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用失衡理论来思考当下的股市(上)

 仇宝廷图书馆 2020-05-05

最近,股市走势分化严重,很多朋友表示看不懂。

尤其是上周五(11月17日),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双双下挫2%以上,而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却逆势上行,总体大涨2%以上。

一天之内的剪刀差就高达4%-5%。

不怪大家看不懂,在一向喜欢同涨共跌的大A股,这样的极端行情的确非常少见。

当日晚上,网络上就流传起了这样一张有意思的图片:

(图一:中证100与中证1000今年以来的指数走势图  资料来源:互联网)

中证100代表的是大盘蓝筹,中证1000则代表着广大中小创。

上图两大指数的交汇点是今年1月份,而后走向一个上天,一个入地,可谓同向而逆势。

都往东走,但一个跑到了东北,一个跑到了东南。

这张图非常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大蓝筹和中小创的指数剪刀差——注意,这里我在剪刀差前边加上了“指数”二字作为定语。其中是有含意的,我们过会儿再讲。

这张图提醒我们:大蓝筹和中小创的剪刀差不是上周五才出现的,不知不觉地,它已经贯穿了今年全年的行情。

其实,如果把眼光放长一点,或者您在一年前就开始关注TTB,应该能看到或已经听我不厌其烦地唠叨过,早在2016年这种剪刀差就开始出现、存在。甚至,TTB可以炫耀地说,早在2015年股灾出现之前,我就已经看到这种剪刀差的存在。

只是2015年在指数的走势上还没有表现得出来,只是2016年这种走势表现得还不是那么明显,只是2017年这种走势开始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经常说,从敏感度上来讲,投资者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先知先觉。这类人能正确思考、独立思考,通常能看透未来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市场走向。用雪球小兵哥哥的话说,叫有大菊观。

第二类是后知后觉。这类人善于把握热点,喜欢见风使舵,投资风格依据市场风向而定。这类人雪球上也有典型代表,就是从成长股投资大师一跃而成价值投资大师的那些。

第三类是不知不觉。不以市场为标杆,喜欢以我为主,哪怕是错的,也要坚持到底。这是最蠢的一种做法,但很遗憾,却又是绝大多数人的夙命。雪球上的典型代表,是一批贾布斯的“忠粉”。贾布斯的画皮已经被事实撕巴成那样了,还在瞎闭着眼在那叫好。这种不顾事实的固执和坚持,怎么看怎么透着一种可笑的悲壮。

多说一句,投资者绝对不能靠臆想吃饭

先知先觉吃肉,后知后觉啃骨头,不知不觉喝屁。

话不好听,但市场就是辣么公平。

马太效应在股市中依然地、强烈地、成倍放大地存在。

这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对不起,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会存在。

看到上边那张图,有的人心酸而又无奈,有的人欢呼而又跳跃,有的人疑惑而又迷茫:现在的市场究竟怎么了,下步又将怎么走呢?

OK,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很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TTB不仁不智,但作为一位有十几年股市投资经历的“老者”,作为一位写过两本投资类书籍的作者,我就是不为投资、只为卖书着想,也得发出自己的声音呀。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且留待市场验证——对,咱吹牛B,骗粉,卖书;不对,咱不吭声,删帖,回家,蒙头睡觉。

睡一觉之后,还是一条好汉。

反思和总结,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你们看到了吗,TTB嘻打哈笑之间又为他的两本破书做了广告——《投资大白话》是一本好书,不看可惜了;《生活中的投资学》是一本好书,越来越多的人会知道这一点。

插播完广告,讲正事儿。

先来看第一件事:现在的市场究竟怎么啦?

投资决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拨开表象,看本质——投资中的分析和计算,一定要抓住核心的数据。

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表象的东西迷惑。

看市场,看大盘,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不是走势,而是估值。

简单地说就是:不论你现在的走势是好还是坏,只要估值高,你就得警醒,只要估值低,你就应该放心。

情绪主导了市场的短期走向,而估值则主导了市场的长期走向。

我常说的两句话:大盘短期走的是布朗运动,长期走的是价值运动;低估的早晚上去,高估的早晚下来。

两句话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意思,前者是讲给文化人听的,显得我也有文化,后者是前者的白话文翻译,是讲给投资小白听的,显得我比较接地气儿。

