你妈觉得你冷’。”生活中还有一种饿叫作“你妈觉得你饿”,以此类推,还有“你爸觉得……老婆觉得……爷爷奶奶觉得……” 殊不知,最深厚的爱是尊重对方的意愿。最大的伤害是违背对方的意愿。 人,其实真正听的道理是自己的道理。在任何关系中,我们永远应该要求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对于他人,我们可以邀请、请求,但最有效的还是通过要求自己、改变自己从而去影响他人。如果一味地对他人提出要求,那就只会出现一个结果:你会常常失望和痛苦。 所有的伤痛都值得欣赏 人生皆苦,苦来自何方 我曾在微博上发起了一次几千人参与的投票:“压力从哪儿来?” 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后悔过去, 担心未来 ,比较今天。 我认为,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比较今天,是人生痛苦的三大来源。因为我们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人、事、环境,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如愿以偿,所以后悔难过,恐怕得不到,所以担忧未来。现实中,太多的人、事和环境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所以不满。 许多人把今天用在后悔过去、担心未来上,然后今天就变成了后悔的昨天;明天的担心更加剧烈,变成焦虑;焦虑变成恐惧、失眠、胃痛等不适随之而来。这是内耗,是恶性循环。 一行禅师说过:“你用于担心未来、后悔过去的每一分钟,都是你失去和生命重新约会的一分钟。” 出路是放下过去、面对今天、创建未来,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智慧和力量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人常把眼光放在外界,看自己不具备的一切,所以感到无助、无奈。 人实际拥有的只有今天,每天有 15万多人离去不再有今天。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吧,从今天开始,尽量用心说好每一句话,做好每一件事,好好对待每一个人,做的过程中,路自然开放,自然就无暇后悔过去、担心未来。 1、后悔过去 在“对于过去,你最后悔的是什么”的调查中,我将网友提到的所有后悔的事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a.选错了工作,干错了行;b.选错爱错了人;c.说错了话; d.做错了事。 在我看来,人生总有后悔之事,但我们不能老是后悔过去,很多人沉浸在于对过去的后悔中,把时间精力花在悔不该当初上,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想着如果当时怎样怎样就不会如何如何,时间就在后悔过去之中流过,而现实没有任何改变。 我认为没有人想做错事,没有人想刻意搞糟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每个人在每一个时刻都想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过去的决定也都是基于我们彼时彼刻的能力、资源、智慧、信息和所处环境做出的最好的决定,没人可以预测未来, 所以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都要放过自己!不必去纠结对错。每一件事都是通向智慧的机会。 对于过去发生的,特别是不愉快的事情,一般有三种应对方法,有的人后悔自责,有的人恐惧害怕,有的人把精力用在思考从中学到了什么。因此,有的人悲伤难过,不能自拔;有的人躲避远离;有的人吸取教训,再次上路。如此,人生从此不同! 看着许多年轻人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无目的的消耗和抱怨之中,我常有一种深切的心痛。人生是一次单向的旅程,没有回头和重来的可能。 看到了太多充满遗憾、后悔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会起到破坏性的作用。所以对过去的事,学会接受自己,疼惜自己,需要问自己的是 :在这件事中,我收获了什么?今后如何做得更好?往前走,莫回头! 人的一生中后悔没做的事比后悔做错的事多得多!生命要么在恐惧中耗尽,要么在冒险中绽放。总体而言,多数人在恐惧中错过生命的机缘,在后悔中徘徊;少数人勇于承担人生必须经受的风险,享受无悔的精彩人生。 2、比较今天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要是像谁谁就好了,我们常常以为别人的生活比自己的精彩。其实,第一,别人的生活精不精彩和你毫无关系;第二,到底精不精彩你也不知道;第三,知道了又能怎样,你不还得过自己的日子。所以,要比就和自己比,今天是否比昨天有所成长? 与别人比较总想证明自己,甚至心里总觉得不服气,不甘心的背后,往往不是自傲而是自卑,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是不自信,是不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不能肯定自己身为一个独特个体的价值。总喜欢和别人比较与竞争,往往是缺少安全感的典型表现,而幸福感源于内心的安定与自由。 比较在一个条件下是有意义的,就是比较是为了给自己找榜样,建立自己人生的方向,激励自己的成长,否则就是对自己的伤害。 3、担心未来 担心未来是因为现在没有安全感,没有充实感,是逃避努力的方法和借口。与其花时间去担心找不到工作,担心另一半跟人跑了,担心天灾人祸降临到你头上,还不如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丰盈自己的生命,因为担心未来只会有更多的恐惧和焦虑。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应对担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在想,都在做和目标有关的事,把握了当下就把握了未来。 一个后悔过去的人、一个担心未来的人、一个与人比较的人,一个忙于评判指责的人、一个传播流言蜚语的人,都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风采,属于自己的充实,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幸福。 你花时间做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一个用于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比较今天的时刻,都会成为停止成长、生命倒退的时刻!也会使我们失去觉察、醒悟、创建自己生命的时机!生命在忧虑中萎缩,在行动中充盈! 摘自《不完美,才美》 作者:海蓝博士 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神经科学博士后 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心理学硕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