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红色文化——单县终兴镇霍院村

 湖西忆语 2020-05-05

单县是湖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革命前辈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2019年,县政府投资建造了占地五千平方米的湖西革命历史展览馆,并组织人力发掘有价值的红色文化信息,在此背景下,单县终兴镇霍院村的红色历史凸显了出来。

19377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再次合作,全面抗战开始。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十五军团合并,改编为八路军115师,19378月下旬起,115师分多批开赴山东战场,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打击日伪军。

193982日上午,115师与日伪军在梁山地区开火, 激战至3日晨,日伪军大部被歼。时任十团警卫侦察连连长的高锦文在这次战役中,身体多处负伤,被部队转移到湖西根据地张聂庄村党员李坤家中养伤。

1940115师部队和地方武装合编为教导七个旅。高锦文被任命为十团教导四旅教导队队长。

由于抗战形势需要,1940年底,高锦文伤势好转,被组织派到霍院村任编村村长,由此开启了霍院村的革命斗争史。

霍院村穷苦人多,全村无一户地主,都是贫农,且无一户杂姓,村民之间非常团结。高锦文过来后,发展了一部分党员,群众基础很好,后来七团、八团、十一团都把团部驻扎在霍院村。

全国人民对日军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对共产党的认同度逐步加深,党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基本都能被穷苦大众所接受。

在湖西根据地活动的队伍,有共产党的八路军,也有国民党的七路军。八路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吃苦在先,在群众中树立了好形象。

高锦文脱下八路军装,换上农民服装,来到霍院村当村长,住在农救会会长霍长星的家中。在白色恐怖下,霍长星与妻子霍李氏,帮助高锦文做了许多革命工作。

高锦文一边帮助村里人干农活,按照年长年幼称呼大家,一边做抗日动员工作,他介绍霍长星入了党,又发展了霍长星的堂弟霍长勤和堂侄霍德珍为党员。在高锦文的影响下,霍院村的霍长连、霍新明、霍长仁,齐楼村的齐泮海,李双楼村的李明震,贾新庄村的牛宣珠,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霍长仁在抗日前线牺牲,李明震随十团转战北方,成长为一名部队干部,解放后转业到地方电业局工作。

1942年以后,陆续来了一些干部,比如老红军李建,曾化名霍德山,来到霍院帮助群众搞减租减息,还有楚德民、刘富昌等人,他们一边打鬼子,一边帮乡亲们挑水扫地干农活,与群众关系非常好,称兄道弟,喊爹叫娘。敌人来扫荡,村里大娘就掩护他们,说他们是自己的儿子。

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劣,前线下来的很多伤员被分散到百姓家里。几乎各村都住着八路军伤病员,尤其是霍院村更是伤员养伤的据点。

霍院村过去是有名的小铁桶,一到秋后四周用高粱杆围上,大车把路口一堵,十分严实,村里人都会武术,土匪都不敢过来拉户,群众觉悟高,村里发展的党员多,都拥护共产党,住在这里很保险。

19401945年,在抗日形势最艰苦环境下,高锦文担任霍院村编村村长,组织群众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发动妇女做军鞋军袜,补充军需物资;掩护照顾伤病员;筹集粮草,磨米磨面,安排几个胆大心细的村民赶着红车子送到曹马、鱼台等八路部队根据地。为了掩护好伤员,防止日本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党员带领村民在霍家祖坟后面挖了地窨子,此处南边有个大池塘,东边有一片杨树林,西边靠近练武场香屋,上面盖上高粱秸秆,把伤员藏在这里很安全。村民白天给伤员送饭,只需拉开一捆秸秆,把饭递进去,这样方便双方掩护。

就这样,一批批受伤战士在霍院养好伤,有的回归战争前线,有的留在了地方做工作。比如,1944年转移到霍院疗养的老红军赵文胜,就一直在地方做医疗卫生工作。

霍长星家院里至今保存着一个大碾盘,很有历史教育意义,当年高锦文等人开党小组会时,碾盘就是他们的会议桌。在筹备抗战物资碾米磨面时,碾盘就是他们的劳动工具。这个碾盘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曾经掩护过两个老红军的生命。

1944年,深秋的一天下午,高锦文、赵文胜、霍长星、霍长勤等几个党员正在开会,突然,村里狗叫声四起,杂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高锦文反应敏捷,说:不好,有情况,可能是到这里来的!霍长星岁数最大,急中生智,飞快地说:老高、老赵你俩都是外地口音,不好掩饰,赶紧钻到碾盘底下,我们几个都是本村人,好应付!快点快点!说着不由分说,扒开碾盘底座口,把二人推搡进碾盘下,几个人匆忙用砖块掩上,其他人还未来得及躲藏,一小个子汉奸带领十几个皇协军闯了进来,进门就说:听说你们村窝藏着两个老八路,一个姓高一个姓赵,人现在在哪里?找不出来,你们一个个都得跟我们回去向皇军交差!霍长星说:我们都是本村老实种地的农民,哪里有老八路啊?

一帮伪军屋内屋外四下翻腾也没找到人,就把霍长星、霍长勤及霍德珍叔侄三人押回去交差,解下绑腿带子把三人的眼蒙上。走了很长一段路程,来到一个村,大概是一户地主家的大院内,各村押来嫌疑人都在这里集中审讯。

霍长星三人被关进一间屋子内,听见院内喊一个审讯一个,枪就响一下。霍德珍年龄小,吓得全身像筛糠一样哆嗦,霍长勤比较老实,霍长星怕二人一紧张,审讯时露出破绽,就悄悄对二人说:你俩别害怕!咱仨不管他们先喊谁的名,我都先去!

