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海涛:雷车动地电火明——电的认知【云里*悟理-第22课】

 昵称65450 2020-05-05

悟世界之道,析万物之理,我是中科院物理所的副研究员杨海涛。本次课程我们主要简单回顾一下人类对电的认识和研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们,能从事到探索电的奥秘当中去。

人类早期对电的认识

01


首先我们讲一下人类早期对电的认识。中国从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时期,就用甲骨文,西周用金文这些象形字体,来形象地记录雷和电这两个字。以后的各个朝代都对雷电以及摩擦起电的现象,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比如说北宋时期的沈括,就在《梦溪笔谈》里边记录了雷电击中刀鞘的事件。他发现钢制的刀熔化了,但是刀鞘却完好无损。在中国古代对雷电现象的研究,主要是观察。

西周青铜器上代指闪电的“电”字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 600 多年,古希腊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泰勒斯,就用琥珀来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泰勒斯一生醉心于哲学和物理学的研究,终生未婚。据记载他是对付父母逼婚的高手。随后英国的吉尔伯特,德国的居里克,英国的格雷以及法国的杜菲,先后对电的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他们制作了验电器、转动摩擦发电机,以及发现存在两种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直到 1752 年,弗兰克林用风筝引雷电,对闪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西方16、17 世纪,由于受哲学家培根的思想的影响,物理学家更多是用实验,去探索电的本源。

在 1752 年,富兰克林做了风筝引电的实验,随后他把实验的结果发表了文章,但是遭到了教会,以及一些科学家的质疑。但富兰克林一直坚信,自己的研究是正确的,所以在对物理学的研究中需要恒心。在对雷电的研究中,由于雷电它的冲击电流可达到 3 万安培,感应电压可达到1~10 亿伏特,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俄国的科学家里奇曼(G. W. Richman,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11-1753)在 1753 年在做岗亭实验的时候,就因为中电身亡。所以我们同学们在做电的实验中,要非常注意安全。

岗亭实验

同时在 16~17 世纪,西欧的上流社会,尤其是皇室,对电的现象也非常感兴趣,经常邀请一些科学家去皇宫做表演。因此物理学家们,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机遇,能够得到经费的支持,以及一些较高的社会待遇,来进行科学研究。

英国女王伊丽萨白一世(1533-1603)观看吉尔伯特的静电吸引羽毛实验

电的本源

02


随着对电学现象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现在对电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最早,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实心球的模型,随后汤姆森又提出了葡萄干和蛋糕的模型,卢瑟福提出了行星模型,科学家玻尔又提出了玻尔模型。到现在我们认识到,电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它在原子核的周围,是有一定的出现的几率,我们称之为电子云。薛定谔和玻恩又提出了电子云模型,用波函数来描述电子云出现的几率,我们称之为原子轨道。

电子轨道

对于电荷,我们发现它遵守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任何的物理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都是守恒的。在宏观世界里,我们用玻璃棒摩擦丝绸,我们能发现二者会带上相反的电荷,这就是一个电荷转移的过程。其实在微观世界,我们正电子和负电子撞击以后,也会湮灭,产生不带电荷的高能的光子,这也遵守电荷守恒定律。


电的定量研究

03


在对电的本质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以后,科学家又希望能够定量地对电进行研究。英国的科学家吉尔伯特发明了验电器,法国的诺雷也发明了更为精密的验电器,德国的科学家布劳恩随后又发明了静电计,可以精确地测量带电物体的电量。

验电器:吉尔伯特(左);诺雷(右)

静电计

法国的物理学家库仑,从 1785 年到 1789 年,历经 4 年的时间,希望用仪器来精确地测定电量。他发明了库仑扭秤。利用这个装置,他提出了库伦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 q1 和 q2 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物体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时他提出了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库仑扭秤

美国的科学家密立根,在库仑定律的基础上,发明了油滴法测定电子的电量,他也因此获得了 19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带电量,都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其中基本电荷就是一个质子,或者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电量单位库仑,就是 1 库仑,它包含 6.24×1018 个基本电荷。当然我们可以反过来定义,一个基本电荷的电量是 1.6 × 10-19 库仑。

