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真风俏 2020-05-06

立夏过后,高温天气开始了。置身炎热夏季,众多网友发问:天气这么热,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憋闷的口罩是不是可以摘了啊?为此人民日报发文《热热热!想摘口罩?专家:这三种情况还是必须戴》。

文中指出,我国抗疫专家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现在还不是摘口罩的时候,我国只是步入疫情第二阶段,也就是需要常态化的疫情防控。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发出几个小时,阅读量就超过10万,评论达到几千条。有的网友诉说:“敏感肌太难了,戴口罩皮肤受不了”还有的说“学生表示真的受不了(可怜表情)”。当然也有网友很理性:“世卫组织已经明确发布,新冠病毒将长期和人类共存,口罩还是一直戴下去吧,这个是新常态要适应。”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早在今年2月份,钟南山院士就已经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会与人类长期为伴。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也曾断言,今年下半年几乎肯定会出现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

总之,无论你受了受不了、愿意不愿意,口罩还不能摘。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每个人都要安下心来去适应。那么,怎么安下心来去适应呢?

走出“斯特鲁效应”的误区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这张照片,截图于网上近日疯传的一段视频。这位穿着红色风衣的姑娘,是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位护士。4月25日是她26岁的生日,她的好友决定为她举办生日聚会,一定要感谢她在疫情期间对众多患者的付出。然而朋友的好意被姑娘断然拒绝,目的是让好友相互保持社交距离,更不要靠近她。

然而生日当天,这位护士姑娘还是接到了好友的电话,说他们都已经到了。当她疑惑地走出家门,看到好友们开着汽车依次从她面前驶过。在很有限的空间很有限的时间,送上暖心的笑脸、热烈的喝彩与生日的祝福……。护士姑娘被场面震憾,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段视频让人对护士姑娘的抗疫一线工作肃然起敬,同时又不由得为她的好友这富有创意的生日PARTY点赞叫好。这种在疫情严峻的非常时期,在很有限的空间很有限的时间举行的生日PARTY,巧妙走出了斯特鲁效应的误区。

你可能会好奇了,斯特鲁效应是怎么回事呢?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原来,心理学家斯特鲁曾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向被试者展示了一系列颜色块,有红色块、黄色块、蓝色块、绿色块……。接着,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尽快读出他所看到的色块的颜色。然后,他向被试者展示了一系列标志不同颜色的词语,像是“红”用红色墨水书写,“黄”用黄色墨水书写,“蓝”用蓝色墨水书写……。要求被试者按顺序尽快读出来他所看到的每个词的颜色,被试者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接下来,心理学家斯特鲁向被试者又展示了一些标志不同颜色的词语,只是这些词语是用不同颜色的墨水书写,像是“红”用绿色墨水书写,“黄”用黑色墨水书写,“蓝”用红色墨水书写……。心理学家斯特鲁要求被试者仍然按照顺序,尽快地读出他所看到的每个词的颜色。这一次,被试者显得很难受,他们时而会不由自主地读出词所标志的颜色,甚至结结巴巴无法读下去,只有靠思维和意志的帮助才能继续往下读。

这种由不和谐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就是“斯特鲁效应”。“斯特鲁效应”之所以产生,本质就在于被实验者接受了不和谐信息的刺激,从而给认知活动设置了障碍,使认知活动无法正常而顺利地进行。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下,人们就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斯特鲁效应”自我知觉上的偏差:

有人年前制定的新年规划因为疫情搁浅,从此一蹶不振无法重置;

有人适应不了线上教学,成绩急剧下滑;

也有恩爱夫妻,居家隔离期间矛盾升级的……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生存能力强的人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带来的变化会快速调整自己的定位,而不只是让自己困在抱怨沮丧的情绪之中。他们懂得,如果觉察并利用好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斯特鲁效应”,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气:

那个因为疫情搁浅的新年规划,在生死考量下进一步校准需求和自我优势,进而找到最佳爆发点;

自学能力强的普通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成绩也能突飞猛进;

还有年前预约离婚的夫妻,因为居家隔离命运与共,反而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你看,同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下,稳住了自身角色,排除干扰复工复产复学,就能演绎出大为不同的人间传奇 。疫情之下的“斯特鲁效应”是不是很有意思?