枪毙了三四个人,就听外面枪声乱了,敌人以为八路军打来了,审问暂停,挪地方再审讯。在混乱当中,霍长星趁敌人防备疏忽,给长勤和德珍使眼色,二人撒腿就跑。

跑了两个人,在押的这些人都加重了刑罚。霍长星被倒背着胳膊,用扎腰带使劲捆起来。敌长官命令,由两个伪军把霍长星押回霍院村,就是把霍院村翻个底朝天,也要把老高、老赵俩老八路找出来。

已近傍晚,刚下过雨,雾气腾腾,地里的高粱杆还没有砍倒,正好隐藏。霍长星边走边寻思,这是唯一的逃跑机会了,这一回凶多吉少,也不知道走多远就挨了枪子了。走到霍院村东边的八尺大沟前,霍长星扭头故意大喊:老高,你上哪跑?两个伪兵赶紧调转枪口,霍长星双腿用力,一下蹦到大沟对岸,顺势一滚,藏到高粱地里了。瞬间,身后的枪声响起,两个伪军胡乱扫射了一通,面对八尺大沟也无奈,只好骂骂咧咧的回去了。

霍长星藏在高粱地里,松了一口气,胸口突然一热,一口鲜血喷涌而出,用手背去擦,才发现,本来被倒背着捆绑着的,绑带被他一使劲竟然挣断了!由于用力过猛,从此落下劳伤的毛病,经常吐血。赵文胜用伤心草煮鸡蛋的偏方为他调养,恢复了不少。

由此故事可见,起源于战争年代的党群关系,有着稳固的基础,为什么群众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革命干部?因为人们相信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幸福,八路军战士就是人民子弟兵,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如磐石,这种坚定的信仰和精神,经历岁月愈久,愈弥足珍贵!

具有武术传统的霍院村百姓,在战争年代充分发挥了有利优势,为湖西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追溯渊源,霍氏家族的习武传统自古就有,比如,历史上有名汉朝将领霍去病,民国爱国拳师霍元甲等,全球有128万霍氏族亲,著名武社就有近百处,遍布全国各地。

清朝嘉庆年间,霍院村的先祖再次定居,习武,延续200多年的霍氏大洪拳,现已被收录在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老辈人说喝了霍院的水,都会拉套四路腿。每开始练功前,弟子们都要给祖宗上香,武场就被大家通俗地称为香屋。在战争年代,香屋成为了八路军伤病员养伤之地。

2015古单霍氏族亲会发起组织修建了霍氏宗祠,即霍氏综合文化大院,仿照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大小房间24间,大殿追远堂,东厢房修德堂、西厢房习武堂,大院内设演武台及活动广场,不仅仅是霍氏族亲连根敬祖之地,也是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洪拳传承基地及中华霍氏炮洪掌拳发祥地。

霍院村一方面发展传承大洪拳文化,一方面也在积极传承红色文化,霍院村文化事业带头人霍德富先生(县民政退休干部、文化大讲堂讲师)、霍德祥(霍长星三子、霍氏宗祠建造设计人)及儿子霍庆磊和霍德富堂弟等人,为传承霍院村的红色文化付出了很大努力,比如,霍德祥老人把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保存下来,其中就有当年高锦文召开党员会议时当桌子用的大碾盘、当年的生产劳动工具等;霍德富先生说:我们传承红色文化,不为名利,只讲付出!战争年代讲流血牺牲,和平年代讲无私奉献,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和社会更好!

202049日上午,单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党史办惠正法主任组织了一班人员,到霍院村走访,召集村里的老人回忆老红军高锦文、赵文胜在霍院村的斗争故事,事后对走访材料进行了梳理和整理,存档备用。

202052日,老红军高锦文之子高粱栋、之女高连英等人来到霍院村,与霍德富、霍德祥等老人座谈,共同回忆那个动人心弦、烽火连天的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抚古惜今,心潮澎湃!想当年,无数革命志士,正当青春年华,国家有难,毅然挺身而出,为国赴难,以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刀枪火炮,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不管岁月如何流逝,那些用铁血铸就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为后人照耀着光明大道!

附:


老红军高锦文资料

高锦文,1917年出生于山西孝义县杜村乡西梁庄村,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三军团五师当通讯员,1936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师通讯员,班长、连长团侦察参谋、团直属队长、编村长兼游击队长,解放后任单县石村乡乡长等职,曾随 115师教导四旅,黄河支队,湖西七团,十团等部参加著名的陕甘宁,平型关,濮县,梁山,定陶仿山,苏鲁豫皖等战役,历经战斗达数百次。头腹腿部多处负伤。在浴血奋战中,屡立战功,荣获抗日和解放勋章数枚。

老红军赵文胜资料:

赵文胜,1913年生于福建省武平县中山区雷公村。1930年参加红军地方游击队,1932年编入红一方面军二十二军三团一营三连任通讯员,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教导四旅十团一营卫生所长。1942年在安徽砀山罗寨战斗中负伤。1944年,赵文胜被部队安置在终兴镇霍院村农会会长党员霍长星家疗养。解放后一直在农村,行医乡里,治病不要钱,口碑极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