油滴法测定电子电量

电的产生

04


在人类对电量能够进行精确地测定以后,发现摩擦起电所带电量太小了,对人类的帮助不大。科学家就想,如何利用机械去产生更大的电能或者电量。在 18 世纪初,英国的豪克斯比发明了第一台大功率的摩擦起电机。不过它所产生的电是静电。在 1800 年,意大利的伏特发明了伏特电池,它产生的是直流电。在 1821 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就制备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的电动机。随后他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了圆盘发电机。法拉第除了在物理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之外,他也非常乐于做科普——据说他给小学生上过多次化学科普课。因为法拉第的老师戴维就是个化学家,所以他对法拉第去搞电学研究,认为他是不务正业。另外,法拉第也非常乐于交流。他组织了英国皇家学院的星期五科研论坛,每次他去做报告的时候,简直都是座无虚席。

第一台大功率摩擦起电机(静电)

在 1832 年法国的皮克西发明了,第一台的手摇式的交流发电机,那时候的发电机还比较笨重。在 1866 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励式直流发电机。交流和直流发电机都产生了。

第一台手摇式的交流发电机(左)

自激励式直流发电机(右)

在发电机的发明上,我们需要提到一个科学家,他叫尼古拉·特斯拉。尼古拉·特斯拉非常醉心于电的研究。在他的实验室里,他经常做各种各样的放电实验。做到高兴的时候,他会手持发电的电球给别人展示。在 1882 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两相交流电发电机

世界第一台两相交流电发电

除此之外,他在电学的其它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说在 1885 年,它发明了多相传电技术。1898 年他发明了无线电的遥控技术。特斯拉其实是美国的科学家爱迪生创办的直流电的公司里面工作。爱迪生对于直流电非常推崇,他认为交流电是旁门左道。所以说爱迪生的直流电,和特斯拉的交流电,两个人之间争斗的故事,如果拍成电视剧的话,绝对是一部剧情跌宕起伏的宫斗剧。除了利用电磁感应发电之外,我们现在人类社会还可以用光电效应、热电效应、压电效应来发电。

电的传输

05


现在我们对电的本源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利用发电机去产生电之后,我们需要把电传输到我们需要利用的地方。现在根据对电荷传导的难易,我们把物质可以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德国科学家欧姆,从1820 年就开始研究电的传输,分别在 1825 年和 1826 年,发表了两篇论文,提出了他对电的传输的认识。直到 1827 年,他才在第三篇论文里面,正确地给出了欧姆定律的形式。

乔治·西蒙·欧姆

我们现在知道欧姆定律,是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欧姆定律指的就是在稳恒的条件下,特别是温度稳定的条件下,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强度,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是成正比的。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液,但是它不适用于气体的导体和晶体管、电子管等半导体的器件。

与电子传输相关的,我们还有电流强度、电流密度、电阻率、电导率等这些概念。电流强度是一个标量,而电流密度是一个矢量。电流密度是在研究大块的导体中电流的电流分布时使用的。而电阻是导体的内秉性质,和导体的长度和截面积都有关联。根据电阻率,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三类:电阻率在 10-8-10-6 Ω·m 的范围内,我们称之为导体;在108-1018 Ω·m 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绝缘体;而在10-5-106 Ω·m 范围内,我们称之为半导体。

在金属导体中,在没有外加电场的时候,电子是在做无序的热运动,加电场以后,电子会定向地移动。但是在金属中电子的漂移速度,只有10-4m/s,远小于电子平均的热运动速率105 m/s。那么为什么在我们接通开关的一瞬间,我们的电灯、电器负载就开始工作了?实际上在金属导体中传输的是电场,这个速度可以达到 3×108 m/s,也就是光速。

