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说:“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观,观也,于上观望也。”崔豹《古今注》说:“阙,观也,古者每门竖两观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从以上的描述可以得知:阙是一种标志建筑群人口的建筑物,建造在门前的两侧,中间不相连,故称为阙,人登上阙顶可以远观。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至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通常是宫室大门外的两座夯土墩台,台上有屋,登临可以远观,所以阙又可称为观。 最早汉阙均以块石构筑,阙身以凹凸低浅平面的减地平钑形式雕出画像故事和铭文,粗犷而简洁,生动而形象,大气而磅礴,展现了泱泱汉风,其内涵之丰富、铭文之庞大均为现存汉阙中之魁。 阙的分类根据阙的功能,可以把阙分为五种: 01 城阙立于城门两侧,作为城市入口标志,是阙中规模最大的一种。城阙是阙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在城市产生以后为防卫而产生的。城阙开始是为防卫的目的,后来城阙逐渐演变成等级的标志。 城阙 四川汉画像砖 02 宫阙立于宫城和宫殿两侧。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是一座重要的宫殿遗址,含元殿的平面布局及形制:中心的主殿,左右连接东西向廊道,廊道左右两端再向南折并斜上,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组建筑平面呈倒凹字形。主殿与二阁组成的倒凹字形的布局,正是隋唐时期宫阙成熟的形制。 明清两代,宫阙设置一如前代,故宫午门两侧向外伸出城台,城台上的行廊与阙楼相连,至今午门两旁通向太庙和社稷坛的门仍成为阙左门、阙右门。说明了午门两侧伸出的城楼确实起着阙的作用。 明清故宫午门是城阙和宫阙发展的最后阶段 03 宅阙立于贵族府第入口两侧,其规模较城阙和宫阙略小,无实物留存。 河南空心砖 04 祠庙阙立于祠庙入口两侧,规模较小,多见于实物。大约兴起于汉代,一般为石制,不可登临。如河南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 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太室阙西阙北立面图(左)东阙北立面图(右) 太室阙东阙北面 太室阙西阙南面 少室阙 05 墓阙立于墓前神道两侧,规模较小,留存实物最多,且其图形在画像砖和画像石上极多,后代仅见于帝王陵墓前的夯土残基。 在许多汉唐时期的墓葬壁画的建筑中也有城阙资料,在已发现的唐墓壁画中,部份高规格的墓中发现了绘有唐代建筑图,其中在唐永泰公主墓、三原县唐李寿墓和唐懿德太子墓中均发现城阙壁画。 唐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的东南隅,是按照唐代皇室所规定的“号墓为陵”的制度而修建的。该墓规模宏大,在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内都绘有精美的壁画。特别是在墓道北壁的建筑图及东西壁的城墙和阙楼是一组完整的唐代建筑图,阙楼是三出阙,阙楼位于城墙的南面,由屋顶、屋身、平座和墩台四部分构成。 黄帝陵新建的三出阙 阙的分布及数量我国历史上修建的阙数量众多,但保存至今的却非常稀少,城阙和宫阙除故宫午门一处留下外,历史上的都已不见踪影,古代城市、宫殿遗址挖掘中尚能看到原有基础和残存土台。我国现存阙37处,其分布是北京1处,山东5处,河南6处,四川25处。其中墓阙31处,祠庙阙6处。 ② 高颐阙 ② 渠县沈府君阙 汉阙汉代时,建阙之风尤其盛行。阙作为装饰性建筑的功用,在历史发展中变得广泛,被修建在宫、庙、墓等前面,以衬托和美化主体建筑,增添其庄重感。 东汉时,出现了全石料建造的石阙,主要用于陵墓阙和祠庙阙。石阙不易被损坏,历经千年也能留存下来。汉阙中保存得最多的,就是石制的陵墓阙。 高颐阙,汉阙中保存最完好的古迹 汉阙有一大特点,虽然用石料建造,风格和结构却借鉴了木结构.石阙的外形像一座楼房,上雕有柱、枋、檐等木结构部件,古朴典雅,富有特色。 随汉阙类型的不断增多,用阙制度也逐渐形成,阶层区分非常严格。一般官僚,用一对单阙;诸侯高官,用一对二出阙,即一主阙一子阙;唯有皇帝,才能用至高无上的三出阙,即一主阙二子阙。 上海世博的大明宫三出阙 汉代石阙,不仅反映了古代尊卑制度,也是艺术展示和社会反映。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动物纹式等,作为装饰图案,用浮雕的方式,永久地刻在了石阙上。阙上的铭文,更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因此,汉阙又被称为石质汉书。 丁房阙,汉阙中最高的双檐汉阙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当初的辉煌早已不再,一切已成为过往,但从残旧的石阙上,我们依然还是可以看到,帝王的威严,历史的沉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