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最难懂方言,你的家乡话上榜没?

 梦幻随想99 2020-05-05
重庆最难懂的方言,你的家乡话上榜没?
有一种称赞,叫“不摆老”;有一种显摆,叫“宝器”;有一种助威,叫“雄起”;有一种一会,叫“哈哈儿”;有一种分手,叫“拉爆”。
有一种吐槽,叫“涮坛子”;有一种心狠,叫“刮笃”;有一种调皮,叫“千翻儿”;有一种吹牛,叫“冒皮皮”;有一种方言,叫“重庆言子儿”。
中国方言众多,但惟独重庆方言号称“言子儿”。重庆人之所以,随口都能冒出几个段子,还是源于重庆方言的博大精深。
听不懂区县方言闹乌龙
云阳方言:甲:晚上吃么子?乙:好,我们去买馒头
说起重庆区县方言,网友“cqwenwen”回忆起了一个至今令其啼笑皆非的事情。
她回忆称,大学刚入校时,和一个来自云阳的同学一起去食堂,云阳同学问她:“我们去吃么子?”她很茫然:“啥子?”云阳同学继续问:“我们去吃么子?”她继续茫然。但因为彼此还不熟,相互间也比较客气,她不好再继续问,于是接了句:“好吧,我们去买馒头。”原来,她以为“么子”是馒头,后来才知道,云阳话里的“么子”,其实就是很多重庆人说的“啥子”。
除云阳外,开县方言也要说“么子”。
据了解,除了“么子”,开县话里的“这超”(这时候、现在),“勒超”(那时),有时就连临近的万州、云阳人都听不懂。

巫溪方言:在主城工作,家人拉两“船”被子上来是有多土豪?
对于重庆区县方言,家住重庆南岸区巨成龙湾小区的杨莉,也有一些有趣的经历。
她刚毕业工作那会,有位同事是巫溪人,到了冬天,有些同事去买厚被子,这位巫溪同事很是淡定,说她爸妈会给她“拉两船”上来。“当时我们一听都愣了,拉两船来是好多呀。”后来才知道,其实就是两床被子,因为巫溪话里,“床”的发音就类似于“船”。

万州方言:他要把“右客”带起 知道他要带谁不?
说起区县方言,家住重庆主城区的汪然也有听不懂的经历。前段时间汪然认识了一位万州的朋友,上周,这位万州朋友说带着“右客”来重庆了,想晚上一起吃饭聚聚。
赴宴之前,汪然一直疑惑:“他是带了什么‘右客’来了?”见了面才知道,原来就是这位朋友带了老婆来了。在万州及周边区县的方言里,老婆也称“右客”,据说源于“男左女右”的意思。“以前听到过‘堂客’,这次还第一次知道‘右客’,真是长知识了。”汪然称。
不过汪然的这位朋友也说,现在这种叫法也很少了,有时候说起是觉得好耍。

綦江方言:招工者问是不是高中学历  农民工答“博士”
在上周北碚区举行的一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上,来自北碚玻璃仪器厂的招工方问一名应聘者:你是高中毕业吗?被问者是一名30来岁的男子,他回答:博士!招工方一听,惊呆了:“你学历那么高还应聘这个岗位?”那男子一听,也是一脸诧异:“学历高?”
双方进一步沟通才明白,原来这名应聘者是綦江人,他回答的是:“不是!”结果招工方听成了“博士”,才闹了这场误会。

丰都方言:“发钱”变“发情”差点闹翻脸
一般情况下,方言听错了,无非也就是博大家一笑。但有时,因方言产生歧义而引发误会,却有可能影响到人际关系。
程先生是重庆缙云集团的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本月中旬,按正常来说,该到单位发薪水的日子了,但是,他的银行卡上工资迟迟没有到账。于是,一天在单位和几个同事吃午饭时,他问一名女同事:“你发情了没有啊?”
本来大家还说说笑笑的,一听这话,立马就不言语了,气氛非常尴尬。都下意识地一瞅那名女同事,只见她的脸一阵红一阵白,道:“你说啥子?莫开这种玩笑,我跟你很熟迈?”眼看就要跟程先生翻脸,大家连忙劝住,一问,才知道,程先生是丰都人,他问的是“你发钱了没有啊?”结果,“发钱”听成了“发情”,险酿“大祸”。
重庆方言分三大片
重庆方言实际上属于广义的北方方言中的次方言——西南方言。在重庆方言中,又分为三个大的方言片:灌赤片、黔北片、成渝片。其中,綦江、江津一线归属灌赤片,秀山等地归属黔北片,其余区县归属成渝片。
以渝中区为代表的主城区方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庆话;
川东话:以万州、涪陵为代表。川东话代表性的语音特点是把“白”念成“别”,去声字在词尾时变成阴平调等;
川北话:以合川、潼南为代表。川北话代表性的语音特点是“花、发不分”,把“飞机”念成“灰鸡”,“黄花”念成“房发”等等;
川东北话:以开县、云阳等为代表。川东北话的语音特点基本上综合了川东话和川北话;
渝北到长寿、丰都一线的方言,把“泥、你、尿、年”等鼻音字念成“移、以、要、言”。丰都话还有“烟、因不分”的问题,把“钱”念成“情”,“全”念成“群”等。
重庆方言究竟有多难懂?
小当今天为大家扒来那些传说中重庆地区最难懂的方言,赶快看看你的家乡话上榜了吗?

