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登封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拓本

 率我真 2014-08-24

 

汉三阙,又称东汉三阙,是登封市“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
  
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一种特殊的石雕艺术。始建于东汉,是中国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太室阙是中国古建筑国家级文物类1号保护单位,少室阙、启母阙编号分别是2号和3号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国家对其保护的重视。专家建议,由于东汉三阙年代久远,属于濒危稀缺文物,应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尽快结束目前的半开放状态,将其封闭保护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据《诗经》记载,这种建筑物早在周代就有,阙的用途主要表示大门,它是象征性的大门,城阙可以登临辽望,察看敌情,宫阙和城阙因建置在交通要道上,悬挂布告、法令,昭示国人。庙阙也叫神道阙。

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时期,阙身四面雕有人物、动物、建筑物等50余幅画,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另有隶篆铭文,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书法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米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古时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转载]河南登封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拓本

[转载]河南登封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拓本

[转载]河南登封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拓本

[转载]河南登封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拓本

太室阙探访
太室阙位于太室山中岳庙的马路对面,这条马路没有的时候,太室阙是太室山神道的门阙,由此上山,才到中岳庙。两千年来,太室山荒了又绿了,中岳庙烧了又建起,沧海桑田,山河易帜,太室阙静静地立着。而今的太室阙影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穿过一条乡间土路,一圈木篱笆围着一个青砖的房子,太室阙就在这房子里。转自《太室阙探访


 

太室阙探访房子是民国期间建的,朴拙而厚实,墙上嵌着一块石碑“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中嶽風景區整建會白”。转自《太室阙探访

 

太室阙探访

转自《太室阙探访

 

太室阙探访

转自《太室阙探访

 

【河南登封】 <wbr><wbr>太室阙 <wbr><wbr>中岳庙 <wbr><wbr>观星台

转自《【河南登封】 太室阙 中岳庙观星台

 

【河南登封】 <wbr><wbr>太室阙 <wbr><wbr>中岳庙 <wbr><wbr>观星台

转自《【河南登封】 太室阙 中岳庙观星台

 

【河南登封】 <wbr><wbr>太室阙 <wbr><wbr>中岳庙 <wbr><wbr>观星台

转自《【河南登封】 太室阙 中岳庙观星台

 

两千年的沉淀:武氏阙,郭氏祠,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阕

太室阙,建于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距今已经1993年历史。它位于太室山南中岳庙前500多米的中轴线上。它和武氏阙一样,也是子母阙,但要比武氏阙早29年建成。转自《两千年的沉淀:武氏阙,郭氏祠,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阕

 

太室阙东阙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黄盖峰下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后来便成为历代中岳庙前导空间的重要建筑。太室阙中心点坐标为北纬34°27′06.81″,东经113°04′04.09″。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各通高3.96米,长2.13米,厚0.7米,子阙比母阙低1.31米。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阙的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仅存“中岳太室阳城”六字。铭记刻在西阙北面,阴刻,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的缘由。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太室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县长吕常所建。分东西两阙,中间相隔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两阙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3部分组成。太室阙身以减地平雕手法,刻百戏、狩猎、神话故事、奇禽怪兽以及贵族生活等画面。画像久露荒野,风雨剥蚀,有的已漫漶不清,幸存下来的尚有60余幅。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中岳泰室阳城口口口”9字,今仅存6字。题额下刻篆隶参半的铭记,在西阙北面也刻有铭记,为阴刻隶书,计27行,除3、4两行为10字,其余每行9字,每段之前均以圆圈作标识,为汉代石刻文字所罕见。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太室阙对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转自《太室阙、中岳庙

 

  太室阙西阙  转自《太室阙、中岳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编号48/1196134国务院公布。时代:东汉。地址:河南省登封县。

    太室阙,位于河南登封城东四公里的中岳庙门前五百米处。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四月“阳城——长江左冯诩万年吕常始造”,是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与少室山庙前的少室阙、启母庙前的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太室阙为二重子母阙形式,分东西两阙,阙门间距6.7,两阙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母阙和子阙的阙身联为一体,正阙在内,子阙在外,正阙高,子阙低。两阙系用两层长方形石板垒砌,平铺在坚实的红土之上。最上层石块凿成斗形,上宽下窄,左、右、下部边沿刻卷草纹,上部则刻水纹。阙顶用三块巨石雕成四阿顶,高0.35、残长2.3、残宽1.42。正脊用一块整石雕成,安置在阙顶正中,脊两端向上翘起,前后两面雕成扣合的筒瓦,两头正面各雕六个瓦当。正脊之下雕出垂脊和瓦垅,四角垂脊为叠瓦脊,南北两面各雕五条,瓦垅间距约18厘米。檐部雕瓦当、板瓦和椽头。南北两面各雕六个椽头,间距21厘米,东西两面较窄,仅刻四椽。子阙的阙顶结构与母阙顶基本相同。因一面紧靠在正阙上,所以只做成三面坡顶的四阿形式。

    阙身四面雕刻百戏、狩猎、神话故事、斗鸡、马戏、奇禽怪兽以及贵族生活等画像。最典型的是西阙南面三层“车骑出行图”。阙上还雕有阙铭两方,能辨识者仅六十六字,内容是对岳神灵异功德无量的颂辞,后附有官职姓名。每段之前均以圆圈作标识,为汉代石刻文字所罕见。

    中岳庙一向很热闹,这是登封仅次于少林寺的热门景区。中岳庙往南,居中有一条小道,常年被树荫笼罩,很不起眼。沿着小道往前走出数百步,会看到一座很平常的小平房。平房被栅栏包围着,绕到前面,在平房的南侧,立着两块显眼的标志物,一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勒石,一是国保碑,2008年补设的国一碑。这里,这座平房里面,就是太室阙。

    太室阙,国保古建筑系列天字第一号。

    太室阙不开放。这是很郁闷的。这次来登封前,恳请当地的朋友帮忙联系能够看到汉三阙。因此,很侥幸地进到小平房内,与太室阙几乎零距离亲近。

    极其地诚惶诚恐,又极其地慌慌张张。目不暇接加上手忙脚乱,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对着格外巨大的太室阙盲目地按着快门。新换的相机也算给力,感觉都有拍摄了,才想起此处不让拍照。

    等到晚上回放图片,才发现有些精彩部分未能拍摄到清晰的影像。唉,这是在现场方寸大乱的后果。但面对仰慕已久的太室阙,不激动是完全不可能的。就这样吧,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简直就是喜出望外。

    评定星级:★★★★。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