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学习

 忘仔忘仔 2020-05-05

医院名称:辽宁省肿瘤医院

主治医师:李晓凡

主任医师:罗娅红


患者:女,37岁

主诉:发现右乳肿块 1 月 ,不伴溢液及疼痛

专科检查:右乳外上象限及一 2.0*2.0cm 大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

家族史:无乳腺癌家族史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肿瘤标记物正常

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X线检查

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

T1WI脂肪抑制序列

T2WI脂肪抑制序列

DWI,病灶ADC值约0.00107mm2/s

T1WI增强早期(第二时相,116s)

T1WI增强晚期(第八时相,364s)

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答案:B

肉芽肿性乳腺炎


患者局麻超声引导下行右乳肿块穿刺术。组织病理学诊断考虑炎性增生性病变,伴淋巴组织增生,01: CK (-), CD20部分(+), CD3 部分(+), Ki-67 10%+; 02: CK (-), CD20 部分(+), CD3 部分(+)。
5日后行右乳区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符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脓肿形成,局灶导管上皮轻度
非典型增生,03:ER 不均质(+)CK5/6(+),P63(+)。术后恢复良好,隔日出院。

1、乳腺超声检查显示右乳外上象限不均质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血流丰富,BI-RADS 4B类。

2、乳腺X线检查显示右乳外上象限稍高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BI-RADS 4B类。

3、乳腺MRI显示:右乳外上象限见不规则形肿块,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内部强化不均匀,TIC曲线初始相呈快速强化,延迟期呈流出型。病灶于DWI序列呈高信号,ADC值约0.00107mm2/s,BI-RADS 4类。

诊断意见及建议:超声、X线检查及乳腺MR检查提示,右乳外上象限肿块,密度稍高,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血流丰富,ADC值较低,以上征象皆提示肿块的恶性可能,但患者年龄偏小,炎性病变亦不能除外。

1、叶状肿瘤:叶状肿瘤可表现为分叶状、高密度、边缘光滑锐利的肿块。病灶较大时患侧乳腺血供可增加,表现为粗大的静脉。此病例中肿块边界模糊,分叶亦不明显,可与叶状肿瘤区分。

2、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分布于乳腺区段;边缘以毛刺样为主;增强后的主要强化方式为不均匀强化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灶常位于乳腺区段与乳晕后区;边缘模糊;DWI 显示环形强化中心显著高信号,ADC值明显低于乳腺癌,增强后常伴内部一个或多个小环形强化,内壁光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大,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

3、浆细胞性乳腺炎:多以疼痛或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内陷,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症状通常仅为触及肿块。PCM的 MRI平扫 T1WI 常出现大导管内高信号,亦表现为多环形强化及脓肿区 DWI 高信号,故结合病史尤为重要。

概述: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为临床少见的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慢性乳腺炎性疾病。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与泌乳、感染、免疫、外伤、口服避孕药等多种因素有关。
GM常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无红肿热痛或乳头溢液等典型炎性体征,且多为单侧病灶,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亦可引起同侧淋巴结肿大,极易误诊为浸润性乳腺癌。

影像学表现:

乳腺超声检查: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表现主要为不均质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血流丰富。
乳腺X线检查:表现为非对称致密病灶或肿块,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
乳腺MR 检查:平扫 T1 加权信号低信号,T2 加权信号高信号,动态增强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常可见单发或多发液化坏死,表现为小环状强化灶,囊壁光滑。TIC 曲线常为流出型或平台型,偶可为流入型。

病理:

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破坏消失,内肉芽肿形成,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另有淋巴细胞、上皮样巨噬细胞和巨细胞等,并常有微脓肿形成。

治疗:

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且易复发,故乳腺病灶扩大切除术配合激素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