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程序的思考

 冬荣悦阅 2020-05-05

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程序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项目先决策后研究、三边工程、技术质量无法保障、投资无法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建立了以政府审批流程为主导的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各行业进行了很多关于基本建设程序合理优化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对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基本建设程序,从操作层面进行分析,梳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程序

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程序按照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较普遍的划分方式是将建设程序分为五个阶段:项目提出和研究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如果将建设阶段继续扩展,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角度,还可以加入运营管养阶段,即“5+1”的全周期划分方式。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作用:

1.项目提出和研究阶段。该阶段各地方具体操作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并没有该阶段,或者非常简单。按照北京市的做法,一般为编制项目规划条件,开展设计方案研究等。

该阶段项目从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的想法意图成为研究方案,项目的功能定位、规模甚至投资估算初步确定和形成。

2.项目决策阶段。依次编制并批复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北京市的要求,该阶段还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出具土地预审意见等。

该阶段即项目的“立项”阶段,是建设程序的核心环节,决定项目是否列入建设计划。项目建议书的作用是研究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是研究技术经济可行性、社会效益以及项目资金等主要建设条件的落实情况。

3.项目设计阶段。依次编制和批复初步设计及概算、施工图设计及概(预)算,复杂项目在初步设计后还应有技术设计环节。该阶段项目从设想成为设计图纸,用地范围确定,项目投资额确定。

4.项目实施阶段。依次开展工程招投标、建设前准备和工程实施。该阶段项目从图纸成为工程实体,项目从前期工作转为项目管理和建设。

5.项目验收阶段。验收一般分为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交工验收是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移交工程,竣工验收是试运行期(缺陷责任期)结束后各部门联合验收。该阶段是对工程的实体验收,验收后转为运营管养。

6.运营管养阶段。项目建成后投入社会运营服务,前阶段的实施成果以及问题均会在这一阶段反映出来。

二、当前基本建设程序的问题

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程序,对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建设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实践证明,任何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带来损失(篇幅所限,对于该部分内容不做展开)。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基本条件已发生根本改变,新形势产生新的内外部矛盾。当前基本建设程序的问题主要有:

1.重审批,轻管理。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当前的基本建设程序,是以政府审批为主线的,或者说,一定意义上基本建设程序等同于审批程序,也就是用审批的方式,达到对项目的把握和控制。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审批是一次性的决策活动,这就导致审批不可能解决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部问题,需要以项目过程管理的方式予以补充完善。

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审批、轻管理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项目单位往往对项目申报和审批十分重视,在拿到项目批文后,放松对项目的管理,认为只要不违背批文中明确规定的事项即可;另一方面审批部门本着对项目建设和国家资金负责的态度,在审批责任的压力下,越来越谨慎,审批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和增加。

2.周期长,重点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固有的复杂性,决定研究、设计、实施和审批决策耗时耗力,同时,各个环节客观上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效率损耗,导致整个周期较长。当前我国的快速发展形势,要求基本建设程序提高效率,社会各方也都积极呼吁简化程序和压缩周期。

整个建设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属性和特点不同,从基本建设程序的设计上看,各个阶段环环相扣,互为因果。每个环节分属于各个审批部门,各部门各负其责,仅重点关注本部门的审批要素。但从整个流程的角度看,缺乏统筹,审批内容上重点不够突出,导致整个审批过程效率不高,甚至产生冲突。

3.各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在项目推进的全过程周期中,经常出现前期研究和审批时间过长,留给设计和施工时间较短的现象。实际操作中,由于对项目决策的慎重考虑、审批部门工作强度大、各部门意见协调难等多种原因,项目审批往往需要反复权衡,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决策。项目批复后,建设单位出于工期压力,不得已压缩工期,导致设计、施工等环节时间相对紧迫。实践证明,不合理的压缩设计和施工时间,会对项目实施造成很大影响。

4.各环节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程序的各环节主要是以串联方式展开,局部发生并联关系。上一环节完成后,向下一环节移交工作成果。这样的程序安排,导致下游部门很难参与前期过程,而上游部门也难以照顾到后续过程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沟通欠缺,实际上造成前后脱节,待发现问题已为时已晚。

5.缺少科学的后评价。近年来,项目的后评价已经逐渐引起了各界的重视,比如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后评价的有关规定,评价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可持续能力等)和项目目标评价等。实际中,后评价的开展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开展范围有限,存在评价指标不好量化等问题,未能真正起到促进项目全过程实施的作用。