云阳话
h、f不分,吃饭不叫吃饭(fàn),叫吃饭(huàn)
云阳话流行于渝东北一带,凤鸣镇和盘石镇口音最为纯正。
特点1:h、f不分。这是正宗的云阳人走到哪里都改不了的口音。在云阳,吃饭不叫吃饭(fàn),叫吃饭(huàn),这也是许多云阳人身在外地容易闹出的笑话。
特点2:通常一句云阳话陈述句的末尾会有一个“哒”字,作为语气助词,与普通话中的“了”同义。例如:走得着哒(该走了)、吃饭哒。
特点3:云阳人在表达“在干什么?”时尤其有特点,他们不会像重庆话中说“在干啥子?”,也不会像四川、山西、内蒙古话说“在干甚?”,他们会说“在做么子?”。么,在云阳方言里就表示“什么”的意思。

巫溪话
很搞笑的发音uou不分
特点1:平翘舌
巫溪话的平翘舌明显区别于北方的多后鼻音与翘舌,但相对于重庆本地又要少很多,介于两者之间。重庆人说“磁饭”,北方人说“吃饭”,巫溪人说“剋饭、其饭”;重庆人说“四不四”,巫溪人说“是不是”。
特点2:uou不分
一个搞笑的发音,就是遇U音就读作OU,如lou qu na ge dou dou shang you ge zou zhang ta xing dou.音为“楼区那个逗逗上的个走长他姓豆”。“逗逗”意偏僻的地方,它的实际读音是:六区那个读读上有个组长他姓杜!这种语音只能说是奇特的风味儿了。
江津话:藏古汉语秘密
不少江津人和綦江人都有感受,在主城区,纯正的江津、綦江口音很容易被辨识出来。有的人自嘲“土得掉渣渣”,说起来很用劲。之所以这两个地区的口音有如此高的辨识度,原因在于其入声字的发音。
《重庆市志·方言志》中讲到,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最后一个为入声调,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
现在在重庆大部分地区成为“阳平”,入声调在江津、綦江、以及与之接壤的南川部分区域却有保留,江津话的陆(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江津人的陆(六)“远近闻名”,除了江津人,主城和其他区县的人似乎都学不会。
另外,江津口音和綦江口音十分接近,蚊子都爱说成蚊葱。

綦江话:“卜”=不
綦江方言隶属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灌赤片中的岷江小片,主要特征是入声保留,独立成调。这是綦江方言与其它成渝方言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綦江方言今共有四声五调:阴平45、阳平21、上声42、去声213、入声33。
比如,缺衣(一叶)少食(十舌E),是(四)还是(四)不(卜)是(四),六(落)、七(切),綦江以外的外地人是说不“朦”(明)的。

万州话:语调上有一定区别
跟重庆主城区的语言差不多,语调上有一定的区别(如万州话中没有“了”,所有的了用“打”代替),某些方言和重庆方言相差较大,如重庆话叫媳妇堂客,万州话叫又客。
在抗战时期,上海,江浙居民进入重庆。吴语成为重庆市区20世纪初中叶流行的时髦语言,带来了“格式”(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转来”(回来,源自苏州话),“行市”(能力强,源自苏州话)一类西南官话中没有的吴语词汇。
另外,万州话中的方言与其临近区县都有较大区别,如万州人喊爷爷为嗒嗒,叫您为眼儿,吃饭叫喰(qi一声)饭或者ki饭。
丰都话:缺yan音易误读
丰都话中没有ian、yan等音,代之以in、yn,丰都话的发音则显得格外另类。比如丰都话中天=听,电=定,县=信,全=群,圆=云,钱=情,盐=银。
所以“发钱”就会念成“发情”。

秀山话:ang全部说成an
秀山中西部靠近贵州,“ie”的韵母都发成“i”。比如,离别会说成离笔,切西瓜,听起来像骑西瓜。
秀山与湖南相接的东部则发音更有趣,f、h不分,开会=开费,飞机=灰机,吹风=吹烘。
秀山人的an和ang也不分,ang全部说成an。比如躺着说成坦着,明明很伤心说成明明很三心,讲课说成减课,成双成对说成成酸成对。
秀山话中还有一些特别的词汇,比如哥哥称为“大爷”,弟弟称为“佬佬”,老年妇女称为“老把把”等。
重庆部分难懂的方言
万州:灭水(墨水)、别色(白色)、玉(喂)、蛤打(黑了);
开县:勒超(这时候)、那超(那时候)、细娃儿(小孩);
忠县:蛇会(协会)、彬彬(边边)、养(您);
云阳:么子(什么);
奉节:么哩(什么)。
方言考题:这些发音属于哪里方言
今天明天——怎朝门朝(江津)
结束——煞割(江津)
很快——几家伙(江津)
使劲儿——很(hei)几(江津)
送——拼(江津)
吝啬——央夹(江津、秀山)
不知道——捞不倒(酉阳)
弟弟——佬佬(秀山)
男人——农会(秀山)
开始——起轿(江津、武隆)
小偷——墨脑壳(秀山)
昨天——幢天儿(丰都)
买肉——各搞(儿)(丰都)
黑得很——区猫哈(丰都)
傻瓜——掌宝(云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