在金属导体中银、铜、铝三种材料的电阻率最小,达到 10-8 Ω·m。但是即使这么低的电阻率,在电的传输中也会造成非常大的损耗。为了减小电在输运过程中的损耗,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电阻率更低的材料,在对汞、铌、铅等金属材料的低温实验中,发现降到一定温度的时候,比如说 4.2 K,发现它的电阻突然降为 0,于是科学家命名这种材料就为超导体。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超导体的工作温度可以位于液氮温区,科学家们还在继续寻找,能在室温甚至高温区间工作的超导体。如果这个梦想真的得以实现的话,那么人类对电的利用,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超导材料在降到一定温度的时候,电阻突然降为 0

在能找到可以工作于室温和高温的超导体之前,科学家们也在利用其它的技术进行电的输运,其中一项技术就是特高压输电。我们知道电在输运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个损耗是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也就是焦耳定律,而每个电站输电的功率是一定的,就等于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如果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压,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小电能在输运过程中的损耗。我国目前已经可以建造 1100 千伏的特高压输电线路。8 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每年可以减少 3.2 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高铁技术、核电技术,在世界上都是居于领先地位的。

1100千伏特高压输电

为了更加便捷地输运电能,科学家们也在开发无线输电的技术,比如有磁场感应的无线输电技术,磁场共振的无线充电技术,还有微波无线充电技术,还有将来要发展的全球无线输电技术。科学家们都希望用无线输电技术,能够将电输送得更远,输送的电量的功率更大。这当然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努力。有些无线输电技术,在生活中已经实现了,比如说给手机的无线充电。

磁场感应的无线输电技术(左)

磁场共振的无线充电技术(右)

微波无线充电技术(左)

全球无线输电技术(右)

而半导体对现在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半导体的输电能力虽然不如金属导体,但是在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我们使用的各种电子产品,其中都要用到半导体器件。而半导体器件是由硅来制作而成的,目前单晶硅的纯度,已经可以达到 12 个 9 (99.9999999999%),可以说是地球上纯度最高的物质。

单晶硅

半导体中对电的传输,主要是通过载流子来实现,包括非自由的电子和空穴。在半导体中,电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漂移、扩散、产生和复合。其中主要是用迁移量来表示描述载流子漂移速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半导体器件中,硅的载流子迁移率是 1350,碳纳米管、石墨烯的载流子迁移率可以达到 2 万甚至 10 万。如果今后用碳纳米管或石墨烯制作做半导体器件,不仅速度可以大大地提高,半导体器件体积也可以大大缩小。但真正实现碳纳米管或者石墨烯制成的半导体器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再谈一下绝缘体,绝缘体指的是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在绝缘体上不是没有电子,它是有束缚电荷的,它只是没有自由的载流子。因此对于绝缘体来说,是没有绝对的绝缘体,只有不努力的电压。在电压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把绝缘体击穿,从而变成导体。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一种特殊的绝缘体叫拓扑绝缘体。拓扑绝缘体指的是体相不导电,但是在它的表面和界面处是导电的材料。这样的话,可以把电子自旋的属性利用起来,实现有序的电子的输运,从而大大减小能耗。这对电子器件的发展,同样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拓扑绝缘体

电的储存

06


人类能够产生电,也能够实现电的高效传输,但是传输到一定地方,我不想马上用电该怎么办?这时人类就想到了要储存电能,那么在电的存储方面主要有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化学储能主要是利用锂离子、钠离子、锂空、锌空等二次电池技术。在电场的作用下,锂离子、钠离子可以嵌入或者脱嵌于电极,这样就能够储存电能,物理所在钠电池的开发方面,已经可以实用化了。虽然钠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度比锂离子电池要慢,但是因为钠在地球中的储量非常丰富,因此钠离子的电池价格非常低廉,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化学储能

在物理储能方面,主要是利用电容器,电容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在两个电极之间放入电介质,就可以实现电的存储。而存储电量能力的大小,也就是电容的大小是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电极板的面积已经两个电极板的距离成比例关系的。为了提高电容器的储电能力,科学家们又开发出了超级电容器,主要是利用电介质的双电层和一些贵金属氧化物的液电容来实现的。

超级电容器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材料在超低温区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超级电容器的容量。超级电容器,具有更高的循环次数,可以达到 5 万多次,同时充放电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超级电容器未来将和,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技术,成为生活中重要的储能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