也许,有人会说,走出“斯特鲁效应”的误区我懂了,但是疫情带来的这份恐惧情绪,实在难以排解。

接纳疫情的“不确定性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持续广泛的传播,人们内心或多或少存在恐惧。不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险距离自己有多远,还要持续多长时间,是不是有能力去防控?…… 。这是大多数人的感受,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恐惧是人类最原始最强烈的情绪,大多表现在对未知事态“不确定性”危险的恐慌。如果你自己或你身边的人在忍受这种危险的“不确定性”上存在困难,就容易出现心理困扰。比如,将当前的这种不确定性解读为实际的“危险和威胁”,从而产生过度担忧、强迫性的回避行为和不合理的抗争;面对不确定性疫情,对自身失去信心,对未来持怀疑和消极态度;不愿意在不确定性的状态中等待,引发过多的焦燥,甚至抑郁症状等等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抗疫专家钟南山院士不止一次讲述,他很欣赏一幅艺术品《艰苦岁月》。作品塑造的是万里长征的途中,一位老红军在战斗之余坐在草地上吹笛子,一名红军小战士靠在他腿边,仰望着天空。他穿得很破烂,但小战士眼晴很有神采,正在憧憬着战斗胜利后,他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众所周知,当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一切都是不确定,一切都是未知的。也正因如此,钟南山院士说:“这个画面洋溢着革命乐观精神,很困难时我常常就会想起它,鼓励自己坚持,相信明天一定更美好。”

其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我们越早认识这个事实,学着去接纳不确定性,人也就变得成熟起来。因为,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变化的接纳。

也许有人不敢面对不确定性,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遇到的负面事件。但请相信,人类通常是有潜力有韧性的,如果害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处理它的方式可能会比现在想象的还要好。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因此,我们要慢慢学着去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就像肌肉,不锻炼不使用就会变衰弱。我们在面对疫情不确定性的时候,有意识地锻炼我们忍受不确定性能力的肌肉,和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多待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疫情“不确定性”的不适感就会逐渐消失了。

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前段时间,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入院治疗并幸运康复的消息曾经引起全球关注。在接受英国《太阳报》采访时,约翰逊首相透露,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最艰难时刻,当不得不面对可能的死亡时,他心中也曾有负面想法,但他更多地去想正怀孕的未婚妻凯莉·西蒙兹、马上要出生的宝宝、其他的孩子和亲人,想关于他们的阳光的往事,这让他“格外坚强”,增加了战胜新冠病毒的力量。

约翰逊首相的个性中有着与生俱来的轻松愉快,即使在疫情最凶险、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他也能拒绝放弃、拒绝消极,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相信未来。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然而,步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我们,却还时常在担忧未来:

专家说新冠病毒不会从地球上消失,这可了得?

失业率越来越高,有一天我是不是也会被扫地出门?

他说工作忙,电话打得少了,是不是有了新欢?

眼看房价又回弹了,以后怎么买得起啊 ……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世界上,没有人能操控未来。一切对未来的担忧,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相反,过度的担忧降低我们的做事效率,还会阻挠我们作出正确的决定。记得灵性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曾经借智慧老人的口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个人的命活多长,那是老天的事,一个母亲再怎么保护自己的孩子都是无法与天抗衡的。所以啊,人们常常和老天违抗而不自知,不是吗?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都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著名的禅僧、庭院设计师枡野俊明在《你担心的事,9成都不会发生》一书中也指出:“无法停止思考过去,常常忧虑未来”是所有人的烦恼之源。他反复告诫世人: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呼吸的这一瞬间。

正念放松疗法有助于走出身心的困境

也许,即使明白了这么多道理,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和常态下的疫情防控,我们还是会难免觉察到自己的恐慌或担忧。

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正念放松疗法,是让我们走出身心困境,回到当下的心理技术。实验表明,练习正念8周以上,习练者会普遍体验到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睡眠质量提升。同时,习练者体内的皮质醇浓度(应激激素)会有效减少,而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力则在增强。

接下来的练习希望能够支持到常态疫情防控期间需要自我心理调节的人们——

让我们先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安稳的坐下或站着。

双腿稳稳地、踏踏实实地踩在地面,感受一下身体的重量。

试试看能否把全身的肌肉都松下去, 只保持骨骼的自然挺立,

把身体的重量全部交给椅子和大地,轻轻闭上眼睛。

我们在这里做个“宝宝”,感受大地对身体无条件的支持和承载。

自然呼吸,完全不用力,让空气自然地来去。

感受天地之气对身体无条件的哺育、喂养。

现在试着留意一下此刻的呼吸是什么样的?

慢慢去感受自己的每一次吸气和呼气,自然顺畅就好。

无论是长还是短?是深或是浅?都如实的接受它。

让自己的身心随着呼吸渐渐平静下来。

接下来,我们再把注意力从呼吸转移到听觉上。

让自己的耳朵打开,让各种声音进来就好。

花点时间去静静的聆听周围的声音。

如果注意力飘走了,这是非常正常的。

只需要发现自己分神的时候,温柔而坚定地回到声音上就好,

继续去感知这些声音不断产生的变化。

现在停止对声音的关注,

将注意力放在你头脑中出现的念头和想法上。

试着以对待声音的方式,去对待你的念头。

这些念头就像路上的车辆和人群。

你坐在路边,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这些念头和想法,

而不去改变他们,只是安静的看着他们来来去去就好。

好,我们的练习就到这里了。现在,请将注意力带回到房间。

感受你的身体和椅子的接触,轻轻蠕动一下你的手指和脚趾。

慢慢地睁开眼睛。

祝愿你在每一个当下安然自在。

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成定局,怎样安下心来去适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