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帮」黎老支招之流涎

 江湖无岁 2020-05-05

医学指导/儿科 黎世明教授

文/儿科 张莹主治医师、欧阳学认主治医师

小朋友流涎,俗称流口水,对于家长而言,还是蛮常见的。

婴幼儿在出牙期间流涎多,而无寒或热的特殊不适表现,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即可自愈。若因为口疮、鹅口疮、牙龈红肿等情况导致流涎,一般先对症治疗此类口腔疾病,则流涎可随之而愈。

但是,有部分孩子,流涎日久不止,又非口腔类疾病所致,家长烦恼不止,求助黎世明教授,看黎老如何对流涎进行辨证论治。

「育儿帮」黎老支招之流涎

「育儿帮」黎老支招之流涎

《素问》有云:五脏化液,脾为涎。故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涎来源于脾,赖脾之阴气补充滋养,受脾之阳气调节控制,两者协调,使口中涎液分泌正常。

而小儿脾常不足,易受各种因素导致脾胃之气失约,而出现流涎过多。

涎液清澈,量多而无臭,面色苍白或萎黄,啼声低弱,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质淡,证属脾冷(脾胃虚寒)。

涎液粘稠,略带臭味,面色红赤,啼声响亮,口干多饮,小便黄短,大便硬臭,舌红,苔黄,证属胃热(胃火盛)。

临床上脾冷的小朋友多见,多见于病后,与使用寒凉的药物或抗生素有关,部分儿童因饮食生冷等,而出现脾胃受寒,不能收摄津液而发病,临床多以健脾醒脾,促进脾胃运化,少佐收涩之味,可选用北芪、党参、茯苓、陈皮、砂仁加瘦肉炖汤,益智仁或乌梅煎汁当茶水饮。

胃热致流涎的小朋友,多由于进食过度肥腻温燥食物,致脾胃积滞化火,大便不畅,胃热上冲,治疗上以清泄胃热为主,但多选用性味平和之药,忌过于寒凉,伤脾胃之正气,可选用白萝卜煲排骨汤或生地炖猪脊骨汤,或麦芽、谷芽、莱菔子、山楂煮水当茶饮,或有七星茶亦可选用。

「育儿帮」黎老支招之流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黎炳南教授学术继承人,岭南黎氏儿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主要成员。出身中医世家,通过家传、师承院校教育及长期在第一线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学贯中西,主要从事儿科呼吸、脾胃病证的中医药研究,尤擅长于治疗小儿哮喘、咳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等疾病。主要著有《黎炳南儿科经验集》、《岭南中医儿科名家黎炳南》。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