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属之所以会无效工作,真正的根源是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天地人和w 2021-04-10

管理者在带团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的下属当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做出的东西不合格或者工作的结果令人不满意;而真正能产生高绩效的员工,比例在20%左右,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也就意味着中间的大多数,都是绩效一般,结果差不多的员工。

很多管理者会为此而困惑,甚至苦恼;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但是结果总是不理想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导致类似问题的重要因素就是你对管理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无论是对管理概念的理解,还是对管理规律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管理行为的偏差,也就影响了下属的绩效。换个角度说,因为管理者自身对于管理认知的偏差,导致员工的无效工作。

很多管理者认为,下属绩效低是由于其能力不行,其实,下属的绩效是由管理者决定的。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对管理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行为,让下属拥有绩效,并获得成长。

对于开篇描述的管理现象,其实作为管理者来说,只要你认识到“员工是一个分布”这样一个管理规律,你就不会纠结和困惑。我们团队当中的员工,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付出多少,都会呈现出“2-7-1”的人才分布;即20%的优秀员工,10%绩效较差的员工以及中间70%的大多数,这个比例是一个大概比例,并不绝对,优秀员工的占比可能占到22%,甚至30%,但是如果想更高,那你付出的努力可能就是指数级的增加。对于管理者来说,在认识了这样的管理规律之后,我们才不会顾此失彼,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产出低效的事情上;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你的焦点一定不是某一部分员工,而是团队的整体产出;你的所有管理动作和行为都应该围绕这个来设计。

管理者的认知决定了其如何看待管理,如何进行管理活动。只有明确了管理认知,才会有清晰的管理行为,进而形成合适的管理标准;员工才能更加胜任工作,做出更大的绩效,团队才能获得更大的产出。

为什么要管理

管理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和起作用的体系出现,是我们社会历史上一件起枢纽作用的大事。

管理是专门赋予资源以生产力的社会机制,或者说,它的职责就是谋求有组织的经济进步。因此,它就是现今时代的基本精神的反映。管理实际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彼得·德鲁克

谈到管理,我们永远也绕不开的关键人物就是被称之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其之前,管理并未得到学术上的真正尊重。彼得德鲁克的思想一直影响着管理的发展,在界定企业和管理方面,德鲁克的观点起着如此根本的作用,所以不了解他的思想简直就无法进行任何讨论。

下属之所以会无效工作,真正的根源是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彼得·德鲁克把企业看做竞争性市场中的一个功能单位。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企业遵循着市场的许多基本原则,然而它又决定着所处环境的命运。他认为,企业具有同生物体一样的局限,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企业要在敌对环境中取得成功,在其原则和目标方面不能具有随意性,这些原则必须强有力地、坚持不懈地瞄准它本身的和社会的利益,这些目标必须超越营利性。在他的思想里,企业必须具有合法性并拥有远大的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必须面对三种力量:熵、变化和不可预测性。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熵”,因为关于后两种在很多书中都能看到精彩的论述。

彼得·德鲁克也许是第一个把“熵”的概念与对组织的研究结合起来的管理学专家。在热 力学术语中,“熵”是描述混乱状态增高的物理定律。熵总是处于增高状态中,除非有能量被用来维持秩序(即减少混乱)。在生物有机体中,生命能量的消耗始终是为了治疗和维护一种精巧的秩序。一个企业组织是由人所形成的网络来构成的,它具有绝对的陷入更大混乱状态的倾向。假如对这个组织不采取任何措施,它便处于混乱状态之中了。这一基本原理有力地说明了管理的重要性。

正如彼得·德鲁克用“熵”的理论来描述那样,管理就是使一个组织不陷入混乱无序中。组织的存在,则是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只要是做需要一个以上的人来完成的工作,就需要有管理。两个人抬木头时,需要喊口令来协调两人的行动,“喊口令”即为一种原始的管理模式。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为了能使企业高效地运作,必须有高效的适应内部协调和外部竞争的压力的管理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过程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及员工创造的有效性与消耗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就产生了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有效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因此,我们的企业组织就需要组织、协调、管理、分配资源,而所有这些都是管理的范畴。

时代总是在发展变化中。既然在原始社会都需要管理,那么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更不用说了。

管理的概念

为了使管理有效,所以我们建立各种管理模式、机制、理念及工具等,管理流派和管理书籍也层出不穷,管理的概念穿越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人群被广泛使用;

下属之所以会无效工作,真正的根源是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关于管理的概念,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描述:“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在泰罗看来,管理就是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 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对管理的定义是: “管理就是制定决策。”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对管理的描述是:“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亨利·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给出管理概念之后,它就产生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影响。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斯蒂芬·罗宾斯给管理的定义是: 所谓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上述定义可以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揭示了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无论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怎么变化,现在大家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管理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再具体明确一点,我们可以借助陈春花教授的思想理解管理:管理就是通过人和组织内的资源完成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定义,是因为它指出了管理的几项关键要素:人、资源、共同目标及工作过程。

人是管理的主体

离开人这个关键要素,一切的管理行为及动作都将毫无意义;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切决策与执行都由人来做出;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人这个主体,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思考:“如何激活人,管理人,让人的产出最大化”。

管理需要资源

对于管理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如果资源不匹配到位,员工是没办法开展工作的,你自然也就拿不到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有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的管理机制,以便于我们把有效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哪里最需要呢?当然是创造价值的员工;谁最能创造价值呢?当然是离客户最近的一线员工。让一线员工获得资源,可以自己做决定,这样才能及时的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解决问题,这样的管理才能有效。

关于共同目标

管理者需要使组织当中每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统一,这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在带团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部分有能力的员工不愿受组织目标的约束,甚至有时会作出背离组织目标的行为。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理解员工目标,找到共同点,求大同,存小异,让组织目标代表个人目标,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管理需要关注过程

我们的管理思想、行为、制度及规定都需要体现在管理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不会在管理过程中设计及安排管理活动就无法得到管理想要的结果。定目标,抓过程,拿结果,过程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关键环节,忽视过程,直接要结果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