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扬,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时,杜甫为避兵锋寓居成都四年,这就有了所谓的草堂。他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草堂建成不久,便有崔明府(县令)来做客,于是有了《客至》那首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之名而后世流芳。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在中国画坛成为了一个专题画类,全国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 从地图上看,杜甫草堂就在浣花溪旁,正是“舍南舍北皆春水”的环境。 我们一进公园大门,绕过竹林,直趋草堂,宅前是一所干净的小院,柴门,竹篱,叫人立刻想起“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境,小院门前那条路现在也被命名为“花径”。 草堂是一套一明两暗的典型中国式住宅,确是茅草铺的屋顶,中间是客厅,左手是书房,还真摆着几本书,不过草堂里的光线实在太暗,连相机都很难拍出影子来,不知当年杜老夫子在此如何看得清书?那时候又没有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 右手是厨房,橱柜锅灶也一应俱全。想想住在这里还真是幽静,坐在小院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何等逍遥自在!不过现在的草堂只孤零零一所院落,并没有什么“邻翁”,更无法“隔篱呼取”。 下面这首初中就学过的名诗《绝句》也是在草堂创作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现在的草堂,院外全是高大的竹林,撒下一片幽绿,怪不得草堂里黑得根本看不成书。竹林遮天蔽日,就算真有“一行白鹭上青天”,怕也看不到,更别提“窗含西岭千秋雪”了。看来不是杜老先生在“杜撰”,而是后人修的这个草堂及周围公园已经完全不似当年了。 作者在杜甫草堂速写 不过既然建成了公园,自然要高度绿化,以大量竹林、蓬门营造一种清幽静雅的氛围,体现诗圣高洁刚正的精神,没办法照顾杜陵老儿的诗境了。 草堂不远处有一池春水,周围青竹万竿,茅庐水榭,不由画一幅速写。 文/闲云若海 |
|
来自: dingwenbe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