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巡礼】太室阙

 hdzyf 2017-04-09


中国现存石阙34座,嵩山汉阙居其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其余主要为个人墓阙,作为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用阙,中岳汉三阙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阙上的画像和铭文十分精美,三阙之上200余幅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的画像,是雄大深沉的汉代艺术的集中反映。汉三阙的建筑形式和画像内容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中岳汉三阙不仅反映了阙与太室祠、少室山庙、启母庙的位置与环境关系,而且可以作为探究早期礼制建筑形制的依据。虽然中岳庙经历了自汉代至清代的复建、修缮,但是太室阙与中岳庙阙庙结合的建置、造阙的形式、画像内容与营造技术,突出地反映了汉代礼制建筑的初创制度。阙与神庙轴线基址关系的形成,汉三阙为中国唯一的现存例证。


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各通高3.96米、长2.13米、厚0.7米,子阙比母阙低1.31米。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


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名山第一坊”前500米处,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防止太室阙遭受人为和自然损坏,当时的中岳风景区整建会为其修建了5开间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的保护房,成为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处民国年间的文物保护设施。


最早对“石阙”进行“保护”的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第十三军第八师师长李全。1936年夏天,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和董作宾一起来登封考察。在地方官的陪同下,两位学者小心翼翼地穿过庄稼地来到“太室阙”前,端详“石阙”上的“汉书”感慨万千。两位学者深为“石阙”被自然风雨的侵蚀和人为损坏而惋惜。因为那上面有的地方残留着打磨的痕迹,以及一些类似于“到此一游”等拙劣的刻画。刘敦桢喃喃自语:“该盖房,保护起来!”


1942年便有了一栋砖圈洞式的保护房。三阙之中,只“太室阙”被囿于其中。保护房盖起来没多久,突然塌了顶,砸落阙顶的出檐。“太室阙”被“保护”起来的命运像一位美少妇,外伤使她的头部留下了一块永恒的疤痕。


 1953年,人民政府修整“太室阙”的保护房时,“少室阙”、“启母阙”也被囿于“壳中”。“嵩山汉三阙”屹立于旷野的风采,只能在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图片上领略。


因太室阙保护房历史不足百年,但已经破败,对其加以保护还是全部拆除重建新保护房,一度引发国内文物界争论。2007年2月,国家文物局巡视员郭旃就此问题专门向设在法国巴黎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总部专家征询意见,该保护房被认为是“保护文物的文物”而应予保护。2007年2月25日至26日,国家文物局领导、专家在考察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时,明确要求“要保留民国时期修建的太室阙保护房,不要随意拆除”。


根据国家文物局领导意见,2008年的维修工程主要修补了房顶漏雨、坍塌部分,更换了部分糟朽、断折的椽子,并且检修了局部变形的屋檐,清除了保护房后堆积的土石垃圾等,在维修的同时确保了民国时期原有建筑风貌。


登封市文物工作者宫嵩涛曾说:“太室阙是中岳庙的象征性大门,太室阙保护房作为民国时期文物保护设施的孤例,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文物保护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本身也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延续。

太室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阙顶用石块雕成'四阿'顶(庑殿顶),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浮雕有百戏、狩猎、斗鸡、铺首衔环等浅浮雕图案60余幅。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之一。

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砌成八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记述造阙的经过,上书'元初五年四月阳城□长左冯诩万年吕常始造作此石阙'等字。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五十余幅,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


保存较好的画像有50幅,内容为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龙、虎、犬逐兔、熊、羊头、鲧、龙穿壁等,题额刻在两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仅存'中岳太室阳城'6字。


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据《诗经》记载,这种建筑物早在周代就有,阙的用途主要表示大门,它是象征性的大门,城阙可以登临辽望,察看敌情,宫阙和城阙因建置在交通要道上,悬挂布告、法令,昭示国人。庙阙也叫神道阙。


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时期,阙身四面雕有人物、动物、建筑物等50余幅画,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另有隶篆铭文。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米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古时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三年的时间

近百次游学活动

集结数千人行走的力量

跨越全国五百多个历史文化景点

在这里,和历史讲坛在一起

与历史来一次亲密接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