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了目标才有工作,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工作。 部分来源:我是Leader
两位青年在抬石头修教堂。智者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一位青年说在搬石头,另外的青年则说在修教堂。50年后,说搬石头的人还在搬石头,说修教堂的已成了哲学家。 据说,任正非把这个故事讲给华为市场部的人听,对他们说: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修教堂”,为什么?我们瞄准了一个发展大目标,做的事情是天天在“抬石头”,但是总目标是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01 “没有目标,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德鲁克大师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
第二,在实现过程中,德鲁克更强调“参与决策”,也就是说,上级和下级首先要共同参与选择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谈目标转化。 请注意,转化过程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在个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
第四,德鲁克的目标管理还强调评价绩效,希望通过目标管理中的评价机制和绩效反馈,为团队创造一种激励的环境。 以上,目标管理的4个特点可概括为:明确的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时限、评价绩效。 02 目标管理前的2件事: “完不成”与“意义何在” 在进行目标管理之前,团队管理者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目标总是完不成?目标管理的意义到底在哪? 《经理人的困境》一书的作者杰西·索斯特林认为,“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专注于目标,却没有考虑这么做的意义,导致难以坚持完成目标,或者目标完成后,发现成功后的感受与预期有所偏差。” 基于此,杰西提出了3种提升意义感的目标制定方法:制定小目标而不是大目标、把意义和成就相连、向内找寻答案。
小目标与日常经验的连接更深刻。关注小目标,不仅能提高人们对事件进程的把控,更能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尤其是心理安全因素。这对于实现大目标有很大意义。 再或者,可以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第二,把意义和成就相连: 如果成就代表“是什么”,那么意义就代表“为什么”。把“是什么”和“为什么”相连,就让“为什么”的结果导向更明显。反过来说,知道了意义,就更能促进成就的实现。
企业制定目标,很多时候是和竞争对手的比赛,但放开其他企业的对比,企业自身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向内寻找答案”。
03 目标管理:德鲁克的三板斧
首先,制定目标,制定后就去执行。 在组织中,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这样的目标也许不止一个,那么就要对目标之间的关联性、目标本身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过程与结果做出预判,除此之外,还需要数据采集系统、差距检查与分析,并且提供及时激励制度的支撑。 德鲁克强调,目标定下了,就不要再去讨论其合理性,要把重点放在看结果而不是“追根溯源”上。
注意,德鲁克将分解目标视为管理者的工作,也就是说,管理者不光是制定目标、告知下属的人,他还必须清楚地分解目标,明确地告诉员工“你可以从这里开始,你的工作大致可以分几步完成”。 这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会不会相违背呢?并不会。事实上,这是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他们在分解和分配任务的时候,会对员工提出细化的执行建议和要求,明确期望和方法。这是管理者切实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表现。 什么是有效分解呢?就是将企业目标转变成各个部门及各个人的分目标,大目标变成小目标,小目标变成执行细则。 进行目标分解时,管理者必须注意3点:
过大、过高的目标不仅不会激发员工的动力,反而会削弱他们的信心。让人乐于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挑战性,一个是可实现性。挑战激发干劲,但前提是可实现。
2)遵循“目标管理”的特点,这里分解的目标必须有时间限制。 也就是告诉员工,这是你未来某一段时间的核心业务,如果有唯一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这件,你需要在限定时间里让团队看到你的成绩。
请记住:你给下属制定目标,不是为了难为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和成功的,只有下属的目标都实现了,你作为领导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考核目标,奖惩得当。 不管是大目标还是小目标,时间到了必须复盘,这当然涉及奖惩。 在客观的考核、评价过后,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复盘,对取得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励他们更好地实现更多的目标。相反,目标没有完成,也要给予惩罚,当然比起惩罚,作为管理者更要明白找到问题本质的重要性:
04 过程和目标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目标管理有两重涵义:一是,会定目标。而是,要管控过程。 其中,抓过程和定目标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同时,定目标者很多,达目标者不多,原因可能在所定目标不合理,更可能在过程管控不到位。
如上,马上扫码体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