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中京的三座塔

 捉光凑影 2020-05-05

塔,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起源于印度,又称浮图,原为埋葬佛舍利的建筑物,后来随着发展,塔便和佛寺、石窟寺一起成为一种纪念性的建筑。赤峰境内的辽塔,千年不衰,足以显示出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宁城境内的三座辽塔,藏山水之美,蓄古今之秀。是赤峰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鹤已去,白云悠悠,这些古朴的辽代宝塔,点缀在赤峰南部辽阔的土地上,昭示着一种中外融合的建筑之美。



辽中京位于现宁城县大明镇境内,是契丹族建立的土筑古城。城内外耸立着三座砖塔,人们称为大塔、小塔、半截塔。大塔和小塔在城内,半截塔在城外西南角上。

辽中京城遗址及三座塔已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的三座塔,是得以保存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珍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方客人来宁城,都以一睹大明塔的雄姿为快,同时也想了解一些关于塔的详细情况。

摄影:马永丰

大塔

大塔,俗称大明塔,是辽中京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为十三层密檐八角实心砖塔。辽代大塔以其80.22米的高度,名列中国古塔第二,仅比名列第一的河北省定县北宋开元寺塔低4米,但是塔的巨大体量却名列中国古塔第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塔建筑。



大塔位于外城中央大道的东北角,是丰实坊内的皇家寺院供奉的释迦佛舍利塔。(内城南门——阳德门外东侧,辽代的丰实坊)

大塔的起修年代有几种提法:一种是据《元一统志》,“建于辽代兴宗重熙四年(公元1035年)。”另一种是据《辽文补录》“灵感寺佛舍利塔(指辽中京大塔)自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柳城人梁氏所建”。但《全辽文》所载“辽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所建”的舍利塔为辽宁省朝阳的塔,似非辽中京大塔。第三种,塔上有记年文字“寿昌四年(公元1098年)四月初八日……”疑似为竣工期限。


这座足有二十四层楼高的塔,在风清日丽时,百里以外,即可望见。清乾隆皇帝曾题诗赞颂写道“自远早见郁迢峣,逼近欲瞻翻不易”。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辽中京大塔

辽中京大塔,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塔顶白云缭绕,塔周雀燕腾飞,每当清风徐来,风铎鸣奏着清心悦耳的音乐。但是,置身于塔底,仰首尽望,庞然一体,可望而不可及,只有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塔基建于土台之中,基座中心可能有塔宫。塔座高16.21米,为须弥座式,底层5.51米以下的部分周围用素砖平砌。


东北面主尊及两侧天王砖雕造像

塔身有8个立面。每面转角处砌有塔形角柱,两柱间的每个面有高大的佛龛,龛呈券拱形,内均雕一坐佛,佛端坐于莲台之上,头顶有彩绘佛光。佛像庄严肃穆,尤其是正南面的观音像,体型丰满,姿态庄重,正东和正西的胁侍之造像精美,亦为罕见,佛龛内上部雕饰有宝盖,宝盖下两旁各雕一飞天,飞天持荷花,脚踏浮云,起飞若舞。飞天下为两胁侍或两力士,立于坐佛两侧。力士或胁侍在各面互相间隔,即东、南、西、北的正面大佛两侧皆为女性胁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大佛两侧皆为男性力士。


正南面大日如来及胁侍菩萨

塔身的雕塑风格近似唐代,佛之高大,与国内名塔上的佛像相比,可谓独一无二。尤其是以正面观世音和东北类似像之精美,实为罕见。八个立面的雕像,雕型精美,神态各殊,形象逼真,姿势迥异,雕技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力士怒目立眉,张口叱鼻,如呐喊,似搏斗,肌腱突起,筋骨露暴,手握金锏、金刚杵,其狰狞面目,使人望而生畏。


这座年近千载的古塔,饱历人间沧桑,经受了大自然的考验,巍然屹立。但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的、自然的破坏。



这座塔前后几次维修过,推断在1854年维修过一次。在塔身南面有两行蒙文,写的是“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在民国初年也维修过。旧铜顶最顶端的外部有毛笔书写的“民国元年……”和用锥类尖状物锤扎的“民国”字痕。据当地老人回忆,1937年也维修过,主要是给佛像着色,也叫“披袍”。1974年,辽宁省文化局拨款维修了塔基部分。



1982年,国家文物局拨巨款,对大塔进行了大型维修。这次主要是维修大檐以上部分。第一层正北和第十三层西北大檐清底后重新铺设。十三级塔体中,每隔一级上一道钢筋混凝土暗箍,计上五道。缝隙中注灌水泥沙浆和粘结剂化学药品。西南面大佛已脱离塔体,有摇摇欲坠之势,也用钢材暗里加固。对于檐椽头的腐烂部分,全锯掉,用树脂胶粘结新椽,对少数全部腐烂的,换成新的。檐头又挂上重新复制的风铎。把旧宝刹(铜顶)取下,用2毫米厚的黄铜皮,按原样、原大复制,外涂防锈漆装上。塔座上的仰莲又按原样重新雕就。对各具佛像着了色。



塔刹的小塔里,放进了当前宁城县工农业产品,农、牧、林、水自然资源等方面文字资料,还放了几瓶获得国家金杯奖的“宁城大明塔牌老窖”酒。千年古塔修葺一新,招来四方游客。面对壮丽的景象,人们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文人墨士们也绵绵不断在报刊文籍里从不同角度赞颂着这一杰作、这一奇观。宁城人民、赤峰人民也因此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小塔

辽中京小塔亦位辽中京外城内,内城南门——阳德门西南500米处,塔下是天义、大营子公路必经之地。小塔是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所建。


维修前小塔

小塔是金代的代表作品,全塔总高24米,底座边长3.3米,平面呈八角形,为砖筑实心十三级密檐式塔。塔刹也为小塔式,上有砖雕月宝珠和火焰以封其顶。1976年唐山地震小塔上月宝珠被震落。1984年,对小塔又进行一次维修,重点是维修各檐和粉刷。



小塔塔身正南面佛龛两侧有阴刻蒙文字,每面一行,竖书,字宽8厘米,高13厘米不等。译成汉文是“小塔圣地是你信徒们鉴赏之处,修行善境是你信徒们布舍之地。”

半截塔

半截塔也叫残塔,因其剩塔座塔身而得名。位于城外西南角上,南临老哈河,北依土山城,此地原为辽代园圃地,周围建筑遗址颇多。半截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平面为正八角形实心砖塔,亦为密檐式建筑。


维修前半截塔

塔座已残破不堪,坐落高约5米的土台上。残高14米,上面对角直径12.3米,南北对面直径10.8米。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两侧有雕刻云纹二朵,龛中原有佛像,现无存,但有痕迹。


半截塔细部

此塔可能在1290年元代武平路(辽中京元代改叫武平路)地震时倒塌。1984年对塔座部分进行加筑,以防倒塌。


千年的历史早已沉寂,辽中京的风云人物早已湮灭,残垣废墟中只有巍巍古塔尚存,成为历史的见证。失去了城墙垛堞与宫殿楼阙的陪衬,大塔显得那么孤傲与孤凄。千年古塔,千年铎铃。至今,千年铎铃继续讲述着千年古都辽中京。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