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建筑之源流⑥:2000年前的礼制建筑

 自华居 2017-04-03
豫尚风行2017-04-01阅读原文

重读郑州│第五篇

古代建筑之源流

作者:阎铁成

2000年前的礼制建筑—汉代三阙

阙是建立在宫殿、衙署、祠庙、宅邸、关隘、陵墓、仓廪等重要建筑群前的对称性标志物,具有引导作用。阙的建筑形式至少在西周已经出现,汉代的使用更为普遍。阙大都由石质、陶质、木质、土质等材料建筑,形式上分为单出阙(或称单阙)、双出阙(或称双阙,即与主阙或母阙旁侧,再建一体形较小的附阙或子阙)、三出阙(母阙旁建二子阙)。目前国内能见到的阙的实物均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所建,汉阙也成为我们能够领略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实物资料。

汉阙现存实物尚有34处,四川有22处,河南有6处,山东有5处,北京有1处。其中墓阙28处,祠庙阙6处。现存时代最早的是四川梓潼县李业阙(公元36年),最晚的是四川夹江县的杨公阙。

郑州现存汉阙3处,是拥有汉阙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郑州的汉阙不仅保存比较完整,而且均为庙阙,是公共礼制建筑,其地位和价值非墓阙、祠阙所能比。最早汉阙均以块石构筑,阙身以凹凸低浅平面的减地平钑形式雕出画像故事和铭文,粗犷而简洁,生动而形象,大气而磅礴,展现了泱泱汉风,其内涵之丰富、铭文之庞大均为现存汉阙中之魁。郑州汉阙均为母子双阙,上饰四阿顶,精雕椽瓦,既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有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反映了汉代建筑精湛的技艺和手法,是汉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郑州登封中岳庙前的太室阙

郑州登封启母石前的启母阙

太室阙

太室阙,位于郑州市登封城东4公千米太室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为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

太室阙分东西两阙,两阙间距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两阙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为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阙身联成一体,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阙身除镌阙名外,其余均以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西阙、东阙建筑形式相同,阙基用两层长方石板垒砌,平铺在平实的红土上,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计八层,每层平砌用石2-3块。阙身最上层似斗形,上宽下窄,再上为3块巨石雕成四阿顶,顶上雕垂脊和瓦垄,檐下雕椽,四周边沿雕瓦当和板瓦。阙顶除四角垂脊各为叠瓦脊外,南北两面各雕五条瓦垄,东西两面各雕三条。檐下除角椽外,南北两面各雕六椽,东西两面各雕四椽,正脊以一块整石雕成,由三层筒瓦叠砌成叠瓦脊,脊两端向上微翘,正面刻扣合的瓦垄,两侧各雕六面有柿蒂纹的瓦当,是汉代建筑常见的叠瓦脊做法。子阙比正阙低1.31米,阙顶结构与正阙顶基本相同。脊顶为平面,因顶的一面梁靠在正阙上,所以只作半四阿顶。外面的两角雕成两层叠瓦垂脊,下边各雕一角椽,南北两面上雕瓦垄二条,下刻三椽。

太室阙身以减地平雕手法,雕刻百戏、狩猎、神话故事、奇禽怪兽以及贵族生活等画面,其中的斗鸡图、车骑出行图、杂技表演图、蛟龙、鸱和虎食鬼等图像,古朴生动。

太室阙西阙南面有阳刻篆书“中岳泰室阳”8字题刻。与其相连的一副刻画为一巨鳖,位置显著,可能是夏禹父亲鲧的神像,也即夏族的图腾之一。阙上刻鲧的神像,应是远古图腾信仰习俗的反映。题额下刻篆、隶参半的铭记。西阙北面也有铭文,为阴刻隶书,计27行,除3、4行为十个字,其余每行九个字,每段之前均以圆圈作标记,为汉代石刻所罕见。铭文主要记述阳城长吕常建太室阙的缘由以及对中岳神君的赞颂。

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太室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太室阙图版

太室阙西阙北立面图(左)东阙北立面图(右)

太室阙西阙南立面图

太室阙东阙北面 太室阙西阙南面

太室阙龙画像

跽坐人物像

龙画像

虎画像

貘画像

羊头画像

饲鸡图

朱雀画像

少室阙

少室阙,位于郑州市登封少室山东麓,是少室山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和太室阙基本相同。少室阙东西两阙间距7.6米,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各长2.12米,厚0.7米。阙身前后画像剥蚀较为严重,保存较完整的有近七十余幅。其中具有突出价值的画像有马戏图、狩猎图、蹴鞠图、兽斗图、月宫图、驯马图、车马出行图、铺首衔环图、玄鸟生商图、双龙穿壁图等。阙铭为篆书,刚劲俊逸。

少室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少室阙图版

少室阙东阙北立面图(左)少室阙东阙南立面图(右)

少室阙西阙南立面图(左)少室阙西阙北立面图(右)

少室阙东阙(左) 少室阙西阙(右)

狩猎图

驯象图

蹴鞠图

轺车出行图

跽坐人物

比翼鸟

逐兔图

启母阙

启母阙,位于郑州登封太室山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与太室阙相同,顶部稍有区别。东西两阙间距6.8米,西阙高3.17米,东阙高3.18米,各长2.13米,厚0.7米。阙身保存较完整的画像有60余幅,其中有反映大禹治水的“夏禹化熊图”,反映儿女行孝的“郭巨埋儿图”,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幻术画像图”等等。启母阙西阙北面存铭文两段,一段为篆书,由堂溪协撰写,字体俊逸刚劲,计35行,每行12字,是三阙铭记中保存较好者,内容主要是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另一段铭文为隶书,记述堂溪协之子中郎将堂溪典在嵩山祈雨的情况。两段铭文甚为珍贵。

启母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启母阙图版

启母阙南立面图

启母阙东阙北立面图(左)启母阙西阙北立面图(右)

启母阙西阙南面(左)启母阙东阙南面(右)

启母阙

玉兔捣药图

阙铭文

女子蹴鞠图

双马图

象和骆驼图

重读郑州·古代建筑之源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