如果接受“估值是分析和决策的核心依据”这个说法,那么我们就围绕着市场的估值,再上几张小图,夹叙夹议,继续我们的分析:

(图二:上证50加权市盈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果仁网)

图二是上证50十年来的加权市盈率走势图。07年10月份,牛市高峰期,它的估值是50倍,经过漫长的近七年熊市,到了14年5月新一轮牛市开启前,它的估值被打磨到了最低的7倍,15年6月股灾前反弹到了15倍,现在大约是11.6倍。

上证50是以银行为主的大盘蓝筹股。想想银行股这10年来的经营情况和估值走势,我们就马上弄明白这十年来上证50的总体走势是什么:一方面业绩在大幅的增长,一方面估值在不断地降低。

可以这样说,在这十年的前半程,上证50的“估值杀”主要来自指数(股价)的大幅下跌,我们把这种下杀叫“硬杀估值”;后半段,上证50的“估值杀”又主要来自于业绩的大幅上涨。这一阶段,股价没有下降多少(实际上,很多股票的价格还是上升的),但因为业绩上升的更快,所以估值还是在不断地下移。我们将这种下杀叫“软杀估值”。

所以,过去十年,上证50指数的估值是经历了一个严酷的软硬双杀的过程。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十年!

老一代的股民熬不过这漫长的煎熬,很多很多已经中途割肉下车了;新一代股民进来的时候就看到大蓝筹超低的估值,跟老一代股民天生地认为大蓝筹就应该享受估值溢价一样,他们又天生地认为大蓝筹天生地就应该接受估值折价——老一代受到的教育是:大蓝筹是代表中国经济最优质最核心的部分,所以就应该价格高一点;新一代受到的教育是:大蓝筹盘子太大,成长性又不足,所以就应该价格低一点。

其实大家各执一端,都是在盲人摸像。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50倍的大盘蓝筹一定是高的,10倍、8倍的大盘蓝筹一定是低的。

毛估估,单从图线上看,上证50的十年中位线应该在20倍上下。

从投资收益率上看,20倍的市盈率代表着5%的静态投资收益率——比十年国债利率还要稍高一些,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水平。

而目前它实际的估值是11.6倍市盈率,静态投资收益率是8.6%,2倍于十年期国债利率,5倍于法定一年定存利率。

(图三:沪深300加权市盈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果仁网)

图三是沪深300指数十年加权市盈率走势图。如果不注明,你肯定分不清这是上证50,还是沪深300的。

因为上证50和沪深300从性质上看,代表的都是同一类股票:行业龙头、盘子大、被普通认为成长性不足、这几年估值较低的股票。

看看这张图:07年10月,估值超过50倍,14年5月跌至8倍,15年6月回升至19倍,目前约14倍。

14倍的估值,意味着7%的静态投资收益率。

不多分析了,过去的十年,沪深300简直就是放大了一点的上证50——这事儿太好理解了:在咱们大A股,大烂臭们走过了一条完全相同的路。

从极端的乐观,到极端的悲观;从极端的高估,到极端的低估。

(图四:中证1000加权市盈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果仁网)

再来看看图四。图四是中证1000指数最近三年的加权市盈率走势图。

为什么只有三年的走势图呢?

因为这个指数编制得晚呗。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打一出生就带着高估值的帽子(超过50倍),而后一路走高,最高上冲至15年股灾发生前的146倍,股灾发生后,一路下跌,几乎没有反弹地下探到今天的大约40倍。

——你没看错,下跌这么久这么深了,它今天的估值还有40倍!

本来,我还想截一张创业板的加权市盈率走势图,可是一打开,发现和上证1000的走势又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所以,省点体力吧,直接上数据:创业板10年初创时,估值约70倍;15年达到140余倍;最低点在12年底13年初,估值大约30倍;目前加权市盈率是45倍(静态PE是54倍上下)。

40倍的市盈率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静态的投资收益率仅2.5%。

50倍的意为是,静态的投资收益率仅2%。

和一年期定存利率相仿(目前比法定利率还稍高),但距十年期国债利率差不多还有1倍的距离。

通过观察和分析上边三张图,我们该怎样进行总结性分析呢?

