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有财产的伦理与美德的起源

 cat1208 2020-05-06

我们现存的所有美德,如舍己救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诚信友爱等,来自何处?

答案是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是美德的起源,所有美德都建基于其上。大卫·休谟说:“人是自私的,但手段是匮乏的,没有足够数量去满足人的欲望和要求”。这句话需要细细品味。

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切都能得到满足,那么根本没有私有财产的必要。每个人的所有超过所需,分配又有何意义?东西多得不可胜数,唾手可得,谁想要就有,何必还要把这件东西称为“我的、你的”?空气作为一般条件,没有稀缺性问题,就不需要私有,当然也不存在“呼吸的道德”这样荒谬的问题。

因此,休谟认为:公正的概念,必然起源于人的自私。人的自私又是因为稀缺这一不可克服的客观状态。

由于人是自私的,而手段是稀缺的,就希望占有更多的财产,以满足自己的欲求。这就必须分出你我。互不侵犯私有财产,这是原则,是基石,是基本的公正。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美德成长的可能。

因此,美德在公正之上,但它同样发轫于私有财产。

这就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分野。

私有财产的伦理,是公正行为规则。人有自有权,能够论证,能够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到建基于私有财产之上的自愿交换与合作,最有利于提升人的尊严,增进人的福利。坚守私有财产伦理的群体,产生了扩展秩序,这种秩序使得这一群体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优于其他群体的文明。

但是,正如米塞斯所言:“私有财产是合乎人性的设计,并不是神圣的”。历史上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层出不穷。但结果也显而易见,尊重私产伦理,必然繁荣发达;无视资产伦理,必然受到惩罚——普遍的贫穷和野蛮的战争状态。

私有财产的伦理、自由交换的商业,能够增进人的福利,这早已被经济学逻辑推演和实践所证明,但它仅是原则和边界,是中性的,违反这个原则、突破这个边界,必然不道德。在此基础之上、边界之内,才有道德的可能。也就是说,私有财产的伦理,并不必然产生美德,只是为美德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私有财产的伦理能够让我们“仓廪实、衣食足”,进而为“知礼节”和“知荣辱”创造条件。

所谓“市场培育美德”,意思很清楚:仅仅是培育,而不是美德本身。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商业的地方有美德”,“无财产的地方无公正”,也是在说:商业为美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为了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必然会不断为他人创造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诚实信用、谦和有礼的道德品质。而一旦财产权不保,人们必然会欺诈隐瞒、以次充好、相互掠夺、目光短浅,当然就没有了公正和美德的容身之地。

私有财产并不必然产生美德,但同样清楚的是:没有私有财产,讨论美德就缺少基础。因为美德源自自由心智,即自有权,这是财产权的核心。计划社会,人是工具,按指令行事,无所谓美不美德;黑奴的“奉献”也无所谓美不美德;东德边防警察执行命令射杀翻越柏林墙的人,当然更不是美德而是邪恶。

在没有财产权的情势下,人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美德,因为美德犹如市场,虽备受打压,却只要有雨露就生长。但是那残存的美德也仅存于私有产权能够作用的领域内。所谓“良心的一厘米主权”,就是在逼仄的环境下自有权能够作用的领域。人对亲情、对家庭的珍视,也是因为这是自有权最后的堡垒,当这一堡垒都被攻克,人就与禽兽无异。

因此,私产伦理是一切人类其他道德实践的基础、原则和边界。有私有财产,就有培育美德的可能;没有私有财产,就缺乏谈论美德的基础;突破私有财产的边界,人就会堕入野蛮的动物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