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地处中原,四周无险可守,不利于军事防御,北宋王朝为了永保江山,就力求通过修筑高大坚固的城池,来御敌于千里之外。庞大的东京城有三重城垣,层层围护,自外向内分别是外城、内城和皇城。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东京城三重城垣中的第一道——外城。 一、外城的建造外城是东京城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始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的显德三年。为了与城内原有的唐汴州城相区别,又称外城、新城、罗城、土城等。 周世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他在显德元年即位以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大力整顿,使社会秩序很快就安定下来,经济开始复苏。此时,再继续使用原汴州城作为国都,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于是周世宗在即位的第二年,就颁诏天下,打算兴建新城。在进行了一番精心准备之后,筑城工程于显德三年正月正式拉开序幕。当时由于开封一带为'汴卤'之地,当地土中含沙量大,土质松软,不易筑城,还从百里之外的郑州虎牢关一带运来黏性较大的土筑之。 北宋时,对外城的修整倍加重视,增修达十余次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神宗时期。这次工程于熙宁八年九月正式开工,由神宗的得力大臣宋用臣总体负责。筑城中,还采用了宦官黄怀信等人的献策,对传统筑城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首次使用飞土梯、运土车等机械工具,大大加快了筑城速度。新筑的外城,周长50里165步,较后周世宗所筑之城增长了近2里,高、宽较前代也略有增加。熙宁年间,还大规模地开挖城壕,制定的开壕标准为'开阔五十步,下收四十步,深一丈五尺',但由于工程难度极大,最后竣工时壕仅'阔十余丈'。据考,北宋时期二步为一丈,阔十余丈,也就是二十多步,可见远未达到当初所定的标准。尽管如此,竣工后城壕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自是水有所归,而京城固矣。' 神宗元丰七年,又在外城墙体之上增筑了马面、敌楼、战棚和女头等。瓮城、马面、敌楼、战棚、女头等都是城墙的附属物,也是我国古代城池的主要防御设施,它们最早都是使用于边疆地区的城池上,从北宋东京城开始,内陆的城池才普遍使用瓮城、马面等边防设施。 二、边防设施都有什么?1、瓮城 所谓瓮城,是古代建在城门之外的小城,又叫瓮门、月城等。外城原本没有瓮城,也是在神宗熙宁年间增筑外城时增建的。有了瓮城,人们在进城时,必须'先入瓮城……次方入大城',如此层层设防,易守不易攻,军事防御功效显而易见。 2、马面 马面是指城墙墙体的向外突出部分,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一般每隔一段距离就建一处马面,这样,在敌军攻城的时候,守城官兵就可以站在马面上,从三面打击城下的敌人。当时,为了便于战时瞭望,马面上还建有木结构的楼子,叫作敌楼。此外,在外城上还配置了便于在守战中使用的活动装置,称作战棚。战棚的作用也就是便于战时移动、活动的敌楼。 3、女头 女头,也叫睥睨、女墙等,是建在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矮墙,一般每隔一段距离留有垛口或孔眼,也是为了便于城墙上的士兵瞭望、张弓射箭打击城外的敌人而建。之所以叫做女头、女墙,系在我国古代,有'物之小者称女'的习惯说法。按《宋会要辑稿》所记,外城睥睨的高度为七尺。 三、今开封城墙上的女墙经过北宋诸帝多年苦心经营,东京外城已经是城高壕阔、壁垒森严,显居当时全国诸城之冠;对城门按边城之制加以改造,在原城门之外增筑瓮城,为内陆城市所仅有;城墙上又密置敌楼、战棚、马面、女墙等,各种防御工事,一应俱全。北宋东京城,俨然一座屹立于中原大地上的封建军事堡垒。 北宋时期外城上共有12座城门,其他尚有汴河、五丈河等上的多座水门。城门按形制可分作正门和偏门,城门之外,均加筑瓮城。所谓正门,是供皇帝巡行、玩赏出入的城门。 外城部分城门已考古探明或试掘,其正门如新郑门、南薰门等皆直门两重,城门、瓮门两门相对,瓮城平面呈长方形;偏门如万胜门、新曹门等皆屈曲开门,城门、瓮门互不相对,瓮城平面呈半圆形。此外,外城上的汴河东水门也已经探明,其形制与正门的瓮城大致相同。当年外城诸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经千年沧桑,城楼早已荡然无存,在对诸城门的勘探中,仅发现了一些残砖瓦和朽木堆积,支离破碎,难复其原。值得庆幸的是,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为我们着意刻画了一座'东京城楼图',使我们得以观其图而窥其貌。另今开封清明上河园中,也仿《清明上河图》复建了一座城楼,为我们再现了当年东京城楼高大雄壮的风姿。 四、《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楼北宋时期,宋室为了强化封建统治,对京城诸门,尤其是外城城门制定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严格控制启、闭城门的钥匙。《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宴含光殿,军校营在新城外者,并令终宴。至夕,遣内侍持钥往诸门,俟尽出,阖扉入钥,遂为定制。'此记载说明,启闭城门的钥匙由内侍掌握,按统一制度管理,至天黑,新城诸门都要关闭,即便是在朝中大宴军校的情况下也不能推迟关门的时间。这些规定自大中祥符三年当作一条制度确定下来。仁宗时,由于官僚政治日趋腐败,部分监门官吏'多权富干请,无益于事',宋廷还下诏三司将其罢去。后到了神宗熙宁五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门的管理,神宗还下令'作京城门铜鱼符',实行城门铜鱼符管理法。铜鱼符法是指将鱼形图案刻于铜契之上,其上还有具体某城门的名称,每城门铜符分左右两个,左付诸门,右付内钥匙库,启闭之时,必须两铜符左右对合,否则不能开启城门。 其二,按时启闭城门。在城门启闭的时间上,原无具体明确的规定,至元丰六年五月,刑部上言:'窃闻京城诸门或不以时启闭,公私或以废事,欲新城并以日初出入时为准,委开封府检察。'宋廷采纳了刑部的建议,之后,外城城门便日出而开,日落而闭,颇具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管理特色。 其三,严格出入城门登记制度。北宋时期,官僚们出入城门时必须向城门管理者书其官位姓名等,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 哲宗元祐年间,又制定出了'文臣承务郎以上出入京城,并令书职位、差遣、姓名,所指去处,因依,今本门当日供申御史台及合属去处申尚书省'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出入城门官僚的监督,严格出入城管理。 结语总而言之,周世宗扩建的外城,彻底改变了已延续使用170余年的唐汴州城面貌,从此形成了东京城由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垣相围护,层层套叠的新格局,扩大了开封城的规模,拓宽了城内的街道,市容也大为改观。纵观古代开封城的发展历史,如果说是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的话,那么可以说周世宗时期已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梦溪笔谈》 《东京梦华录》 《宋会要辑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