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四十岁的生日,凌晨两点我才睡下,五点便又起来了。 窗外,暴雨雷电,不知道算不算一种洗礼。 近二十年的教学,让我获得了许多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培养了我的自卑。 一种奇特的感觉在内心蒸腾: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越发觉得自己浅薄。正如今日的短眠,虽竭尽全力入梦,仍无法沉入梦乡。都说语文教师如中医,越老越好,银髯飘洒才算高人。可我却迟疑了,犹如剧院外的孩子,怀着好奇心,胆怯地向里张望,有些渴望,又有点儿犹豫,更有一点儿紧张。岁月助我成长,难道是长成孩童一样吗? 过去的我似乎很自信,背完《论语》便以为无所不知,读完《李白全集》便以为走入了诗仙的内心,啃了《百年孤独》便以为了解了西方文学……说到底还是一种年轻的自信,自信只是因为年轻,除此而外真的一无所有。 想起龚鹏程老师的一段肺腑之言:“我现在这般平易的讲法,也是经过很多年才会的。我教书三十多年。刚开始时根本不能掌握‘读者’的问题,光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讲。又因我那时候才二十来岁,太年轻了,所以讲课务求高深,唯恐学生以为我没有学问。我自以为讲得很高兴、很精彩,可是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只能说老师学问太大了。后来我才慢慢学会现在这样的讲法。之所以要发感慨,讲这段经历,是说明每位作者都有其读者的设定,一味曲高和寡也是不行的,每位作者要搞清楚自己的读者是谁。”这段话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得太迟了,我竟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获得了一知半解的感悟。 作为教师,我的职业生涯很长,职业生命却很短。孔夫子“四十不惑”,现在想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伟大呀!如今我已正式跨入四十的行列,却存储了满满的困惑,甚至有“爆棚”的可能。凡人如我,与夫子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归根结底,离不开我们对“本”的思考与求索。“本立而道生”,朴素的话语背后却是人生的至理,是千万双迷茫的眼睛,是数不清的挫折与遗憾。 那么,教师的“本”在哪里呢?无限地丰富自我,只能算是有了做教师的“本钱”;经历各种教育场景,只能算是有了做教师的“本事”……也许,只有弄清楚什么是教师,才能找到我们的“本”。 如果我们仅仅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人,那看上去将是多么的刻板。我想,教师应当是“与美共同着生命”的人。“美”,即学生;学生,即“美”。儿童是美丽的,这不是诗人的赞叹,而是世人由衷的感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十八岁之前都是儿童,那么高中生也应是儿童。然而,当我们从小学走进高中时,很鲜明地感受到“美”的顿然消失,高中课堂里取而代之的是疲倦的容颜和凝滞的目光。人生如果没有美的童年,就真的只能是“一场苦旅”。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的生命焕发出美来,只有学生美了,教师才有真正的职业生命,才有“美”。 我的职业生涯还有二十多年,我想,我应该“与美共同着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