总之,当前的流程还存在过度依赖审批环节,没有把项目控制要素分散到管理端和评价端,造成“前紧后松”的情况,进而导致建设单位拿到项目后就掉以轻心,加强过程管理的动力不足。项目审批的串联性以及重点不突出的特点,造成审批时间较长、前后脱节等问题。

三、程序优化和科学的后评价

在我国当前快速发展和交通行业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程序有进一步优化的需要。针对当前建设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处理好审批和管理的关系。审批和管理,是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单靠任一方面,都不能实现有效的全过程控制。

在分析审批和管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审批和管理对工程全过程实施所起的作用,厘清哪些问题需要在审批环节解决,哪些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控制。进一步明确审批和管理的关系,将一部分审批职能交给管理端去实现,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审批环节工作负担,优化审批流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加强项目的过程控制。

2.突出审批重点,压缩审批流程。在全过程审批流程中,各个审批环节之间及各审批环节内部的特点和侧重点不同,审批时应重点突出,对影响项目效益的决定性要素应重点论证分析,对辅助因素应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处理,对技术性因素应主要由专业部门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应把握的决定性要素有:项目功能、规模、必要性和可行性、总投资等,决定性要素决定了项目是否可以成立以及项目的框架结构;辅助性因素有:项目环境影响、土地利用情况、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等,辅助性因素制约和影响项目实施;技术性因素有:项目合理性、技术规范性、创新性等,技术性因素决定项目的实施效果、质量、安全和能否顺利开展。

四、优化的基本建设程序

当前的基本建设程序总体上是科学合理的流程,是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建设程序,仅需要对各环节的侧重点和关系进行优化。针对当前“5+1”的基本建设程序提出如下优化建议:

建立集中研究、联合审批、精细设计和严格施工、运营提前参与的基本建设程序:

1.集中研究。在项目研究阶段,增加研究深度,同时将项目决策立项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水影响评价、土地预审意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技术咨询工作提前到研究阶段,尽可能一次性集中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下一阶段的联合审批提供技术支持。实际中,目前的设计方案研究深度完全可以满足这样的工作需要。适当压缩项目提出和研究阶段工作时间,将该阶段的审批为主调整为咨询为主。

2.联合审批。在前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将项目决策阶段中的串联过程内容,调整为各部门联合审批,共同决策,一次性完成除设计内容之外的项目决策审批。建立以发展改革部门为主,规划国土、环保、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审批决策机制。对于重大和难点项目,应该给予充分的研究论证,可考虑引入中介评估、公众参与、专家评议、风险评估等多种方式。

3.精细设计和严格施工。适当延长项目设计阶段的时间,项目审批应以专业管理部门意见为主。这一阶段一般涉及很多具体的技术性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工作量巨大,应该给予从业单位足够的时间现场勘察和优化设计,避免工作失误造成损失。优秀的设计都需要优质的施工来实现,严格施工过程管理,也是建设程序中的关键。

4.运营提前参与。应该建立后期运营管养部门提前参与建设前期过程的工作机制,运营管理单位至少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参与进来,并出具明确意见,避免前后脱节。

五、充分发挥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后评价是检验项目成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审批和促进管理的重要抓手,应当予以重视,建议开展后评价机制的专项研究,进行科学的后评价管理设计。

1.后评价应该评价什么?由谁来开展?在何时开展?作者认为,后评价可分为效益评价和过程管理评价。效益评价一般由发改和财政部门开展,国内近年来有较多实例,在此不做赘述。过程管理评价是针对项目全过程流程开展的,可进行设计后评价,施工后评价,管理后评价等,主要应该由项目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开展。

2.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这一部分目前的研究和实践较少,是后评价开展的核心内容,作者认为应建立以目标和效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目的是通过后评价手段,建立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将项目各参与方的工作成果和项目的成败联系在一起,提高管理效率,解放审批压力,实现全过程建设流程的良性循环。方法上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大数据的方法等进行全过程评价。

3.当前建设程序的后评价一般都是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开始的,为了更好的发挥后评价的作用,项目的评价应该是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的建设者应该随时都具有后期评价的意识,做好过程管理和资料留存,为后评价的开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结语: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优化,主要方向是优化审批流程和建立基于效果的后评价体系。优化审批流程的原则是均衡审批和管理的关系,集中研究、联合审批和加强过程管理,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间。建立后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基于使用效果,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