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阙,又称东汉三阙,是登封市“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
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一种特殊的石雕艺术。始建于东汉,是中国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太室阙是中国古建筑国家级文物类1号保护单位,少室阙、启母阙编号分别是2号和3号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国家对其保护的重视。专家建议,由于东汉三阙年代久远,属于濒危稀缺文物,应把学术研究放在首位,尽快结束目前的半开放状态,将其封闭保护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据《诗经》记载,这种建筑物早在周代就有,阙的用途主要表示大门,它是象征性的大门,城阙可以登临辽望,察看敌情,宫阙和城阙因建置在交通要道上,悬挂布告、法令,昭示国人。庙阙也叫神道阙。
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时期,阙身四面雕有人物、动物、建筑物等50余幅画,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另有隶篆铭文,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书法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米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古时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太室阙位于太室山中岳庙的马路对面,这条马路没有的时候,太室阙是太室山神道的门阙,由此上山,才到中岳庙。两千年来,太室山荒了又绿了,中岳庙烧了又建起,沧海桑田,山河易帜,太室阙静静地立着。而今的太室阙影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穿过一条乡间土路,一圈木篱笆围着一个青砖的房子,太室阙就在这房子里。转自《太室阙探访》
转自《太室阙探访》 转自《太室阙探访》 太室阙,建于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距今已经1993年历史。它位于太室山南中岳庙前500多米的中轴线上。它和武氏阙一样,也是子母阙,但要比武氏阙早29年建成。转自《两千年的沉淀:武氏阙,郭氏祠,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阕》 太室阙东阙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黄盖峰下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后来便成为历代中岳庙前导空间的重要建筑。太室阙中心点坐标为北纬34°27′06.81″,东经113°04′04.09″。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各通高3.96米,长2.13米,厚0.7米,子阙比母阙低1.31米。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阙的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仅存“中岳太室阳城”六字。铭记刻在西阙北面,阴刻,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的缘由。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太室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县长吕常所建。分东西两阙,中间相隔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两阙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3部分组成。太室阙身以减地平雕手法,刻百戏、狩猎、神话故事、奇禽怪兽以及贵族生活等画面。画像久露荒野,风雨剥蚀,有的已漫漶不清,幸存下来的尚有60余幅。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中岳泰室阳城口口口”9字,今仅存6字。题额下刻篆隶参半的铭记,在西阙北面也刻有铭记,为阴刻隶书,计27行,除3、4两行为10字,其余每行9字,每段之前均以圆圈作标识,为汉代石刻文字所罕见。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太室阙对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转自《太室阙、中岳庙》 太室阙西阙 转自《太室阙、中岳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