下边几点是我的分析,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1、过去十年的市场是一个从极端乐观走向极端悲观的市场。这种走向的结果是,为市场造就了一大批质优价廉的大盘蓝筹股;

2、过去的三五年的市场是一个以大为丑、以小为美、崇尚成长、不尊估值的市场。这种价值取向的结果,又为市场造就了一大批处于估值泡沫中的小盘成长股;

3、以上两点造成了过去数年市场出现了一种严重的“二元失衡”状态:相比于内部,大烂臭和中小创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与港股互联互通后,我们又发现,相比于外部,A股和H股又一个在天上一个地下。这种二元失衡状态,我认为是过去数年、乃至于持续至今的最鲜明、最重大的市场特征;

4、过去的两年,所谓的“二八分化”行情,实质上是一种估值回归状态:高估的,被拉下来;低估的,被拉上去。这是市场一种自发的估值修复运动,是一种失衡后的再平衡过程。目前出现的指数剪刀差现象,就是对过去极端行情的反思和修复:极端悲观的,修复一下,不再那么悲观;极端乐观的,修复一下,也别再那么乐观。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估值高的指数,往下走;估值低的指数,在往上走。

这样一分析,我们看到,指数的上升或下跌只是一种表象,内在的原因,还是估值。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今天的第一个结论:过去的两年,市场经历的是一种失衡后的再平衡过程——我们可以把这种行情称之为“再平衡行情”。

这一点结论,在我这里不是新鲜东西,关注我时间久了的朋友,恐怕已经被我唠叨得耳朵眼里起茧子了。

可能也是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下边一点:这种再平衡行情,到底走到哪个阶段了

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可能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对于它的不同回答,决定了我们对未来市场走向的不同视角。

再深入一点,会造成未来数年我们操作和收益的不同——直白一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会直接和您未来的“玛嫩”挂钩。

那么这种再平衡过程究竟进行到哪一阶段了?

TTB在上边的夹叙夹议中,其实已经给大家计算了一组数据:目前上证50的投资收益率大约为8.6%;沪深300的投资收益率大约为7%;而中证1000和创业板,则只有2%上下的投资收益率。

差距还不是一点两点的大!

当然,上边的对比,只是对投资收益率的静态对比,动态的对比又是如何呢?

这边,再上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来自于海通证券荀玉根研究团报——根据荀氏研究,17年前三季度,上证50的净利增长速度是11.9%,沪深300的净利增长速度是14.4%,创业板的净利增长速度是7.2%。

什么意思呢?

11.6倍估值的上证50,净利增长率是11.9%,则PEG数据还不到1;14倍估值的沪深300,净利增长率是14.4%,PEG数据同样不到1;而40倍50倍的估值的创业板,净利增长速度居然只有7.2%,这就意味着它的PEG高达7倍以上——这个数据不是难看,而是非常非常难看!

这两组数据说明:低估的,还在低估,哪怕是已经上升了不少;高估的,还在高估,哪怕是已经下跌了不少。

这让我们得出了今天的第二个结论:目前正在进行的“再平衡行情”还没有进行完

有的人说:估值修复行情已经进行到中后期了!

我坚定地认为:估值修复行情(我眼中的“再平衡行情”)顶多进行了三分之一,还远远地没有进行到位。

当然,这里再额外强调一点:我的这两点判断,是对大盘整体进行的判断,不是对个股进行的判断。

对个股,我有两个基本观点:

1、大蓝筹里也有垃圾股,中小创里也有真正的价值成长股;

2、目前有些白马股的估值修复行情已经结束,再往上走,就是进入泡沫期了,中小创里也有优质好股被错杀了,这些被错杀的优质好股也已经闪现了投资的价值。

但从整体上,我对上述两个判断,还坚定不移:

1、目前市场正在走“再平衡行情”;

2、这种再平衡行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行文至此,我们不知不觉地已经分析和回答了市场上的第一个疑问“现在的市场究竟怎么了”,同时,又为回答第二个问题“下步市场会怎么走”设了个前提。

好吧,休息一下,大家上趟厕所,回来后,我们正式转入第二个话题

在大家上厕所的空儿,我加播一段广告——不喜欢看广告的朋友,可以直接进入下篇文章继续阅读

这本书是我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为普通投资者量身打造的一本书,如果你连这本书都看不懂,如果你连这本书都看不下去,我建议您——以后不要在股市里混了。

善于学习的人,才有可能避免掉坑里;不愿意学习的人,则一定会掉进坑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